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房子的墙壁斑驳剥落,屋檐下挂着几簇干草,偶尔还能听到燕子在梁上筑巢时的叽喳声。
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住在老家那个被岁月熏染得泛黄的土砖房里。
房子的墙壁斑驳剥落,屋檐下挂着几簇干草,偶尔还能听到燕子在梁上筑巢时的叽喳声。
每次回家探望他,总能看到爷爷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蓝布衣,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手里拎着一个旧铁皮水壶,慢悠悠地抿一口茶,眯着眼睛看着远方田间翻滚的稻浪。
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能拿到退休金的人,一个月有6600块的收入,可他的生活却朴素得像个普通农民,甚至比隔壁的张叔还要节俭。
小时候,我曾经天真地问过他:“爷爷,为什么不买几件新衣服穿呢?别人的爷爷过年还穿新衣服呢。”
他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语气带着几分慈爱和几分认真:“穿得体面不能当饭吃,钱要省下来,万一以后有用呢?”
他的话让我当时摸不着头脑,只觉得爷爷是个怪人。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发现,这种“怪”,藏着他一辈子的故事,也藏着他对生活的智慧。
爷爷是村里第一个读书人。
听父亲说,年轻时的爷爷是村里唯一的“大先生”,那个年代,村子里连电灯都没有,家家户户晚上只能靠煤油灯摸黑过日子。
孩子们上学不容易,爷爷每天清早扛着一块黑板,走三里山路到祠堂里为学生上课。
那时候的祠堂破败不堪,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桌椅破旧,甚至连粉笔都是用石灰块磨成的。
可爷爷从没有抱怨过。
他说:“读书是穷人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教得特别认真。
那时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可爷爷从未有过怨言。
他常对奶奶说:“咱家穷,但穷也得有志气。别人家种地,我们家种孩子。”
为了能让五个孩子念书,他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猪,还到处借债。
村里人背地里嘲笑他,说:“徐老师,你这么拼,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几个读得成书?还不是要回来种田!”
爷爷听了,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手里未干完的活。
他白天教书,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还要腾出时间帮奶奶种地、养鸡。
他总说:“哪怕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读书上。”
后来,爷爷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他的五个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人的传奇。除此之外,爷爷的学生里也有不少考上大学的,这让爷爷更加开心了。
每当提起这件事,爷爷总是神情自若,但眉宇间却藏不住那一丝得意。
他说:“读书的苦是暂时的,但不读书的苦是一辈子的。”这句话,成了爷爷教书时常挂在嘴边的道理,也是我们家族的座右铭。
小时候,我跟爷爷最亲。
那时候,父母在城里打工,我被留在老家,是爷爷和奶奶带大了我。
爷爷教我读书写字,总是耐心地念:“一横长江,两点黄河……”,他常说:“你得记住,读书不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而是为了学做人。”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也让我在后来的人生里,懂得了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爷爷不仅教我书本上的知识,还教我种菜。
村子后面有一块小菜地,爷爷带着我种过白菜、萝卜、西红柿。
他蹲在地里,瘦削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长长的。
他一边翻土,一边对我说:“种菜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土翻得透,根扎得深,菜才能长得壮;做人也是,心思纯粹,脚踏实地,才能走得远。”那时候的我虽然年幼,却牢牢记住了这些话。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爷爷:“您那么有文化,为什么还要种菜呢?”爷爷笑了笑,说:“有文化的人更得懂劳动的意义。光会教书,不会干活,那就不是个完整的人。”
爷爷的话通透而深刻,那一刻,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哲人。
爷爷的节俭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退休后,他每个月从邮局取退休金,但从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
买菜只挑最便宜的,衣服还是几十年前的旧货,连过年的时候也不添新衣。
村里人都笑着议论:“徐老师的钱怕是存了几百万吧。”但我知道,爷爷的钱从来不是只为自己留的。
有一年,村小学的校舍年久失修,雨天漏得厉害,连讲台都泡在了水里。
爷爷知道后,悄悄去找校长,把两万块钱塞给了他。
校长愣住了,连连推辞,说不能收。
爷爷板着脸说:“这钱不是给你的,是给孩子们的。你要是不收,我就去村广播站,把这事大喇叭播出去!”最终,校长收下了钱,那年冬天,学校的屋顶换了新的瓦片。
爷爷一辈子简朴,却总愿意为别人付出。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攒钱买了一件羽绒服送给爷爷。
他拆开包裹,看了看衣服,点点头,说了句“好”,却在第二天把衣服送给了隔壁的张叔。
我有些生气地问他:“爷爷,这衣服是我特意买给您的,为什么送给别人?”
他慢悠悠地喝了口茶,回答:“张叔家穷,儿子也不在身边,我穿着新衣服,他看了心里不好受。咱家条件好了,就得想着别人。”
听着这些话,我的眼睛湿润了。
爷爷常说:“人活着,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能做多少事。”这句话,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简单却充满智慧。他从未想过要把名利留给后人,而是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奉献。
可渐渐地,我发现爷爷变了。
他开始忘事,今天刚吃过的饭,下午又问有没有吃饭;刚告诉他的话,转眼就想不起来。
我知道,这是衰老的迹象,却不愿接受。
有一次,我陪他去镇上赶集。
他在卖菜的摊位前,硬是跟人家讨价还价,争着少两毛钱。
我劝他说:“爷爷,咱不差这两毛钱。”
他却认真地说:“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不让商贩觉得咱家有钱。钱显摆出来,容易惹事。”
听着这话,我心里又酸又暖,觉得爷爷的精明与节俭,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贫穷、奋斗、拮据,却始终有骨气。
去年冬天,爷爷摔了一跤,髋骨断了。
医生说,这种年纪的老人,手术风险很高。
我在病房里守着他,他却始终不肯安稳地躺着。
护士给他输液,他嫌浪费,说:“这点小病,不用这么折腾。”
我红着眼睛对他说:“爷爷,您不是总说,钱是要省着有用的时候再花吗?现在就是‘有用’的时候了!”
他愣了一下,终于不再拒绝。
手术很成功,但爷爷的身体大不如前。
出院后,他再也没能下地种菜,总是坐在门前的板凳上晒太阳。
今年中秋节,我带了一家人回老家看他。
他还是穿着那件蓝布衣,还是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笑着迎接我们。
饭桌上,我问他:“爷爷,您现在一个月6600的退休金,花得怎么样?”
他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我每个月只花一千,够吃够喝就行。剩下的钱,给你们存着。以后你们用得上。”
我鼻子一酸,脱口而出:“爷爷,您把钱留着自己花吧,别操心我们了。”
他摇摇头,说:“我这一辈子,活得值。
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能帮到你们,就是最好的用处。”
那天晚上,我坐在爷爷身边,听他絮絮叨叨地讲以前的故事,讲他教过的学生,讲他种过的菜地。月光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爷爷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农民,因为他教会了我,怎么做人。
“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别人因你而变得更好。”爷爷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来源:皖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