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宏”心 | 寒冬腊月的特别提醒:老年人千万要注意血管爆裂

B站影视 2024-12-27 16:35 4

摘要:当前,人们在尽情享受着衣、食、住、行、娱乐等优越现代生活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不良疾病的折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使得患病的风险性大大增加。为让您有一个健康愉悦的身心,武汉科技报特约请曾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病区主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武汉设计工程学

编者按:当前,人们在尽情享受着衣、食、住、行、娱乐等优越现代生活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不良疾病的折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使得患病的风险性大大增加。为让您有一个健康愉悦的身心,武汉科技报特约请曾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病区主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亚心护理学院教授,泰康医疗集团心脏外科专家,泰康同济医院心脏专家教授周宏开辟《医科“宏”心》专栏,不定期重点科普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医学常识。

冬至后,气温愈发下降,医院也多了不少因各种原因来就医的急诊患者,有84岁主动脉夹层术后的老爷爷胸痛不适就医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也有年仅62岁的居家带孩子的中年妇女,两年前因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此次突发腿部走路疼痛,又发现新发腹主动脉瘤,急诊科还躺着一位52岁脑干出血15毫升昏迷的大胖子……气温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病人突发疾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冬季是心梗和主动脉夹层高发的季节

葛均波院士团队发文揭示“低环境温度与伴有或不伴有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该研究从中国胸痛中心大数据中观察了83784例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和918730例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患者。与低温相关的MINOCA和MI-CAD风险发生在气温下降滞后2天,持续1周时间。在年龄≥65岁、女性或居住在南方的患者中观察到更强的相关性。相反发现高温对MINOCA和MI-CAD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南方地区心梗发病也较低相符合。由此可见,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因冠脉内血栓形成而主要是血管收缩)患者对环境低温更有特殊易感性。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由主动脉内膜撕裂引起的危及心血管急症,一旦发生危及生命,入院死亡率高达14-22%。不经过治疗患者24小时内死亡率为33%;48小时内,死亡率上升为50%;一周内死亡率为70%;1个月内,死亡率居然高达90%。复旦和北大的研究也分析了纳入818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ADD的病例,表明暴露于低温和相邻几天之间的气温下降与AAD风险增加有关。观察到的这些关联从暴露的当天开始,低温持续2天,温度下降持续7天。据估算,我国23.13%和1.58%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可分别归因于低温和隔日降温,同时发现北方地区供暖可大幅降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和疾病负担。AAD平均发病年龄为52.2岁,其中71.0%(n=5803)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79.5�D患者为男性,并且71.8%有高血压病史。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在季节间没有显著变化。与参考温度(28摄氏度)相比,极低温度(-10摄氏度)和低温度(1摄氏度)的AAD发病的风险值OR分别为2.84倍和2.36倍。本研究还发现前一天的温度下降与更高的AAD风险相关,而温度升高与更低的AAD风险相关。

冬季还是猝死高发季节

据统计,猝死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我国猝死人群数量更是居全球之首,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猝死,老年人更是猝死的高危群体。冬天还是人们聚会、休假、年会、团聚比较多的时候,因为寒冷,户外活动也会减少,冬天昼短夜长,难免吃得多,也容易出现烟酒过度和熬夜,白天也可能因坐得太久,血液容易郁滞,冬天喝水也比较少,血液粘稠度会更高。冬天早晚温差大,北方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长时间感受大的温差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寒冷、食盐超量、肉食过多等饮食因素等导致高血压发病率高,还可能归因于医疗条件分布不均衡以及群众健康管理意识淡漠。《中国急救医学》 期刊上曾刊登过一篇研究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发现在猝死的患者中,患有高血压最为常见,占比约38%,心脏病占30%,糖尿病占23%,其次是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高血压有更高的猝死风险

正是由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当天气寒冷的时候,老年人容易因患有血管粥样硬化的疾病,原本可能还有狭窄的血管,天气温暖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突然寒冷刺激、烟酒刺激、情绪激动刺激的综合作用下,血管发生收缩(譬如冬天手脚容易冰凉就是血管收缩的结果),容易诱发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此时冠状动脉疾病起主导作用。学者Rapsomaniki等人发现,高血压患者在其30岁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正常人高约30%,而血压每升高20/10mm Hg,猝死的风险便会增加20%,冠状动脉疾病的存在起着主导作用。也有一项芬兰的研究在18.9年的时间里,随访了有和没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混合人群,发现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10mmHg,心源性猝死风险分别显著增加15%和17%。高血压也能导致心肌肥厚,甚至出现瓣膜反流并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另外因寒冷和剧烈运动诱发的猝死人群中,发现左心室肥厚导致高血压猝死风险增加2倍。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的一项研究纳入了3242例高血压患者,虽然所有患者都没有冠心病或者脑血管性心脏病,在观察期10.3年之间,发现一共有33位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他们的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0.3/100患者年和0.07/100患者年。上述研究还显示,具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六倍。

