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酒人生,快意江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5 20:38 2

摘要: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人,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诗意,一个名字足以让整个盛唐熠熠生辉的人——李白。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更喜欢李白,还是喜欢杜甫?如果你喜欢杜甫,那一定是因为他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人,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诗意,一个名字足以让整个盛唐熠熠生辉的人——李白。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更喜欢李白,还是喜欢杜甫?如果你喜欢杜甫,那一定是因为他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泣血,是对现实最深沉的关怀。但如果你更喜欢李白,你一定钟爱他那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是一种冲破阻碍、向天地宣战的豪迈,是浪漫主义最极致的体现。

为什么喜欢李白的人似乎更多呢?这背后,或许藏着我们内心深处对某种生活状态的向往。我们都羡慕那种潇洒不羁,仿佛世界尽在掌握,自由自在的样子。但你是否想过,他凭什么能这么潇洒?他的潇洒从何而来?

纵观中国历史,如果要选一个“过得最爽”的人,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一生,似乎很少遭受过真正意义上的苦难,至少不像杜甫那样,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以说,只要是身为中国人,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李白,不知道他的诗歌。但真正了解他一生足迹,知道他具体干了些什么的人,恐怕就少得多了。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从李白的出生开始,一路追随,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去探寻这位“诗仙”的传奇人生。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说法。一种认为他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据说,在他五岁那年,才跟随父亲和家人迁居到了四川。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直接就出生在四川。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觉得那种边疆异域的出生地,似乎更符合李白身上那种不受拘束、自带异彩的气质。当然,也有人说,既然他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那说明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那你觉得,李白算是中国人吗?

我觉得,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其实是李白自己。李白一生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个“大唐人”。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梦见了太白金星飞入了自己的肚子里,因此给他取名叫“白”,字“太白”。能知道太白金星是何物,并被视为祥瑞,这说明他们家绝非寻常的外族。更何况,李白一生的行为举止、文化认知,乃至后来求仙问道、炼制金丹,无不是对中华文化最深情的传承。所以,从李白的自我认知和文化归属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唐人,一个中国人。这根本无需争议。

李白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写出的诗被当地人所推崇。大家都知道神童方仲永,李白何尝不是少年天才?但他的才华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心思活络,兴趣广泛,不仅热爱诗歌,还热衷于求仙问道。据说他小时候就写过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可见他心思之杂,并非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一型人才。他喜欢什么就尝试什么,剑术尤其精研。他自己也写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虽然这更像是诗人的夸张,但历史学家推断,他确实是有真本事的,并非全靠吹牛。毕竟,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总归是有一定实力基础的。

到了十八岁,李白拜了一位纵横家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这说明,尽管他兴趣广泛,但内心深处,还是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抱负,渴望辅佐明君,改变天下。想要从政、想要平定天下的梦想,其实一直都在他心中燃烧。

我们看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就能大致摸清他人生的底色。最神奇的一点在于,他小时候喜欢的东西,长大后依然喜欢;小时候的性情,长大后也几乎没变,只是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放大了。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故事中感受得更深。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李白?或许是因为你觉得他活得潇洒。但你有没有想过,他凭什么潇洒?他的潇洒,到底源于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自己不潇洒,每天哼哧哼哧地干活,开公司、做工作、跟甲方周旋,忙忙碌碌。但为什么大家又那么喜欢李白呢?这背后,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他的出身。虽然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在唐代社会地位比较低,但这不妨碍他家非常有钱。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支持他,为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不需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俗事发愁,他只需要追求诗和远方。另一方面,是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似乎有一种“魅魔体质”,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能轻易吸引朋友,让人愿意亲近他。就像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热情开朗,跟你在一起就觉得开心,充满正能量,阳光积极,即使偶尔有点“傻气”,你也不觉得烦。

二十四岁那年,李白实现了他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唐朝那个盛世,中产以上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孩子成年后,就该背上行囊,仗剑远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结交朋友。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风尚。李白从四川南下到重庆,再向东抵达湖北,在旅途中,他写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烟”,小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是李白夸张的修辞,直到我高中在美国平原上,看到夕阳的余晖将远处的炊烟染成紫色,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有这样的景象!这说明李白观察细致,他的浪漫并非凭空想象。这首诗里,已经能看到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二十六岁时,他遇到了孟浩然,这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前辈诗人。那时候的李白,还在“打野”、“发育”,不断结交朋友,展示才华。因为他出身商贾之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是没办法通过科举等正规渠道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必须另辟蹊径,通过结交权贵、名流,让别人看到他的才华,以期获得引荐。

