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含义和产业链TOP10企业解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5 14:24 2

摘要:作为金属制品领域企业,纽威股份超97%的收入来自阀门及零件,为ITER项目提供核级阀门产品,涵盖闸阀、截止阀、球阀等品类。公司与欧洲核聚变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协作,针对托卡马克装置工况开发耐辐照阀门密封技术,产品通过相关核安全认证。其核级阀门应用于ITER主机舱室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TOP10企业合作业务解析

1. 纽威股份:核级阀门与ITER项目合作

作为金属制品领域企业,纽威股份超97%的收入来自阀门及零件,为ITER项目提供核级阀门产品,涵盖闸阀、截止阀、球阀等品类。公司与欧洲核聚变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协作,针对托卡马克装置工况开发耐辐照阀门密封技术,产品通过相关核安全认证。其核级阀门应用于ITER主机舱室物料输送系统,也将参与国内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阀门相关工作。

2. 沃尔核材:核电电缆附件与磁体系统协作

沃尔核材在电子材料领域的耐高温辐射电缆附件,配套于“中国环流三号”实验堆的磁体供电系统。其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开发超导磁体低温电缆附件,解决低温环境下的绝缘密封问题。子公司与联创光电合作,为后者的超导磁体系统提供特种电缆,形成产业协同。

3. 久立特材:ITER关键导管供应合作

久立特材承担ITER计划中TF/PF导管的研发与生产,该部件是磁体系统的冷却通道。公司与瑞士企业联合开发的钛合金焊接导管,通过相关热循环测试,年供货量占ITER全球需求一定比例。产品也应用于EAST实验堆的纵场磁体冷却系统,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合作。

4. 常辅股份:民用核安全设备合作

作为取得民用核安全设备相关许可证的企业,常辅股份为“中国环流三号”提供真空室气动阀门,与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核级阀门智能控制系统。其产品应用于福清核电站相关机组的核聚变实验辅助系统,通过“华龙一号”的阀门兼容性测试。

5. 西部超导:超导线材合作与供应

西部超导是国内实现Nb₃Sn超导线材全流程生产的企业,产品供应于ITER的纵场磁体线圈。公司与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为EAST装置提供NbTi超导线。其高端钛合金材料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第一壁结构件,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发钛合金焊接工艺。

6. 基康仪器:核电站安全监测合作

基康仪器的智能监测终端覆盖国内多数核电站,包括相关核聚变实验辅助设施。公司与中核环保公司合作开发等离子体辐射监测系统,应用于“中国环流三号”的数据采集,其物联网解决方案为ITER的运维提供传感器网络支持。

7. 中核科技:核级阀门国产化合作

中核科技为“中国环流三号”实验堆定制化生产核级蝶阀与调节阀,解决强磁场环境下的阀门问题。公司与中核工程公司合作,参与国内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阀门国产化研发,其高温高压闸阀通过相关性能验证。

8. 克莱特:核岛通风系统合作

克莱特与中广核工程公司签订核岛HVAC系统风机设备合同,覆盖多个核电站的核聚变实验配套设施。其开发的耐辐射轴流风机,在“中国环流三号”的偏滤器冷却系统中实现国产化应用。公司还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合作,开发适用于聚变堆的高温超导风机。

9. 远东股份:核电电缆配套合作

远东股份子公司为中核、广核等提供核电电缆,为ITER计划的磁体电源电缆提供低电感电缆解决方案。其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超导电缆绝缘材料,应用于“中国环流三号”的纵场磁体供电系统。其核电电缆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10. 世名科技:石墨烯材料应用探索

世名科技完成石墨烯粉体实验线调试后,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合作,将石墨烯涂层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第一壁材料。其着色剂产品通过子公司参与了ITER装置的耐高温涂料研发,探索在偏滤器部件表面涂层的应用。

可控核聚变含义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以达到把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加以利用的目的。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 原理:核聚变是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的原子核反应形式。在此过程中,遵循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一部分正在聚变的原子核的物质被转化为光子(能量)。

- 实现方法:主要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方式。惯性约束聚变是利用激光或激光产生的X射线作驱动源,均匀地加热装填核聚变燃料的微型球状靶丸外壳表面,产生反冲压力,向内压缩靶丸,使核聚变主燃料层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几百克质量,并在核聚变燃料芯部形成高温高密度热斑,点燃聚变反应。磁约束则是利用高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使带电粒子只能沿着螺旋形轨道运动,目前性能最好的磁约束装置是托卡马克,其主体结构是内部抽真空的圆环,周围环绕着多个线圈,能提供多种磁场来束缚等离子体并为其加热。

- 优势:能源释放能量大,单位质量燃料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的4-10倍;原料来源丰富,氘可在海水中提取,氚可通过中子轰击锂制造;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少,核聚变产物为稳定氦核,放射性废物极少且半衰期短;安全性更高,聚变反应一旦条件不满足即停止,无失控链式反应风险。

- 研究进展:2023年,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重要成果,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2025年3月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2022年初,英国欧洲联合核聚变实验装置(JET)在5秒内产生了59兆焦耳的持续能量,创造可控核聚变能量新的世界纪录。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国家点燃实验设施”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可控核聚变实验,首次展示了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最基本科学原理。

来源:A股概念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