疾病年轻化,情绪波动也能造成风险

波动的情绪也会增加猝死风险,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新馆•心血管》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气导致心梗或猝死的全过程。生气容易猝死是因为,当人在生气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上调骨髓白细胞就会生成,进而促进冠脉炎症,增加斑块易损性,血压波动斑块容易破裂,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人体在经历过度的体力劳动加班或者熬夜之后,心脏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烟酒更会加重。这是因为在过度劳累之后,一部分人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这种情况之下,心脏的负担会明显地升高,其中血压的升高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心率的加快,会导致心脏的耗氧量明显增加,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心绞痛,促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肌衰竭,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自己的心脏健康,避免过度劳累。

而在5516名猝死者中,30-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中青年比其他年龄层段的人,有更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中青年正是心脑血管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他们的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他们不重视身体检查,经常加班熬夜。中青年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心脏病,病毒性感染、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他们常常在出现心脏患病征兆时未能及时发现,加之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中青年潜在疾病的危险。同时,中青年人往往背负庞大的生活压力,在不清楚身体状况、不重视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能会加班熬夜、压缩休息时间、不规律进行,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如何预防——避免诱因

心源性猝死一般比较难以预防,来得快,有些没有明确的预兆,发病凶险,有些即使在医院门口发病,也不能挽救,因此避免猝死主要是预防诱因中常见的不良习惯,由于心源性猝死大概占了猝死的六成,脑血管意外也占比较大的比例。因此体检时应注意心脏有无杂音,有无高血压和高血脂。平时有无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尤其是活动、跑步、爬坡或劳累时出现。有时在活动或应急时出现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常常提示有心脏问题。在活动劳累时,发现呼吸急促或有窒息感。夜间平躺或者中度体力活动后有心悸症状,还可能伴随出汗、头晕、恶心、头疼、眼前发黑或视物模糊、言语吐词不清、突然出现手脚不灵便、摔倒等症状。有遗传性心脏病、中风或卒中等家族史或者猝死家族史,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信号。

如果有上述不适症状的中老年人,这些高危人群都应该加以注意,由于一半以上的猝死者过于激动、过于劳累、暴饮暴食、连续熬夜、烟酒过度等等不良生活习惯,发病正在趋于年轻化,2019年广东5市甚至收治了年仅20岁的急性心梗患者。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猝死者生前太激动、太劳累。其中,情绪激动的猝死者占比26%,过度劳累的猝死者占比25%,剩下的还有血容量改变、饮酒、过饱、轻微损伤等。此外,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中,无吸烟或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仅占15%,其余的患者皆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上诉危险因素。吸烟与高血压更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戒烟、控制血压尤为重要。

缩短救治时间需要全社会、医院、患者、家属都积极参与

2015年我们的急性心梗治疗死亡率是9.9%,到了2018年,死亡率就下降到了5.3%,距离国际理想状态3%以下的死亡率还有明显的差距。本次调查同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在50-69岁年龄段,低年龄段发病人数增多,40岁以下发病患者有136人。尽管中老年患者仍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人群,就医习惯也影响急性心梗的救治,数据显示,30~50岁年龄段的患者就诊时间最短,20~29岁以及80岁以上年龄段就诊时间更长,对胸痛发病症状反应时间更长,因此有必要对青年及老年公众提供更多的心梗宣传教育。2019南方国际心血管会议上,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心研所项目发现 95%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错失治疗的黄金时期。

我国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症状发作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3.3小时,70.7%的患者在症状发作2小时以上才入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平均需要约5.7个小时才能到达能够进行急诊介入手术的医院就诊 ,需要约7.4小时完成血运重建。遗憾的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救护车使用比例不到20%。与其他数据相比,广东地区患者的及时就医率也非常低,超过95%的患者未能在核心黄金救援时间段入院治疗,这也成了影响救治效果的关键变量。70岁年龄以上患者心梗发病后呼叫120就诊的比例相对较高,70岁以下患者呼叫120就诊的比例普遍较低,30岁以下患者甚至没有人经120救护车至医院就诊。广东的心梗患者呼叫120救护车就诊率低,仅有6%左右心梗患者呼叫120后送至医院就诊。经过近年的努力宣传和科普,尽管发病至医院就诊时间有所下降,但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总体重建血液运输时间下降幅度不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及时接受治疗的比例仅3.3%,大于24小时后再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超过1/5。经下级医院转院至介入医院就诊的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约为7小时,即使在广东,经济条件好,新建设的医院多,技术水平差异小,医院心梗救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总体发病至再灌注治疗时间仍高,延迟时间主要以院前就诊延迟为主,部分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不能达标或技术力量不足、基层医院心脑血管诊疗水平不够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患者及家属反复犹豫和对发生危险的认知存在误解,影响了对急性心梗的重视程度,导致救治延误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泰康医疗集团周宏主任提醒,提高患者就诊意识,进一步缩短就诊时间、加强患者预防教育、取得家属积极配合、加强胸痛中心网络建设、同质化建设区域性胸痛中心等仍有必要。

来源:武汉科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