二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惊讶的事——李白娶了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许氏在历史上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听起来似乎很普通,但实际上,她出身显赫,爷爷是唐朝的宰相。一个商贾之家的子弟,如何能娶到宰相的孙女?这足以证明李白的人格魅力是何等强大。不仅才华横溢,还极具个人吸引力,让人愿意接纳他。据说,他能够顺利入赘许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待人和气,锋芒虽有,但不刺伤人。如果他是个不懂眼色、一根筋的人,许家是绝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要融入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李白在二十六岁(或稍晚)就娶了宰相孙女,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他明明可以就此安稳度日,做一个富足且有才华的诗人,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却让他无法平静。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帝王之术,渴望改变世界。于是,他毅然决定北上长安,去追寻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一次到长安,李白像许多“北漂”一样,四处推销自己,向权贵们展示才华,但结果却并不如意。他去找当时的地方长官李邕,李邕对他似乎并不感冒,有点嗤之以鼻。李白一气之下,写下了《上李邕》,其中就有那句著名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体现了年轻人“莫欺少年穷”的自信,也隐隐带着一丝“我荐你,是给你面子,你怎么不识货”的傲气。李白的心态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认为别人应该欣赏他。这次长安之行,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的冰冷。离开长安时,他写下了《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中充满了失意和迷茫,但结尾依然透着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始终相信,只是运气不好,机会总会来的。

虽然仕途不顺,但李白的生活依然富足,他喜欢结交朋友。大约三十岁时写的《将进酒》最能体现这一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最后他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首诗说明,他那时不缺钱。钱没了,他有办法再赚回来。一方面来自家庭和妻子的支持,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为他才华横溢,随便写首诗,就能换来一些馈赠。我们前面埋了个伏笔,提到的岑夫子和丹丘生,就是他的酒友,其中岑夫子还是他的朋友。

第一次长安之行失败后,李白三十多岁,对于古代人来说,这已经算是“半百”了(平均寿命低)。政治上的失意,加上怀才不遇,让他感到巨大的打击。但物质上,他依然富足。妻子许氏去世后,他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许家,迁居到山东一带。虽然身处陌生之地,但凭借家底,他依然置办了产业。在山东,他写下了我非常喜爱的一首诗《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酒好,主人热情,让他宾至如归,他就暂时忘记了漂泊之苦。这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是困境,杜甫写出了现实的悲凉,而李白则用酒和友情暂时麻痹了乡愁。这说明,他无论在哪里,都能交到朋友,找到自己的“小迷弟”。他的人格魅力,是他行走天下的通行证。

那么,一个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入仕,自己推销自己又处处碰壁的人,是如何获得机会的呢?有时候,人真的不能只靠自己推荐自己,否则别人就会瞧不起你。机会,往往来自于他人的引荐。当时,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喜欢修道,经常在终南山修炼。李白的朋友丹丘生(袁丹丘)在修道方面颇有心得,被玉真公主所认识。袁丹丘便将李白的诗作推荐给了玉真公主,公主又举荐给了唐玄宗。李白听说这个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充分说明,他确实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太懂得官场的圆滑。当官的人通常都城府很深,而他一听到好消息就仰天大笑,显得非常“不成熟”。但这恰恰是他真实可爱的一面。

这次,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长安,进入了权力中心,成为了皇帝的文学顾问。他遇到了当时的宰相贺知章。贺知章早就听闻李白的诗名,但一直没机会见面。这次见面后,他对李白极为推崇,称之为“谪仙人”,意思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觉得他不像凡人。据说,贺知章读到李白的《蜀道难》时,惊叹不已,说“岂有此理”,认为这诗太不可思议了。关于《蜀道难》的创作时间,有争议,但无论写于何时,这首诗都体现了李白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我们小时候觉得难背,长大后再读,尤其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时,会发现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奔放的想象力,能瞬间点燃你的精神。读李白,就能感受到盛唐那种积极向上、热血沸腾的气息。宋朝的诗人再豪放,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透着一种文静和内敛,与李白的《蜀道难》那种“噫吁嚱,危乎高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意象和气势,完全是两回事。一个盛世,能催生出如此诗人的灵感,确实不同凡响。

