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回鹘南诏全被打趴下,为何唐朝还是亡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5 19:24 2

摘要:872年的长安,秋雨绵绵。74岁的张议潮躺在病榻上,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案头的河西地图。窗外传来归义军将士操练的喊杀声,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24年前那个热血沸腾的夜晚——沙州城头,吐蕃守军的鲜血染红了唐旗,百姓们举着火把欢呼“王师归来”。

872年的长安,秋雨绵绵。74岁的张议潮躺在病榻上,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案头的河西地图。窗外传来归义军将士操练的喊杀声,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24年前那个热血沸腾的夜晚——沙州城头,吐蕃守军的鲜血染红了唐旗,百姓们举着火把欢呼“王师归来”。

这位被后世称为“河西再生父母”的老人,临终前紧紧攥着唐宣宗赐的尚方宝剑,喃喃自语:“河西十一州……安西四镇……”话音未落,窗外惊雷炸响,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而此时的大唐,正陷入黄巢起义的熊熊烈火中,谁也没有意识到,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早已用最后的光芒照亮了晚唐最后的尊严。

(一)吐蕃的末日审判

安史之乱后的百年间,吐蕃如同悬在唐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帝国,在赤松德赞时代达到巅峰,占据河西、陇右,甚至一度攻陷长安。然而,当张议潮在848年发动沙州起义时,吐蕃已因内乱分崩离析。

张议潮出身沙州豪门,自幼目睹吐蕃对汉人的残酷统治:丁壮被掳为奴婢,老弱被迫迁徙,寺院典籍被付之一炬。他暗中结交豪杰,散尽家财招募义军,以“驱除胡虏,恢复唐土”为口号,在沙州秘密训练了一支精锐之师。

848年3月,吐蕃内乱的消息传来,张议潮抓住时机,率数千义军突袭沙州城。吐蕃守军措手不及,被打得丢盔弃甲。消息传开,河西各州汉人纷纷响应,义军如滚雪球般壮大。至851年,张议潮已收复瓜、沙、伊、西等十一州,唯有凉州仍在吐蕃手中。

861年,张议潮命侄子张淮深率七千蕃汉联军进攻凉州。经过三个月血战,唐军终于攻破城门,吐蕃守将自刎而死。至此,沦陷百年的河西走廊全部光复。张议潮将十一州图籍献给朝廷时,唐宣宗颤抖着说:“此真大唐之柱石也!”

(二)回鹘的致命一击

就在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同时,北方的回鹘汗国也迎来了末日。这个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盟友,在840年被黠戛斯击败后,余部西迁。其中一支在甘州建立政权,却屡屡侵扰唐朝边境。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名相李德裕力主对回鹘用兵。843年,大将石雄率三千精骑夜袭杀胡山,大破回鹘军,斩首万余级,乌介可汗负伤逃亡,最终死在中亚。经此一战,回鹘元气大伤,再无力威胁唐朝。

更令人称奇的是,唐朝还巧妙利用黠戛斯牵制回鹘。黠戛斯可汗自称与李唐同宗,主动向唐朝称臣。844年,黠戛斯出兵配合唐军夹击回鹘,彻底将其逐出漠北。曾经不可一世的回鹘汗国,就这样在唐廷的纵横捭阖中灰飞烟灭。

(三)南诏的噩梦轮回

西南方向的南诏,同样在晚唐的铁蹄下瑟瑟发抖。这个由唐朝扶持起来的政权,在安史之乱后野心膨胀,多次侵扰蜀地。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蜀地百姓哀鸿遍野。

咸通年间(860-874年),唐朝派名将高骈镇守安南。高骈出身将门,自幼善射,有“落雕侍御”之称。他到任后,先以奇袭破南诏盟友峰州蛮,切断其补给线,随后集中兵力围攻交趾城。866年,唐军攻破交趾,斩杀南诏军三万余人,主将段酋迁被枭首示众。

高骈并未就此罢休。874年,他调任西川节度使,亲率五千步骑追击南诏至大渡河,未及渡河者尽数斩杀。南诏王惊恐万分,遣使请和,并遣子入质。此后二十年,南诏再未敢犯境。

