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像中央美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英国AA 建筑联盟(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等设计或建筑院校,往往分为两类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像中央美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英国AA 建筑联盟(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等设计或建筑院校,往往分为两类理念:
1. 艺术导向型(Artistic-Oriented)
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RISD建筑系、AA建筑联盟
•理念关键词:反现实、反商业、反功利;“建筑是文化与想象力的产物”
•培养目标:不是“建房子的人”,而是“重新定义空间与人关系的人”
•教育方式:强调概念、叙事、形式实验;很少涉及法规、结构力学、预算、施工图
•优势:激发“跨界”想象力,是当代最激进的空间思想源头;很多毕业生成为艺术家、策展人、空间理论家
•挑战:就业路径模糊,不进入系统性设计机构者,容易脱节现实或陷入边缘
中央美院毕业季展厅寄语
2. 工程导向型(Technological or Professional-Oriented)
代表:清华、同济、东南、MIT、Delft、ETH苏黎世
•理念关键词:设计即建造,建筑是服务于社会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具备注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能力的技术专家
•教育方式:融合建筑、结构、材料、施工、法规、交通、环境模拟、数据分析等课程
•优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于事务所、市政、地产、城市规划等机构
•挑战:缺少哲学性和批判性思维,难以突破框架做出新范式
二、设计学校学生的现实路径与困境
全球设计院校的学生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1.缺乏职业规划导向
2.缺少跨学科训练
3.就业市场对“通识创意者”不友好
4.教师也是“非实践型”
三、教育哲学视角:是否要让年轻人“无用而广阔地想象”?
支持“自由培养”的学派:
•约翰·杜威:教育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是为了让个体有能力重新塑造社会;
•KenRobinson:创造力是教育中最被忽视但最重要的素质;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未来来自艺术直觉;
•“慢教育”理念:强调深度、宽度与人生长周期的潜能积累。
批评“无边界培养”的观点:
•李欧·贝奈特:教育应对接社会任务;
•伊东丰雄、妹岛和世:早期需与工程、法规融合;
•UNESCO 与OECD:呼吁引入职业能力评估框架。
四、我们能否设计一个“融合型路径”?
以下为几种全球领先高校探索“艺术性+实用性”的案例:
1.哈佛GSD:与商学院、工程学院合作;公共艺术项目。
2.MITMediaLab:设计+数据+伦理;毕业生走向广泛。
3.斯坦福d.school:设计思维为核心;作品落地。
4.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社会设计+AI+心理学;与德国包豪斯合作。
五、设计艺术学校的培养价值如何定义?
六、结论
1. “学生迷茫、就业困难”并非设计学校失败,而是教育目的与社会机制错位的结果。
2.允许学生早期“无边界思考”是必要的,但需逐步引入系统思维工具。
3.设计学校需要构建“第三路径”:非功利的创造力,但具备系统理解与表达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和什么样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去学习艺术应该的路径,便有了以下这个三维成就模型作为一个框架的思考。
教育路径选择与三维成就模型分析
一、建立三维成就模型:事业 × 社会 × 自我
“事业、社会、自我”三维模型,可以视为对传统“成功”范式的解构和升级:
•事业(Achievement):物质与职业成就
•社会(Impact):对他人和社会的正向影响
•自我(Meaning):自我实现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二、三种教育路径在三维模型中的典型表现
三、哪种教育路径“更好”?视目标而定
•若重视事业(特别是短期经济基础):建议实用主义路径
•若希望影响社会:创造力路径或融合路径
•若最重视自我实现与精神意义:创造力路径更优
四、理想策略:阶段式路径转换能力
1.前期(18–30 岁):建立基本生存力(可选实用路径)
2.中期(30–45 岁):转向融合路径,创造系统性成果
3.后期(45 岁以后):回归创造性表达,追求社会与精神影响
五、人物画像案例分析
六、总结与建议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
•帮助个体识别目标
•构建发展路径
•提升路径转换能力
作者 | 贺欣浩金投赏创始人总架构师, 曾担任《中国广告》杂志首席记者,《第3种人》杂志总编辑,2008年创建了金投赏,写过《商业创意》的书,拍过《商业创意在中国》纪录电影。
来源:熠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