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温发生率降到0.05%!这家大三甲医院如何做到?

B站影视 2024-12-27 13:20 1

摘要:「刚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的时候,更多考虑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配合好外科医生做手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麻醉手术部护士长章志伟告诉健康界,从洗手护士到巡回护士,再到成为护士长,他逐渐意识到,手术室里工作人员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救治层面,

多数手术室护士刚入行的时候,前辈们会教导他们一句话:要以「慎独」的精神,去对待手术室里的工作。

「刚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的时候,更多考虑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配合好外科医生做手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麻醉手术部护士长章志伟告诉健康界,从洗手护士到巡回护士,再到成为护士长,他逐渐意识到,手术室里工作人员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救治层面,而忽略了人文关怀。

事实上,手术室是一个非常需要的人文关怀的单元。「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患者往往更容易体验负性心理反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麻醉手术部主任朱小萍对健康界分析,当患者被推入手术室,也通常是病情较为严重、身心最为脆弱,且亲人又不在身边的时候。

在病人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应当给予更多人文关怀。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伟曾对健康界表示,如果医院采取一些细小的举措,比如手术室人员佩戴一顶花帽子,手术室墙壁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播放舒缓的音乐,就很容易让病人一改对手术室严肃、冰冷的印象,感受到医疗的温度。

手术室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已经形成更高层面的共识。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专门指出要充分考虑重症监护室、抢救室、手术室等特殊单元的人文关怀工作。

但做好手术室人文关怀并非易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麻醉手术部科护长沙娟对健康界分析,对于大多数患者,从术前准备,到被推入手术室做手术,再到术后苏醒,虽然仅有几个小时,可患者会经过病房、手术室、麻醉科、复苏室等不同单元的交接,涉及外科医生、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麻醉护士等多名医务人员,任何环节、人员的考虑不周,都可能给患者留下深刻的不悦感受。

如何把手术室人文关怀提升做得系统化,真正提升患者的体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树立「强专业、重人文、升品质」护理宗旨,构建了基于「五感六觉七环节」的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人文关怀模式,使得手术满意度上升到94.75%。

「五感六觉七环节」模式
将关怀融入到手术全流程

过往,手术室的人文关怀工作通常「孤岛化」。章志伟表示,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在将手术室人文和专业进行融合过程中,不仅要去思考每个环节该做什么,还要考虑人文关怀工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将关怀融入到手术患者全程管理过程中。

患者进行一场手术大概需要经历七个环节,包括病房等候期、术前转运期、术前等候期、手术过程中、麻醉恢复期、术后转运期、术后回访期。在此过程中,麻醉手术部融入了「五感六觉」理念,照顾到患者的触觉感、视觉感、嗅觉感、听觉感、味觉感、知觉感,全方位进行患者体验提升。

章志伟介绍,前期通过调研,他们了解到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恢复期体验着不同程度的不悦症状,易被医护人员默认或忽视。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不悦症状体验,主要为呼吸困难、疼痛、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症、口渴、术中知晓等。

患者被从病房转运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等待。这个过程中,往往是他们最焦虑、害怕的时候。

麻醉手术部就在病房等候期,以漫画形式制作通俗易懂的术前访视视频,通过二维码、公众号、病房电视等途径进行播放,为患者减轻焦虑;通过建立「人文」术前天花板,用蓝天白云的图案缓解患者术前转运期、术前等候期的焦虑,也通过芳香疗法、五行音乐等帮助他们舒缓心情。

麻醉手术部恢复室每个床位上面都贴了五彩斑斓的图案。章志伟介绍,比如儿童的床位用小黄鸭、佩奇或者熊猫之类的卡通图案;成人床位用四叶草、竹子、蒲公英等寓意幸运、健康、平安,同时颜色比较明亮,给人生命希望的图案。

一些看似简单、寻常的举措,落实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据介绍,把白色天花板加了一层蓝天白云壁纸时,麻醉手术部曾克服了诸多困难。芳香疗法是拿棉签蘸点精油,放在患者鼻子边上闻一闻,但是需要消毒,还要询问患者是否对香过敏、有没有忌讳等,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从关注结局到过程预防
低体温发生率从5.96%降到0.05%

患者体温管理,是手术室里一项常规工作。在探索过程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已经从关注结局转变为过程预防,主动预防低温发生,理念和行动都在改进。他们通过实时关注每个环节患者的体温变化,形成了链式管理,提高了主动保温率。