(一)张议潮:从书生到统帅

张议潮的童年是在吐蕃的铁蹄下度过的。他七岁入寺读书,却偷偷研习兵法;十五岁随父习武,暗中结交沙州豪杰。成年后,他散尽家财购置兵器,在沙州城秘密建立义军据点。

848年起义成功后,张议潮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废除吐蕃苛政,恢复唐朝的州县制度;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在沙洲设立学校,推广汉文化。他还通过联姻团结当地大族,将归义军发展成一支拥有十万兵力的劲旅。

(二)高骈:落雕侍御的双面人生

高骈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出身渤海高氏,祖父高崇文是宪宗朝名将。少年时,高骈以善射闻名,曾一箭贯穿双雕,被称为“落雕侍御”。他早年在神策军任职,因战功升任秦州刺史,后在安南、西川屡建奇功。

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在晚年却陷入权欲漩涡。他在西川大肆屠杀降卒,甚至将老弱妇孺赶尽杀绝;在扬州拥兵自重,坐视黄巢起义蔓延。最终,他被部将所杀,头颅被送往长安示众,一代名将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三)郭昕:四十二年的坚守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安史之乱后奉命巡抚河西。765年,他接任安西都护,率数千唐军坚守西域。吐蕃切断中原联系后,郭昕与回鹘结盟,多次击退吐蕃进攻。781年,他派使者绕道回鹘抵达长安,唐德宗感动不已,封他为武威郡王。

808年,吐蕃集中十万大军围攻龟兹。郭昕率守军苦战数月,最终城破殉国。此时,距离他离开长安已有四十二年,曾经的青年将领早已白发苍苍。史载,城破之日,郭昕面朝长安方向跪拜,而后自刎而死,麾下将士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一)会昌中兴的昙花一现

唐武宗与李德裕的会昌中兴(841-846年),是晚唐最后的回光返照。他们裁汰冗兵,强化边防,改革科举,打击宦官。在军事上,唐军不仅击败回鹘,还收复了部分吐蕃失地。史载,会昌年间“藩镇畏服,边境晏然”。

然而,这场改革随着武宗去世戛然而止。唐宣宗虽然延续了部分政策,但已无力扭转颓势。846年,李德裕被贬崖州,会昌新政被废除,唐朝再次陷入内忧外患。

(二)河西走廊的文化复兴

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大力推行汉文化。他在沙洲重建州县学校,恢复科举考试;组织僧人翻译佛经,修复莫高窟;鼓励汉族与吐蕃、回鹘等民族通婚,促进文化融合。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大量汉文典籍,正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见证。

更令人惊叹的是,张议潮还在沙洲铸造“大唐建中”钱,铭文“大唐建中”四字,既宣示了唐朝的正统地位,也鼓舞了军民士气。这些钱币至今仍在河西地区出土,成为晚唐文明的珍贵遗存。

(三)南诏的归附与反叛

南诏在高骈的打击下,表面上归附唐朝,实则暗中积蓄力量。897年,南诏王隆舜被权臣所杀,其子舜化贞继位后再次叛唐。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灭南诏王室,建立大长和国。这个曾经让唐朝头疼不已的政权,最终在内乱中消亡。

(一)超越时代的军事奇迹

张议潮、高骈、郭昕等人的胜利,证明了晚唐并非完全腐朽。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张议潮收复河西,高骈平定安南,郭昕坚守西域,这些胜利不仅捍卫了唐朝的尊严,也为中原文明保留了火种。

正如历史学家所言:“晚唐的军事成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国力衰微、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唐军仍能击败三大强敌,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然而,这些英雄的命运却充满悲剧色彩。张议潮晚年被朝廷猜忌,被迫入朝为官,归义军逐渐被宦官控制;高骈因权欲熏心,最终身败名裂;郭昕坚守西域四十二年,却始终未能等到援军。他们的悲剧,折射出晚唐政治的黑暗与腐败。

评价晚唐,不能简单地用“衰落”二字概括。它既有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也有张议潮、高骈等人的辉煌战绩;既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乱象,也有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的短暂复兴。正如《旧唐书》所云:“唐之亡也,非亡于外患,实亡于内忧。”

晚唐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张议潮、高骈、郭昕等人,用鲜血和生命在帝国的废墟上书写了最后的辉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人民失去了抗争的勇气;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希望。

当我们在史书中读到郭昕在龟兹城破时的最后一拜,读到张议潮临终前仍牵挂着河西的安危,读到高骈在大渡河畔的铁血传奇,我们不应忘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仍有一群人在坚守,在抗争,在为最后的尊严而战。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来源:嗔痴历史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