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年,有一个皇帝常常被忽视。他不是像康乾那样的“千古一帝”,也不如光绪、宣统那样因改革或亡国而被反复提及。他短短一生,只做了一年多的“实权皇帝”,然后在19岁那年突然去世,留下满朝疑云和一堆猜测。
清朝末年,有一个皇帝常常被忽视。他不是像康乾那样的“千古一帝”,也不如光绪、宣统那样因改革或亡国而被反复提及。他短短一生,只做了一年多的“实权皇帝”,然后在19岁那年突然去世,留下满朝疑云和一堆猜测。
他叫载淳,史称清穆宗同治皇帝。
很多人会问,他年纪轻轻,怎么就没了?更让人疑惑的是,史书上说他死于天花,可他小时候明明接种过牛痘。还有人说他风流成性,得了“花柳病”,最终一命呜呼。也有人把锅甩给慈禧,说他是被母亲逼死的。
同治帝继位时才六岁。那年他父亲咸丰在避暑山庄去世,年仅三十岁。清朝的皇帝普遍活得不长,尤其是到后期。咸丰临终前留下一份遗诏,指定自己的宠妃,也就是同治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为“生母太后”,与皇后慈安共同辅政。
看起来安排周全,实际上早已埋下隐患。
同治登基时,谁都知道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她刚刚27岁,却胆识过人。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把八位顾命大臣一锅端,从此开始她长达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生涯。
对一个皇帝来说,最糟糕的命运是什么?是你坐在龙椅上,却不能自己说了算。
在同治六岁到十七岁的这段时间,他几乎就是一个“读书娃”,每天跟着老师在弘德殿读经书、背文章。但真正的国家大事,哪怕是个县令的升降,也不是他说了算。
太后说东,没人敢往西;太后皱眉,大臣就赶紧跪下。
有时候我们会说“少年天子”,想象他们意气风发、锋芒毕露。但同治不是。他在宫里的生活,表面尊贵,实则寂寞。他的教育也缺乏系统性,一会是儒家经典,一会是西学翻译,老师更换频繁,成效自然一般。
等到他十七岁亲政,按理说可以大展拳脚,可惜他除了皇帝的名头,什么都没有。
在宫里,母子关系也可以很复杂。同治和慈禧,表面是母子,其实更像“君与臣”的关系。
慈禧是个极其强势的人。她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她认为自己懂政治、懂人情、懂朝局,自己的判断永远比载淳强。这让同治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同治小时候跟慈禧的关系就不太亲,反倒是更亲近慈安太后。慈安为人温和,不干政,更像一个慈母。慈禧一边处理朝政,一边监督儿子的日常生活、妃嫔安排,连他晚上睡谁的屋,都要插手。
你可以想象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被母亲安排每晚去哪睡、不能多见谁、不能临幸哪位嫔妃,他心里会怎么想?
1872年,同治成婚。他自己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因为她性格温顺、跟慈安关系好。但慈禧不高兴了,她本来想让聪明漂亮、出身显赫的富察氏当皇后。
慈禧表面妥协,心里却记下了这笔账。婚后,慈禧对阿鲁特氏处处挑刺,要求她不得干政、不得干涉皇帝生活,甚至逼她避宠。结果呢?同治更烦。
他每天面对的,是一个母亲的控制和皇后的冷淡。他开始感到孤独、被围困。真正的反抗,从这里开始。
如果你问:同治皇帝晚上的生活是怎样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他不像他父亲咸丰一样醉心美色,也不像乾隆那样“批红批绿”。他一开始是拒绝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临幸任何妃嫔。
为什么?不是没兴趣,而是赌气。慈禧干涉他太多了,他索性谁都不宠,就宠自己。
不过,这种对抗没持续太久。他毕竟是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情感和身体都到了渴望释放的年纪。他的身边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载澄和王庆祺。
载澄是恭亲王的儿子,王公贵族出身,外表风流、性格豪爽。他带着同治偷偷溜出宫,去妓院、酒楼玩乐。他告诉皇帝:“你是天下之主,何必窝在宫里?”
同治一下子就被“解放”了。他在外面找到了释放的空间,也找到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再后来,他又认识了王庆祺,翰林出身,长得俊朗,懂诗词、懂风情,还特别会逗皇帝开心。同治赏他官职,让他进出毓庆宫,几乎成了御用“开心果”。
这两人不断带他接触新奇的玩意——秘戏图、民间女子、甚至男妓……
据《越缦堂日记》和《十叶野闻》等清末文献记载,同治多次微服出巡,甚至专门去“寡妇村”寻欢。
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真有其事。当时京城传闻皇帝“好寡妇”,一些人甚至故意“装寡妇”来接近他,讹银子、换封赏。
结果是怎样的?他染病了。
同治死于1875年初。朝廷的正式说法是他患了天花,久治不愈,最终感染去世。
但这事,一直有疑点。
首先,他小时候接种过牛痘——这是德贞医生亲口说的。清廷当时已经推广西医接种,尤其是皇室,防疫措施不差。
其次,他的病情有奇怪的表现。据同治身边太监记录,他患病后头发脱落、口腔溃烂、身体溃烂。这些症状更像梅毒晚期的表现,而不是天花。
第三,一些史书提到“皇帝淫逸,染恶疾”。《清稗类钞》《十叶野闻》等文献中,都写过他染有“花柳病”。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死后不久,皇后阿鲁特氏也“重病去世”。她也可能被传染了类似的疾病。而她临死前,拒绝服药、拒绝太医治疗,不见慈禧。这段记载在《清宫医案》里有记。
慈禧太后很快收拾了残局——立了光绪为帝,继续她的垂帘之路。
同治的皇后、朋友、宠臣都被遣散、流放、甚至处死。他的死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政治清洗的“副产品”。
同治帝的一生,说到底是“皇帝”的悲剧。他是一个无法做主的君王,一个缺乏爱与信任的儿子,一个被诱惑腐蚀的少年。
你可以说他不成熟、不克己,甚至风流成性,但他也确实生不逢时。
在那个朝代末期的宫廷里,想活出自己太难了。他没有像光绪一样搞维新,也不像溥仪一样“去日本读书”,他什么都没做,就只是“活着”,最后还“活不下去”。
有人说他“活到19岁已属高寿”,其实并不夸张。那种环境下,一个皇帝的生命,远没有太监来得安全。
他死后,清朝再无少年天子。光绪上位时才三岁,但他从小知道,皇帝就是摆设。再之后,宣统三岁登基,根本就是个傀儡。
同治,是清朝最后一个有“野心”的少年皇帝,也是最后一个死得如此年轻的“悲剧王”。
来源:秦国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