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始今天的故事讲述之前,我们先讲点其他的。朋友,您遇到过在游泳池里面便溺的事吗?毫无避讳地讲,应该很多人都在泳池里做过这种不方便拿出来讲的事迹,但是即便如此,有没有谁站在泳池边直接往泳池里洒水的呢?只要身处于文明社会框架,不会有人这样做。
刀光剑影早已暗淡,鼓角争鸣已然远去。大家好,这里是您的老朋友-省愚杂谈。今天,咱们将重启一个久违的话题,汉末三国故事解读。
开始今天的故事讲述之前,我们先讲点其他的。朋友,您遇到过在游泳池里面便溺的事吗?毫无避讳地讲,应该很多人都在泳池里做过这种不方便拿出来讲的事迹,但是即便如此,有没有谁站在泳池边直接往泳池里洒水的呢?只要身处于文明社会框架,不会有人这样做。
文明社会的演绎,从三国故事的细节中讲起
好,咱们再看历史,中华史上皇帝被权臣谋害的事迹有吗?有,并且很多,近一点的,光绪帝被慈禧派人毒杀,远一点的,宋太祖赵匡胤斧声烛影后不明不白驾崩。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哪位权臣当街弑君的呢?还真有,这便是著名的司马昭当街弑杀皇帝曹髦的事件。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一个文明的社会体系下,一把撤下遮羞布,将文明扔在地上狠狠践踏。也就相当于,一个不管不顾的人直接站在泳池边上便溺到池子里,在那一瞬间,中华文明的发展就此停滞。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让我们从司马昭当街弑君的故事讲起,浅析其对于中华历史后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甘露之变
曹魏后期,公元249年,司马氏通过高平陵之变逐步掌控政权,经过司马懿与司马师父兄两代人的经营,直至司马昭掌权时,曹髦已沦为傀儡皇帝。曹髦是曹操的曾孙,曹丕的孙子,曹霖之子。其父曹霖是曹丕十个儿子中,除太子曹叡之外最受父亲疼爱的一位。曹叡无后,传位给养子曹芳,据传曹芳应该是曹丕弟弟曹彰的孙子。曹芳的帝位被废黜后,曹髦被拥立为皇帝。
曹髦13岁那年,在万千个原因纠结在一起的情况下,年少继位,但素有中兴之志,曾通过《潜龙诗》自喻“龙困于井”,表达对司马氏专权的不满。曹魏甘露五年,是为公元260年,司马昭逼迫曹髦封其为晋公、加九锡,曹髦意识到司马氏篡位在即,决意殊死一搏。
事发当时,曹髦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等人密谋讨伐司马昭,但王沈、王业告密,司马昭提前部署。曹髦率数百宫人及奴仆持械出宫,宣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图公开讨伐。行至南阙时,司马昭亲信贾充率军阻拦,成济在贾充授意下刺死曹髦,史称“南阙之祸”。您可注意了,这可是当街刺死了曹髦。当着不计其数的民众、军士的眼眸,行刺掉这个原本很可能有着一番作为的皇帝。
这是司马昭的雕像
事已至此,司马昭为平息舆论,假模假样的下令诛杀成济三族,并另立曹奂为帝,这曹奂虽说比曹髦还小五岁,但是辈分上是曹髦的叔叔,曹奂是曹操的孙子。曹髦被刺杀后,还被追贬为庶人,仅以王礼下葬。司马昭虽未立即称帝,但进一步巩固权力,就差给全世界宣扬他有篡位之心了。
·曹髦的才识与抱负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髦于公元241年11月15日出生,在公元260年6月2日,被司马昭授意成济当街刺杀。换言之,曹髦去世的时候,实际上都未满19周岁,不过他还是留下了子嗣,后来唐玄宗时期的著名画家曹霸就是曹髦的直系后裔。由此可见,司马昭固然有弑君之心,但是对于君主的子嗣后裔,毕竟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从后世站在历史评述的角度去回望,曹髦还是有着一番抱负的帝王。
曹髦可谓年少聪慧,工书画、善文赋,钟会称其“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陈思可不是别人,是曹髦的叔祖父陈思王曹植,太祖是谁就更别说了,是曹髦的曾祖父曹操。很显然,像钟会这样的人能够如此评价曹髦,可见曹髦其人绝对算是曹操后裔中的佼佼者。