根据管理规定,手术室夏天的温度维持在23度,冬天维持在25度。章志伟介绍,因为经过测试,21度比较适宜在手术过程中身着手术衣的医务人员体感,但是对于手术室里的患者而言,温度略微高一些才更舒适,手术室里的温度优先考虑患者感受。

麻醉手术部上班时间是7时30分,如果这时候调室温,可能难以达到温度标准。因此,麻醉手术部规定,晚班的护士在7时前,要把所有手术间的温度调好,确保首台手术的患者也不会感到温度不适宜。

从病房转运到手术室,路上有一段距离,过程中病人也比较脆弱。「从患者出病房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暖被窝’了。」章志伟介绍,手术室里有很多加温设备,工作人员会在接患者之前,把被子放在设备里加温好,推着车子、带着有温度的被子去病房接患者。

交接患者路口也专门放了两台加温设备,如果接患者途中散热,可以二次进行加温,或者再加一块暖单。

他介绍,得益于朱小萍主任对患者保温问题非常关注,支持相关工作改善,在设备方面引进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所以,在麻醉手术部手术室、PACU,各种加温设备非常齐全,比如保温箱、输液加温设备、充气式保温毯等应有尽有,对于提高主动保温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当前,手术室所有麻醉监护仪里都有体温监测模块,能够动态监测患者体温变化。麻醉手术部也把体温的管理纳入到一些文书中,要求从初始到术中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进行记录。针对不同专科手术方式,麻醉手术部设计不同覆盖方式,减少非必要暴露和热量流失。

经过一系列举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三年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持续降低,从5.96%下降到0.05%。

手术后患者口渴干预率
提高到68.8%

对于患者口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从听到的、看到的和问到的,结合最新指南以及生活经验,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章志伟介绍,首先,他们看到很多手术患者,尤其是到了冬天,嘴唇会出现干裂起皮现象;听到有些患者自言自语说「我可以喝掉一瓶水」;询问多名患者是否口渴,有的回答不渴,有的患者表现出犹豫,说「我想喝水,但是能喝吗?」,有的说「我想喝水,但可以忍住」。

通过调研,章志伟发现,其实不少患者口渴的感觉、想喝水的欲望是存在的。但是,病房护士在进行术前教育时,会根据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的不同,告知患者术后2~24小时内不能喝水。所以患者有个强烈理念去克制自己想喝水的欲望。

他介绍,事实上,根据相关文献,随着证据的总结和理念的变化,如今术后患者是否可以饮水的结论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当前已有文献支持患者手术后饮水,「但是给手术患者水的时候一定要评估吞咽能力、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等」。尤其是对于经过消化道手术的患者,要格外慎重,也要结合一些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麻醉手术部也在思考该用什么样的工具给水。」章志伟介绍,最开始他们是用喷雾装置和注射器,循序渐进给水,首先用喷雾装置喷嘴唇、口腔,之后如果患者还是有口渴的感觉,就会用注射器给水,但是会控制量。根据标准要求,比如每千克重量给0.5毫升水,如果是60公斤左右重量,只能给到30毫升左右的水。

渐渐地,章志伟发现,一些给水方式并未足够顾及患者感受。因为他听到一些护士反映,在给患者喂水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寻找吸管。

基于这个现象,章志伟想到给水工具还应进一步改善,因为每个人都更习惯自己饮水。他想到农夫山泉有一款瓶口带嘴型,可以吸吮的瓶子,正合适用于手术室。考虑到每次让患者饮水时候要控制量,他对瓶子进行了改良,目前在申请专利过程中。

通过一次次改进举措,麻醉手术部从无视患者的口渴感受,到现在手术后患者口渴干预率提高到68.8%。

手术室患者体验的提升,说起来简单,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的改善,减轻患者的不悦感受。但是这些细节能否落实到位,主要在于手术室每一位医务人员,是否真的重视人文提升,时刻关注患者感受。

事实上,患者大部分的不适感受和负面情绪,来自病痛。

「患者希望医务人员不仅关注技术操作,也花更多心思关注他们的感受。」章志伟表示,不仅能够做好技术流程配合,也能把医学人文、患者感受放在心里,才是一名优秀的手术室工作者。

作者|刘文阳

监制 | 郑宇钧

来源:健康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