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青年报》关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故事

B站影视 2024-12-27 15:48 1

摘要:《斗破苍穹》《乌龙院》《熊出没》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有潍坊学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姜振华的参与。他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创始人,带领团队主创制作的作品,不仅在央视放映,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曾受邀参加法国戛纳电视节。

今日,《中国青年报》聚焦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做法,对潍坊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斗破苍穹》《乌龙院》《熊出没》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有潍坊学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姜振华的参与。他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创始人,带领团队主创制作的作品,不仅在央视放映,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曾受邀参加法国戛纳电视节。

对这名90后青年来说,动漫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1990年,姜振华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木匠,受到熏陶,姜振华自幼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姜振华以优异成绩叩开了潍坊学院的大门。为了锤炼自己的美术基本功,他毅然决定“断网”,全身心投入练习之中,这一决定让周围的同学感到惊讶,甚至有人打赌称他坚持不了一个月。

姜振华坚定不移,将空余时间都用于提升专业技能,背上手绘板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一练就是8小时。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整整一年,周围的声音也渐渐转变为肯定和钦佩。

大二那年的国庆假期,姜振华一心扑在大学生艺术节参赛作品的准备上。面对紧迫的时间和艰巨的任务,他独自在宿舍里待了7天,即使重感冒发高烧,他也仍然坚持画画。也是在这一年,姜振华成功创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张CG(Computer Graphics)绘画作品。尽管这幅作品在技艺上尚显稚嫩,却如同一道曙光,指引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从传统美术转向电脑美术。这一决定,为他之后的人生道路和选择埋下了伏笔。

2013年,正值大三的姜振华决定走出校园,在社会的“熔炉”中摔打和锻炼自己。在上海一家动漫公司实习时,他展现出了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每天不仅认真完成8小时的工作任务,下班后还继续钻研绘画技艺。

公司的运营模式、前辈们的丰富经验、老板的创业历程,都深深触动着他,也让他萌发了创业的梦想。

2014年毕业季,姜振华曾想返回江西南昌老家找机会,恰逢潍坊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老师告诉我,学校提供创业场所、培训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支持等全方位服务,鼓励我留下来闯一闯。”姜振华心动了,决定留在潍坊创业。

创业初期,姜振华成立工作室承接游戏动漫制作,为创办公司做准备。他回忆,那时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忙着画稿、联系客户、处理各种琐事。

公司刚成立不久,福建的一家企业找到姜振华合作,希望为其游戏项目做4套、16幅原画设计。姜振华和团队时常加班至深夜,并根据客户意见反复进行修改。3个月后,当项目接近尾声时,姜振华却突然接到客户电话,对方公司因破产无法承担原定的设计费用。几经交涉,客户才表示愿意承担合同金额的30%。

2015年,姜振华的文化传媒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规模不大,只有4个人,大家都怀揣梦想。为了增强公司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姜振华还报名参加了《企业管理》的自考培训,每周末坚持去听课学习。

两年后,公司在潍坊学院的支持下实现了规模扩大,在山东寿光开设动漫分公司,渐渐地,公司业务拓展至整个新媒体领域,增加影视制作、拍摄、VR等新业务。

10年来,姜振华团队也见证了母校创业教育的硕果。潍坊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先后入驻创业项目近300个,涵盖动漫制作、影视传媒、软件设计、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领域,成功注册公司130余个,注册资金超1.2亿元,带动就业、创业、实习人员近千人。

“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体系的建设,建成6000平方米的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我们期盼着更多像姜振华一样的优秀学生在这里实现创业梦想,为他们助力和喝彩。”潍坊学院校长来逢波说。

说起密炼车间,很多人都会对其中的粉尘、气味和噪声摇头,但90后史维江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8年了。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胶工程)专业毕业,入职赛轮集团青岛工厂,他成为一名职业“橡胶人”。那时,他几乎天天泡在现场,每天回到办公室都是灰头土脸。后来转型成为工艺工程师,他还是每天一蹲就是一个上午,针对工艺异常和试验胶料反复测试。和橡胶“打交道”多年,对于史维江来说,橡胶就像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找到和它顺畅“沟通”的方式。

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青岛科技大学因在橡胶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也激励着史维江在内的诸多学生。

2019年起,史维江进入公司彩色橡胶的工艺摸索项目组担任组长。他带着团队一次次分析对比和培训执行,这才有了高端定制彩胎的问世。后来,他们又针对黄斑黑斑等质量问题,探索斑化机理及应对措施,并固化了一整条彩胶质量控制链,输出国家发明专利。

