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魅族科技前副总裁的李楠,从对设计美学与产品哲学的思考中,希望找到一条面向极客和潮流用户的独特道路:2019 年,怒喵推出了首款产品「Cyberboard」,这款带有 LED 矩阵屏的机械键盘迅速成为了科技圈的明星,并吸引了大量极客用户。
怒喵科技(Angry Miao)的创始人李楠,过去几年从小众机械键盘产品出发,正在尝试更多品类的 C 端科技产品。
作为魅族科技前副总裁的李楠,从对设计美学与产品哲学的思考中,希望找到一条面向极客和潮流用户的独特道路:2019 年,怒喵推出了首款产品「Cyberboard」,这款带有 LED 矩阵屏的机械键盘迅速成为了科技圈的明星,并吸引了大量极客用户。
在 AI 眼镜已经掀起巨大浪潮的 2024 年,他也看到了 AI 眼镜的巨大潜力,而且他觉得相比大厂的规模化创新,他更相信小而精的团队能以「利基市场」为切入点,撬动行业新的未来。
在极客公园「IF 2025 创新大会」上,李楠作为演讲嘉宾,也在这个舞台上输出了不少 AI 眼镜创业的大实话,以及未来硬件创业如何「从 1 到 100」的看法:
「这个时代,想比做错代价更大」;
「AI 眼镜市场在 12 个月之内会增长 10 倍」;
「新品类要成功必须是巨头和华强北一起下场」;
「AI 眼镜通向终点的船票会更多,会有 10 - 15 个品牌会最终活下来并且赚钱」;
「不要骗自己有核心技术。在这 12 个月之内,没有创业团队有可靠的核心技术」。
以下是怒喵创始人李楠在极客公园 IF 2025 创新大会演讲的内容记录,由极客公园编辑部整理。
开场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用过魅蓝手机的?
我们知道上一个大的科技循环,魅蓝曾经是玩家之一,我们有过万亿级的市场经验,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赛道,就是 AI 眼镜,我们怀疑它是不是有三年 100 倍的机会,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上一个经验看一看哪些历史会押韵、哪些历史会脱轨,希望这些内容不会浪费大家时间,让大家能把握未来三年的机会。
标题是 AI Glasses 三年 100 倍的新赛道,历史哪里会押韵、哪里会脱轨。
在这种增长面前,不确定性是很高的,所以大家先当个故事听一下。
我们先看消费电子行业,我们一直有个疑问,下一个关于智能手机万亿级的、全球年销量 10 亿以上的产品,会不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
我们每年都会听到有新的东西,但是从 2007 年到现在,其实一直都没有,那是因为我们在观察这些所有产品起起落落的时候,我们总结了一个经验,就是新的万亿级的消费产品出现的时候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叫万亿级赛道的三个试金石。
试金石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三行字:
一:单品(销量)破百万。单品(销量)破百万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新的万亿级的赛道。
二:必须得是领导品牌和华强北一起下场。只有华强北下场或者只有领导品牌下场是不行的。
三:最终确定一个年销售 10 亿以上以及万亿级赛道的单品,销量会破亿。
这是三个试金石。
我们回顾一下 2007 年合不合格。
第一,iPhone2G,70-140 万的总销量,它单款破万了;
第二,华强北跟领导品牌 All in 了,包括华强北 All in,大家还记得山寨机,所以它跟苹果一起 All in,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第三,单款破亿的产品在 2010 年出现了,就是 iPhone4。
所以当你们看到这三个信号的时候,同学们,新的科技浪潮来了,一定会有个百亿级的市场以及上百倍的增长。
如果各位发现了这三个信号,什么时候入场就很关键了,我们还是看历史。
上一波最成功的风口上的「猪」——小米是什么时候入场?2011 年 8 月发布的第一款手机,但是我们是做硬件的,我们得提前量,因为一款产品的研发周期是需要 8-12 个月,其实小米公司成立是 2010 年 4 月,是在 iPhone4 发布之前,所以这个 timing 的把握很重要,我们不能等到第三个产品发布的时候再动手,那个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我们认为两个信号满足就可以动手了,它真的有可能是一个 100 倍的增长跟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我们看一下 AI 眼镜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单品破万就在今年,Meta AI 眼镜单款已经破万了,100 万以上的销量,接近 200 万的销量。
第二,领导品牌入场,Meta 算是一个领导品牌,华强北入没入场?同学们,华强北已经疯了,几十个方案商正在努力中,方案从 100 美金,现在已经干到了 20 美金。
至于单款销量破亿的产品,我们期待三年之内能够出现。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今天有一个「暴论」:此时此刻是 2024 年年底,这个市场在 12 个月之内会增长 10 倍,我们认为这已经是定局。
有人会说,凭什么 10 倍?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确定了大量的发布,这是随便列的,所有人都在排着队从 11 月份开始不停地发布 AI 眼镜,大家说这些人看起来都不是很有实力,三年 100 倍靠谁?
