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风(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首要致死致残疾病,其防治知识亟需普及,相关谣言更需警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空间经常能看到关于中风的防治误区,甚至还有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防治信息。
中风(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首要致死致残疾病,其防治知识亟需普及,相关谣言更需警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空间经常能看到关于中风的防治误区,甚至还有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防治信息。
还有部分传播者为了流量,罔顾患者利益,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篡改医学概念、编造“特效偏方”、滥用权威术语等手段,传播有关中风防治的误导性言论。这些错误信息不仅混淆公众对中风病理机制的正确认知,更可能延误黄金救治时间,甚至因不当操作加重患者病情。
因此,在 5 月 25 日世界预防中风日,科学辟谣联合中华医学会梳理了中风防治的核心误区与科学对策。从疾病本质到急救误区,从康复误区到复发预防,唯有以科学认知破除谣言迷雾,才能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脑梗死就是中风?
“脑梗死”和“中风”这二者不能直接画等号。“中风”也叫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脑梗死属于中风的一种常见情况,约占所有中风的 60%~8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风包含的出血性疾病与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完全不同,前者因血管堵塞引发脑组织缺血,后者则是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向也存在差异,脑梗死需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或取栓,而出血性中风则需控制颅压和止血。因此将两者简单等同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准确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输液能够预防中风?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输液治疗可作为紧急救治手段之一,例如溶栓或改善脑循环,但并无证据表明输液对预防中风有效。输液使用的药物仅能短暂改善血液流动指标,作用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或更短,且无法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长期控制血栓形成。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而频繁输液反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静脉炎、心肺负荷过重等风险,尤其对老年及基础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中风预防的核心在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定期进行血管筛查,并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或降脂药物。盲目输液不仅无法预防疾病,引起医疗资源浪费,导致健康隐患。
手麻脚麻一定是中风的前兆?
患很多疾病都会出现手麻脚麻症状,并不一定是中风的前兆。中风(脑卒中)往往会引发肢体麻木,但通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性麻木,且伴随头痛、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协调障碍等症状,这类麻木往往突然发生且持续存在。
然而,更多情况下手麻脚麻是由其他疾病或生理因素引起。例如颈椎病压迫神经根可导致单侧上肢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引发对称性手脚麻木等等。若麻木反复出现且无明确诱因,需排查贫血、维生素缺乏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
总之,单纯手麻脚麻不能直接诊断为中风,但若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或伴随突发性头痛、口角歪斜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及影像学检查。
只有老年人才会中风?
人在任何年龄段均可能发生中风。尽管老年人因血管老化、基础疾病多等因素发病率较高,但年轻人同样存在患病风险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一项《柳叶刀》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我国 25 岁以上人群终生中风风险达 39.3%,其中 18-50 岁群体占比约 10%-15%。
除了心源性因素外(如房颤、卵圆孔未闭等),年轻人中风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包括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这些行为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进而增加血管病变风险。因此,年轻人千万不要自恃正值壮年,就忽视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预防中风需全民重视,建议定期筛查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现突发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中风患者可以通过及时
扎针、放血来急救?
这种说法存在严重误导。中风急救的核心原则是快速识别症状并立即送医,任何非专业医疗操作都可能延误救治,而扎针放血与中风急救无直接关联。中风救治具有严格时间窗,例如静脉溶栓治疗需在发病 4.5 小时内进行,而扎针、放血这样的操作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干预。
如有人突发中风,正确做法是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拨打 120 送医。若自行尝试放血,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感染、出血不止等并发症,进一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面对中风患者,应摒弃非科学急救方法,严格遵循“及时送医、减少搬动”的黄金法则。
中风后一定要多卧床休息?
中风后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做康复训练,否则反而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研究表明,视患者情况,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未持续恶化,通常发病 24~48 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早期介入康复能显著改善预后,例如在发病 3-7 天内启动治疗的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所需时间比延迟康复者缩短 2-5 个月。而长期卧床会导致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坠积性肺炎等继发损害,部分患者甚至因完全静养出现不可逆的“废用综合征”。
总之,康复治疗需贯穿恢复全过程,包括物理治疗、吞咽功能评估及认知训练等综合手段。而对于昏迷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短期严格卧床仍属必要,但需同步实施预防性护理。总体而言,中风后的科学康复强调医疗干预与主动训练相结合,而非单一静养模式。
中风发生后,治好就不用担心了?
中风治愈后仍需警惕复发风险,并非“治好就不用担心”。数据显示中风后 5 年内累积复发率高达 30%,首次发病后 6 个月内是复发高危期。复发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未控制,可导致血管损伤持续恶化;擅自停药或未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会削弱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也会加速血管病变。临床案例显示,部分患者因症状缓解便停止用药,甚至依赖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最终导致多次中风并遗留严重后遗症。
预防复发需综合干预,控制好血压、血脂等指标,同时需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血管状况,并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度运动等。复发的中风往往比初发更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因此患者即使症状消失也需终身管理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容易中风,
只要保持血压正常就不会中风了?
高血压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仅保持血压正常并不能完全避免发病。脑卒中的发生,除了高血压外,也是多种风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包括吸烟、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房颤、肥胖、酗酒、缺乏运动及高热量饮食等。
即使血压控制良好,若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先天性血管畸形、凝血功能异常或心脏疾病(如房颤)等情况,仍可能引发脑卒中。此外,低血压患者因脑血流调节能力下降也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预防需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及定期监测血管健康,而非单一依赖血压指标。
中风可防可控,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风相关防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控好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为自己的健康筑牢防线。让我们从今天起关注身体信号,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抵御疾病风险。愿每位朋友心脑常安,笑对生活,让健康成为幸福人生的基石!
策划制作
来源:科学辟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