李后主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成命运巨网,网尽人生悲欢无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5 23:43 2

摘要:“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他一生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几乎都写于亡国之后,其中最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短短56字,看似粗浅易懂,实则结构精妙,当中还凝铸了一段“千古悲音”。

“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他一生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几乎都写于亡国之后,其中最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短短56字,看似粗浅易懂,实则结构精妙,当中还凝铸了一段“千古悲音”。

叶嘉莹先生曾经评价李煜词的时候说,他的词“如一池春水,一块巨石投入,便震荡出全人类的悲哀”。

又说,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仅用开头“短短两句词,就把古今人类所有的悲哀都打进去了”、“这样的气象是温庭筠、韦庄所没有的”。

那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如此强有力的冲击呢?说到这个话题,咱们还是一起复习一遍这首经典词作,然后从中找寻答案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我们读这句词的时候,很容易把目光落到最后三个字“何时了”上面,因此读出了作者当时正处于一种对周遭事物的厌倦与不耐的状态之中。

面对自然界的“殷勤”与“献媚”,他仿佛有些不识好歹。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第二句“往事知多少”里面。

但是如果这样解读这首词,就忽略了作者的精妙安排。原来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一个反衬、对比的关系。

写“春花秋月”再加一个“何时了”,原来不是,至少不单纯是为了表达词中人厌烦的情绪。它还是在创造一种天地间的“恒常不变”与人世代谢的“善变”之间的关系。

“春花秋月”象征着世间美好的风物,它是年年岁岁如此的,恒常不变的东西。而“往事”对于作者李煜来说,是“逝去不可追回”的,是变化的东西。以“何时了”的不变,反衬不可追的“往事”,放大了词人内心的那种悲怆。

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和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东风”吹的时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窗外的树都开始发芽了,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轮回。

然而“故国”已经“亡”了,作者已经看不到它复国的希望。原来李煜投降之后,被押到汴梁软禁的时候,南唐将士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北宋王朝的抵抗。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江州在李煜投降三个月后仍在顽强抵抗着。江西等地的抵抗甚至持续了十个月,这些南唐将士们仍然当李煜是他们复国的精神图腾。

可是等到李煜写下《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的时候,南唐残部的抵抗就完全失败了。亡国两年之后,李煜再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可不就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吗。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国家的亡国之战是何等的血腥,何等的惨烈。

可是自然界呢?它到了东风吹的时候,该开花还是会开花。明月也是一样。该升起的时候,它还是会升起来,所以李煜要问它们“何时了”。

这四句词里,万古的恒常不变,与国家、个人遭遇的嬗变当中的哲学命题,最早并不是由李煜发现的。

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作的两百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就用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过。

甚至李煜词中名句“人生长恨水长东”与张若虚诗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也不无渊源。然而历朝历代,从未有人指责李煜“抄袭前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李煜用“天地不变的恒常”反衬人生社会的“无常”,让前人诗中的哲理,有了“活生生”的实例。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对“故国已逝”、“大江东去”的血泪感受都是最最真实的。叶嘉莹先生说,温庭筠、韦庄写不出李煜词中的“气象”,就是这个原因。

“温词精工绮丽,但‘类不出乎绮怨’(刘熙载评),局限于闺怨”,他差不多都是在写个人的小情小爱。而韦词直白真切,但是格局仍限于个人情感。

然而,我们接着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第五、六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熟悉李煜词的人都知道,李煜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玉楼春》。

词中写了作者本人在一次南唐宫廷晚宴前后的所见所闻,当时皇宫里面锦衣玉食、笙歌曼舞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

在欣赏完歌姬舞女的表演后,李煜鼻边嗅着脂粉的香味儿,又“醉拍阑干”,月下纵马,直到精疲力尽才回房间休息。可是转眼间,他的容貌都已经因为忧虑与伤心开始衰老了。

这就是“朱颜改”,因此这两句又是一个前后对比。前后落差之大,怎能让人不生悲怆之感呢?而这种感觉之盛大,就像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方流去。因此这种“悲怆”的感觉,也是不受他控制的。

读完这首词,我们再仔细一想。“春花、秋月”,是前人写过的;“东风、明月”是前人写过的;就连“天地不变的恒常”与“人世的无常”的比对,都是前人写过的。

如果把这些元素全部铺开来看,似乎李煜词并不存在什么“独创性”。但是这首词却被认为是“千古第一词帝”的“代表作”,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王国维先生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煜:“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李煜的《虞美人》,其实胜在感情真实。并且成功地利用“天地之间的变与常”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悲剧“境界”。而且这种悲剧从“个人悲剧”上升到“人类共情”的境界。

结语

叶嘉莹先生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像一张巨网。李煜这张网,不仅网住了他自己的悲欢,更把天下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一网打尽了。

想想也是,天下之人,又到底有谁没有经历过美好消逝的痛?那种抓不住留不下的感觉,真叫人心里发堵。

可偏偏就像鲁迅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契诃夫笔下那个死了儿子的马车夫,满肚子苦水想倒,可旁人谁又真在乎呢?

李煜词里的“春花秋月”、“东风明月”,还有那些“雕栏玉砌”,可不就是这样的冷眼旁观者?你想跟它们诉苦,它们却年年依旧,该开花的开花,该刮风的刮风。

这份孤独,这份无人可说的憋闷,才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最扎心的地方。所以李煜哪里是在写亡国之痛?他分明在写:我的痛苦无人懂,也无人可诉说。这种孤独,你我都经历过。

这首词最后的那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想起了《长恨歌》里唐明皇失魂落魄信马由缰的画面。

李煜内心的愁苦不也是这样吗?一个人经历了再大的悲怆,终究还是要像长江之水一样,不由自主地流走。所有的痛与伤,最后都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咽下。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