并且,曹髦推崇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意图效仿其复兴曹魏,多次尝试削弱司马氏兵权,在司马师去世后,曹髦曾试图命司马昭留守许昌,但最终未果。显然,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高瞻远瞩,司马昭自然就对其产生了戒心。
授意成济弑君,最后还把锅甩给成济
与此同时,曹髦个人的强劲性格也展露无疑,其不甘为傀儡,反抗虽显鲁莽,但展现了罕见的血性。您可看清楚了,此刻是整个华夏男儿竞相模仿女流之辈,且断袖之风成瘾的魏晋时期。他选择公开行动,实为以死明志,以自身之死揭露司马氏篡逆的本质,延缓了司马昭称帝的进程。事实上,司马昭直到死都没能称帝,这一切便是曹髦用自己的年轻生命给这片热土换来的一点颜面。《三国志》作者陈寿评其“轻躁忿肆”,但也承认其“才慧夙成”。
按照儒家传统思想,视曹髦为“忠君殉节”的象征,当然,站在另一个角度,亦有观点认为其缺乏智慧,未能隐忍待机。唐代李世民批评司马氏“终见嗤后代”,而晋明帝司马绍亦以此为耻。
·遗臭千年的名号
回到话题中,如果我们细看“司马昭当街弑君”这件事,其可谓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先驱者们所建立起的一套文明体系,彻底践踏。很显然,暗地里做的某些事情,和当街做的一些事情,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这场弑君事件彻底撕破了司马氏“忠臣”的伪装,虽迫使其暂缓篡位,防止吃相过于难看,但实际已掌控全局。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建晋,终结三国分裂,但晋朝合法性始终因弑君污点受质疑。
三国故事,流传千年
可以这样认为,司马昭开当街弑君之先例,后世权臣,如南北朝刘裕与萧道成也多效仿其“武力夺权”模式,但即便如此,也不敢有谁当街弑君。司马昭此举削弱了儒家“君权神授”的观念,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耕时代,加剧了君臣互信的崩塌。
再者,伦理上的冲击更是令人无法接受。该事件挑战了传统忠君思想,引发士大夫对“君权与臣权”关系的反思。唐代史家以此警示君主防范权臣,明清则强化“君要臣死”的绝对权威以维持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想,后世出现的臣下的权力被君权制约,都是当时的君主借鉴了司马昭的案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此以后成为野心暴露的代名词,广泛用于文学与政治批评。曹髦的悲剧形象亦成为后世戏剧、小说中反抗暴政的典型。
·当众行罪孽之事的别样思考
本文前言中就提及过,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代,臣下私下里密谋弑君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唯有司马昭,这个在中华历史上很难被给予半点好评的人,将当街弑君在万千民众与军士的眼前进行直接演绎。用一句如今的话语来说,可谓是“装都不装了。”
经典中的经典
他为什么敢如此胆大包天?本质上讲,还是权力自身不受制约。我们几乎能够想象,即便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在这么多人的面前,但是人们迫于司马昭的权力,不敢吭声,甚至都不敢回头,只能悄然目送曹髦的离去,即便在曹髦离去的那一瞬间,他自己还保有着天子应有的威仪和风度,但是被授意的刽子手根本不会理会曹髦以及曹髦作为君主的象征。但一切其实都并未结束,司马昭狂妄到了当众弑君,就必然要做好这件事被传播千年的准备,以自己的一生骂名,去背负那原本就无从谈起的权力野心。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历史呢?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完。
来源:省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