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语学子到AI探索者,校友王巍的跨界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4:37 2

摘要:昨天(5月24日),外文楼小礼堂里,1992级德语专业校友、微博COO王巍重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结合自己近30年的跨界职业发展经历,带来主题为“AI重构世界 文科生也要破界创新”的演讲。他用鲜活的表达、扎实的见解,与在场师生一同探讨时代命题,现场掌声、笑声连连

学德语的学子,转入技术领域,还在人工智能应用方向有了很好的发展,这是如何实现的?背后怎样的教育基因,让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可能?

昨天(5月24日),外文楼小礼堂里,1992级德语专业校友、微博COO王巍重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结合自己近30年的跨界职业发展经历,带来主题为“AI重构世界 文科生也要破界创新”的演讲。他用鲜活的表达、扎实的见解,与在场师生一同探讨时代命题,现场掌声、笑声连连。

1 始于复旦的跨学科之路

1992年入学后,王巍为时一年的军训地点在大连陆军学院。“不要小看军训,军训过的孩子上课都是坐姿标准、坐在前排,不像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听到一半就翻窗出去玩了。”王巍回忆读书时期的场景。

他感谢那段时光,军训塑造了自己的耐力、意志,学会在“失败后重启”。这种勇于接受失败、勇于接受挑战的品质,支撑他走上职业道路更好发展。

1993年回到学校后,王巍除了学习德语专业课外,还选修、自学了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复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给予我们很多自由学习空间。”王巍说,不同学科的融合交叉培养,激发他对学习的好奇与兴趣,也给予他跨学科成长的机会与土壤。

“我最早接触互联网就是在复旦。大约在1996年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王巍清晰记得,正是从复旦的一台计算机起步,一路见证了互联网从PC端、移动端到AI时代的变迁更迭。

2 三次跨界转身

大学期间跨学科通识教育的浸润,让王巍早早跳出单一专业的桎梏。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后跳槽至咨询顾问公司做海外ERP管理软件(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咨询和实施。

2000年,王巍遇到了他进入互联网的领路人,也是复旦1984级校友曹国伟。王巍说,是曹国伟师兄真正为他打开了互联网的大门,才有了后来的一路成长,加入新浪也是他职业轨迹的重要转折。

彼时新浪面临上市,需要搭建全球业务的财务管理系统。他负责集团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部署实施各种财务、业务、销售管理系统,还主导引入了软件即服务的运营模式。后来,他全面负责集团的IT、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近几年,随着AI大模型的崛起,王巍又带领技术研发团队打造了有微博特色的知微大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微博和新浪移动端的各个产品。

“这一路发展,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复旦校友深厚的情谊,除了曹师兄的提携,这些年我也得到了其他校友的帮助,比如85级王晓阳师兄、89级黄萱菁师姐等等。我经常向她们请教一些技术问题,业务上也对我有很多支持。”王巍说,复旦培养了他对业务、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同时,铸就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锻炼和提升了自己。

3 AI浪潮中的人文思考

王巍于2019年组织创办新浪AI媒体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与同事一起将新浪新闻改造成了新浪智能媒体平台。王巍说,在这段时间,他提出了“人机协同”的想法。曹总给他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新浪新闻首先是媒体角色,其次才是一个智能分发平台,新浪应用人工智能的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向价值观,担负起媒体责任,“要让AI更有价值观”。无论是改造新浪新闻,还是对AI大模型的应用,都要遵循这个理念。

在人工智能这波浪潮中,王巍还有一点思考,就是:当算法主宰信息分发时,人文价值如何安放?

“我对技术伦理、技术关怀的认知,来自于复旦母校人文教育赋予我的价值观判断。”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王巍认为,技术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用更自由的姿态,重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从底层意义上来看,人文学科种所蕴含的基本素养非常重要。

在昨天的主题讲座前,王巍参观了新落成的外文楼,在一楼展厅看到“机器写诗”的AI生成诗句展示。为何有的大语言模型写出的诗比另一款更出色?王巍认为,背后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文科专业的“数据百晓生”团队为AI进行价值校准。“这就像培养孩子一样,AI的价值观也需要人类引导,而在这个过程中,文科生的价值正持续彰显,因为我们能让AI更有价值观”。

“技术+人文”的双轨思维,让王巍既能紧跟AI时代的步伐,又能坚守内容生态的底线。

4 写给未来的答案

“AI时代,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经历着很大的创新转型压力。”王巍说。

在王巍看来,要想成为一名“跨界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以及保持终身学习的好奇心。在复旦,他不仅习得找到问题、提出问题、拆解问题的能力,还获得权衡价值、交叉思考和创新基因,让他能够穿透复杂技术表象,构建自己思维框架。正是这些基本能力,让他有勇气拥抱世界的变化。

这位曾经的德语学子,用近30年职业生涯证明:专业标签从不是枷锁,持续的职业再造培训和思辨基因才是穿越时间周期的密码。

“与其恐惧变化,不如成为定义风向的人。”讲座尾声,王巍用德语写了一段给未来的答案,大意是:复旦让我们拥有“博学笃志”的创新基因和“切问近思”的解构能力。在AI重塑世界的今天,这份底气让他在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更让他相信“复旦基因是技术变迁中的人文常数”。

在复旦,每个跨学科的脚印都在编织未来的可能,每一次对未知的好奇,都在埋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翻开王巍近30年的的职业成长地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跨界故事,更是一所大学给予学子“解出人生方程式”能力的生动注脚。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