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本赚吆喝?传小米玄戒O1芯片单颗成本超过7000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5 18:20 2

摘要:自从小米在北京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揭晓自家首款3nm制程的自研旗舰处理器:玄戒O1,瞬间成为业界焦点和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同时也引来了不少对小米成本逻辑与战略合理性的冷嘲热讽。说实话,最近关于玄戒O1的评论多到烂掉了,却总能曝出新的话题。有博主爆料称,

自从小米在北京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揭晓自家首款3nm制程的自研旗舰处理器:玄戒O1,瞬间成为业界焦点和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同时也引来了不少对小米成本逻辑与战略合理性的冷嘲热讽。说实话,最近关于玄戒O1的评论多到烂掉了,却总能曝出新的话题。有博主爆料称,在非公开的沟通会私下交流中听闻消息指出:“玄戒O1平均每颗芯片的综合成本超过人民币一万元以上。”这也让人一边质疑真假,一边不禁惊叹:如果是真的,小米这次“砸钱造芯”可以说是不计代价。

根据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在发布会上的说法,玄戒O1的成功量产,代表小米正式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之后,全球第四家拥有自主3nm制程手机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与商用能力的企业。雷军指出,该芯片研发团队从原本的2000人扩充至2500人,年度研发预算从20亿元大幅提升至60亿元,累计投入已超过135亿元人民币,金额之高令人咋舌。

业界人士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8nm制程芯片的平均设计与开发成本约为4000万美元,进入7nm后攀升至2.17亿美元,5nm则为4.16亿美元,而3nm芯片的设计、验证与量产整体成本则逼近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这对年研发预算仅60亿元(且需分摊至汽车、AI 等多线战场)的小米而言,不啻为一场押上未来的赌徒式投入。

再加上新款芯片的研发往往因初期流片量极小导致制造成本畸高,堪称“成本黑洞”。即使是芯片巨头高通,同是采用3nm制程工艺的骁龙8至尊版,单颗芯片采购价格也达到了180美元(约合人民币1280元),已远远超过了部分低端智能手机的整机售价。

小米发布会现场,雷军也亲自算账:若以开发成本10亿美元、首批出货量100万台估算,光是平均每颗芯片的研发成本即高达1000美元(超过7000元人民币)。然而,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及平板产品定价仅有5500元至6500元之间,远低于单颗芯片的开发成本,显然“不计成本”只是为了打开市场,为高端化战略铺路。当然,如果玄戒O1销售状况良好持续生产的话,研发成本也将根据销量平摊而持续降低,但依然远高于跟高通采购处理器的成本。理论上说,只有小米15S Pro的出货量超过550万部,单颗玄戒O1的成本才能和采购骁龙8至尊版的成本持平。但是,小米15 系列发布(2024 年 10 月)至今已7个月,总销量才达到453.9万部,小米15S Pro作为单一机型销量想超过500万这个数字非常困难。

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 Omdia表示,玄戒O1作为小米自研芯片的首代产品,主要肩负“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探索”的任务。其初期规模与产能被控制在数十万级别,为的是谨慎试水、减少失误,而由于流片数量少,单位成本势必居高不下。

对于小米而言,玄戒O1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突破。这颗3nm芯片将成为其进军自研芯片的技术身份证,并逐步扩展至整个智能设备生态系统中的中枢节点:未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穿戴设备、IoT装置,甚至智能家电,皆有可能搭载此自研核心,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小米在AI方面的战略也与自研芯片密不可分。随着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LLM)与边缘计算需求迅速增长,设备端的AI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战场。自研芯片能否有效整合AI加速模块、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与智能感知能力,将是定义未来智能设备竞争力的关键,尤其玄戒O1虽然暴露了小米在大小核上对ARM公版架构的深度依赖,但NPU部分还是小米自研的,并未使用公版架构。玄戒O1若能在性能、功耗、AI处理表现等维度上站稳脚跟,对小米未来的战略来说无疑是一张强而有力的筹码。

苹果的A系列芯片和三星的Exynos芯片,一直是手机SoC市场中的主流自研力量,不过他们普遍采取“闭门式”的生态封闭策略,将芯片仅用于自家产品系列内部(三星之前曾短暂销售过Exynos芯片给魅族和Vivo,但后来因表现不佳已经几乎无其他第三方品牌使用)。而小米则采取相对开放的高性价比推进策略,期望以大规模出货与产品线多元化,压缩回本周期。

这也反映在首次搭载玄戒O1的终端产品定价上:不追求毛利极大化,而是以性能与诚意打开知名度。

然而,这种模式也伴随不小风险。一旦芯片在上市后被消费者发现稳定性、散热或兼容性问题,恐将对品牌声誉与高端战略造成反噬,就像当年联发科Helio X10定位高端旗舰,却因手机终端“1核有难,9 核围观”,最终梦碎一样。因此,小米15S Pro的实际表现与消费者反馈,将是决定小米能否成功破圈的关键。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