围绕橡胶工艺的科技创新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21年,为满足东南亚当地市场需求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布局需要,赛轮轮胎在柬埔寨建设了第二海外基地,史维江带领团队为顺利投产保驾护航。经过3年发展,柬埔寨的工厂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史维江也成为公司级专家和集团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

如今,回到母校,史维江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就业创业导师。他发现,“学校不断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思维,现在的学生比我们上学时有规划多了”。

“现在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而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该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2024届毕业生袁健豪曾在学校组织的“名企行”职业体悟活动中,担任合成工艺研究员。几个月的实践锻炼,让他觉得,“自己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路上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依托材料、化工等特色优势学科,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青岛科技大学不断整合名企资源,实施“名企+”工程,与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我认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知识,是坚持。”实习期间,袁健豪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一致认可。

“求职过程中,除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外,还需要持续更新职业观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学校注重生涯理念的培养,他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讲座掌握了不少知识技能,“比如在‘就业嘉年华’和‘生涯教育月’上,我们了解了不少求职技巧,在‘名企CEO开讲’的课堂上,我们了解到了行业前沿动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更是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据了解,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主动邀请各地市组织人社部门、重点单位进校招聘,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努力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赛轮集团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张彤说,“学校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能吃苦、留得住、好使用的特点,得到广泛好评,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加入。”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坚持‘橡胶品格’育英才办学特色,扎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措并举打造高质量就业工作体系,教育引导毕业生主动面向行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不断擦亮‘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品牌。”

从一名大学生到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苯乙烯厂工段长,再到“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班组长,毛文平觉得,“自己在化工道路上一路逐梦十余年,靠的是对行业的热爱与执着,和读书时心中埋下的一颗‘工匠精神’的种子”。

今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组织开展的《职引未来》职教案例活动公布了首批拟入选名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报送的案例《技术赋能高端化工产业 我是新时代的化工人》成功入选。这也是毛文平从石灰车间实习生到成立个人创新工作室的十年成长足迹。

用毛文平的话说,他实现了从一名化工“小白”到公司“多面手”的职业蜕变。

初入大学,毛文平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样,感到有些迷茫,“大学里我该学什么、怎么学?”“毕业后,我该做什么,怎么做?”学校为新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点醒了他。老师在课上说,“想要清晰自己的未来定位,就要‘软硬’兼施,既要多去听业内大咖讲经验,也要学会理论和实践结合长本领。”

自那以后,只要学校邀请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技术能手、劳模工匠来校开展讲座或指导课程,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在他看来,“‘专业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课程,是探索自我、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导航图。特别是‘化工制图’这门课程,涵盖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诸多内容,这段学习经历也让我在图纸审阅、设备安装等日后工作上底气十足”。

理论知识学透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他感觉这是在大学期间遇到的最大瓶颈。幸运的是,他在学校与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订单班——“海晶化工班”的学习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他告诉记者,从仪器仪表学习到化工操作再到设备制图,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学校邀请的企业导师参与。“这些导师包括化工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整个授课流程完全参照企业化工生产流程进行设计,让技能修炼更加专业、实用和接地气。”

读大三时,恰巧赶上学校与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毛文平凭借出色的学业成绩和参与企业实战项目的经历,获得了实习机会。

这时,他又遇到了新难关:既要克服“温度高、辐射强、粉尘大”的环境关,又要克服“上手慢、经验少、仪器老”的技术关。

“实习初期是3个实习生协同作战,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孤军奋战。”最需要帮助时,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左常江成了他的坚强后盾,“老师不仅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还通过视频远程指导他如何操作老旧仪器,如何优化工艺流程,有时甚至会联系企业的技术专家,为自己提供一对一的辅导”。

凭借不服输的劲头,毛文平在职业道路上一路“开挂”,由一名实习生被录用为生产部副调度员。26岁那年,他又晋升为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主调度员。

2015年,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席卷而来。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舒适区”,转战有机化工领域。

来到新岗位,白天,他穿梭于各个车间,跑流程、捋设备;晚上,他趁热打铁梳理现场管线,画写PID(管道仪表)流程图……就这样,他练就了一身硬核基本功,还被选聘为苯乙烯工段的工段长。

如今,公司挂牌命名的“毛文平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海湾化学苯乙烯厂苯乙烯工段的金字招牌。

越来越多像毛文平一样的职业院校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奔跑出了自己的未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宏表示,学校始终把高质量就业作为立校之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岗位匹配-高质量人才输送”的闭环,以校企合作促就业的模式,搭建毕业生就业的大平台,畅通专业人才培养输送的高速路,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