然而,李白在权力中心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遂。唐玄宗和皇室把他看作有才华的艺人,可以吟诗作赋,娱乐一下,但并不认为他有能力管理国家大事。他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个过程中,他因为恃才傲物,与高力士等人产生了矛盾。民间传说他写《清平调》给杨贵妃时,要求高力士给他脱靴,得罪了权贵。虽然这未必完全属实,但可以想见,他在宫廷中一定吃了不少亏,经历了人情世故的碰撞和适应的痛苦。最终,他向唐玄宗请辞。唐玄宗非常开明,不仅同意他辞职,还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赐金放还”。可以想象,李白内心是希望玄宗能挽留他的,就像春秋战国时,君主求贤若渴,屈尊降贵。但大唐已经不再是那个时代,权力中心不需要一个“闲人”来改变天下,而需要一个闲人去适应大唐。于是,他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官场虚伪的不屑和对自由的向往。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仿佛在说:“就算你给我天大的道理,也敌不过我高兴;万两黄金也买不到我喜欢。”他宁愿放弃权力中心,也要保持内心的那份洒脱。

离开长安后,李白四十多岁,开始更多地求仙问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这段时间,他遇到了杜甫。杜甫对他简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一辈子给李白写了十几首诗,而李白只回了他三首。这其实很好理解:李白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佬,而杜甫还只是个“小粉丝”。李白刚从权力中心回来,意气风发,怎么可能把杜甫这个“蓬蒿人”放在同等位置?孟浩然和贺知章不一样,一个是知遇之恩的长辈,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前宰相。这并不代表李白无情,而是他有自己的社交圈和交往方式。就像现在,顶流明星给小粉丝回个信,已经很够意思了。

李白的晚年依然充满戏剧性。他居然又娶了另一位宰相的孙女——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这简直是传奇!他这一生娶了两位宰相的孙女,这背后不仅仅是才华,更是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宗氏不仅欣赏他的才华,两人都喜欢修道,彼此情投意合。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李白一直渴望建功立业,平定叛乱。永王李璘就拉拢了他,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但李白过于单纯,没有意识到永王只是想借他的名望壮大自己,甚至有谋反之心。永王兵败被杀后,李白也受到了牵连,被关押起来。关押他的人,竟然是他的“兄弟”高适。高适当时已经官至大将,面对这种敏感的政治局面,他选择了明哲保身,对李白避而不见,连面都不肯见。这或许从利益角度可以理解,但依然让人感到心寒。最终,在各方周旋下,李白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

就在他即将踏上流放之路时,关中地区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彩云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重获自由的喜悦,跃然纸上。两岸猿猴的叫声,仿佛都在为他喝彩。他确实喜怒形于色,一生都在追求“开心颜”。

回到晚年,李白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种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孤独感。或许,他一生看过了太多繁华,也经历了太多冷暖,到了晚年,只剩下敬亭山能让他感到慰藉。他看谁都有些烦,只有山是永恒的,不变的。这或许也带有一丝对人性复杂性的失望。

生命的最后一年,李白写下了绝笔《临路歌》(一说《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依然愿意以大鹏自比,但年轻时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变成了“中天摧折,力不济”。他承认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但结尾依然透着不甘:“余风激兮万世。”他希望自己的余威和影响,能流传万世。关于他的死,有三种说法:一是病逝,二是醉酒落水捞月而死(这个民间传说比较浪漫,但不可靠),三是晚年还想参军报国,最终劳累病逝。无论哪种,他的一生都可谓酣畅淋漓。

李白的一生,是盛唐的缩影,也是他个人魅力、才华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活得精彩,尽管很多梦想未能实现,但过程本身就足够传奇。他之所以更吸引人,或许是因为他更“像我们”。他高兴就大笑,失意就骂娘,甚至也会逃避现实,用酒来麻痹自己。不像苏东坡,境界太高,让人仰望;李白则是一个被放大了才华、浪漫和幸运的“平凡人”。他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他有过朋友,也有过被朋友抛弃的痛苦。但他总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总能写出充满力量和能量的诗篇。

所以,当你心情不好,感到抑郁时,不妨读一读李白的诗。几千年来,只有一个李白,他和你有同样的烦恼,也会因烦心事而无奈,甚至逃避。但他的诗,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你重新充盈起来。李白的一生,献给了盛唐,也献给了我们。他告诉我们,即使平凡,也要活得像诗一样快意,像酒一样酣畅。

---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