首先是小米,小米,要么是明年的 Q1,要么是明年的 Q3,会发布一款非常有竞争力的 AI 眼镜,大家可以把对它的价格期待,我数三声,你们喊出来多少钱,999 元?考虑小米跟高通的关系,它会很便宜,我估计是 1500 元前后,但是还有字节跳动也会入场。
Meta 也会更新,而且 OpenAI 跟苹果也在准备,OpenAI 在招人。所以说三年 100 倍,除了华强北和前面那些品牌,后面还有小米、苹果、Meta、OpenAI,所有的巨头都在下场,华为大概率也会。华为在 2023 年的时候,它眼镜的销量已经到了 70 万条,所以在国内市场有可能有 100 万的销量,所以一年破 1000 万,我们认为是确定性极高的,三年能不能破 1 个亿,靠这些人了。
我们知道未来 12 个月 10 倍的增长确定性极高,而三年 100 倍,因为这些人的下场是有机会的,我们普及的结果,我们接下来整个市场普及的进度是什么样的,我们也是看历史,其实很简单,我们看一下科技浪潮在美国市场渗透率超过 50% 需要多久?PC 我们用了 20 年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超过了 50%,互联网我们用了 12 年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超过了 50%,智能手机只要 6 年,大家看到这个趋势了吗?
每一波巨大的科技浪潮在美国市场超过 50% 渗透率的普及速度在不停地加速,所以如果要 AI 眼镜这波是真的,如果真的是三年 100 倍不需要六年,它只需要三年,会更快。如果 2025 年开始算,2028 年这场仗打完。
我们总结一下,我们认为万亿级赛道的信号,三个里面已经出现了两个,而且你不能等第三个才动手,出现了两个,该动手就要动手了,而且风口兑现的速度会超越以往,我们没有 6 年的时间,可能只有 3 年的时间,最后风险不能否认,因为第三个信号还没有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今天 12 个月之内有 10 倍的机会以及三年之内可能有 100 倍机会的原因。这是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
02
数字时代独立品牌的崛起
接下来哪些地方变化了?
第一个是我们今天 2024 年的时候看,在 2007 年 iPhone 发布的时候看,我们认为品牌完全不一样了,品牌在长尾化。
品牌长尾化是什么意思?2007 年的时候都是大品牌统治市场,而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独立品牌、更多的 D2C 品牌(编者注:Direct-to-Consumer 的缩写,指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更多的小品牌,它们过的也很好,甚至大品牌过的不好,这句话不是胡说的,我们看一个数据,在美国市场 2023 年的时候亚马逊跟 Shopify 的销售规模。
Shopify 是很多 D2C 品牌跟独立品牌集合店所用的后台,所以 Shopify 的销量规模达到了亚马逊的一半,意味着那些 D2C 品牌、独立品牌跟个人品牌的销售规模,跟那些大品牌的规模达到了一半。
Shopify 的增长速度是亚马逊的好几倍,可能大家在中国看拼多多横行,中国没有 Shopify,但美国市场的消费者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更多的个人品牌、我们需要更多的独立品牌、我们需要更多的 D2C 品牌。
我们总结 2024 年的时候跟 2007 年不同的是,2007 年是货架电商统治的,大家都在选品、比价,而今天不是了,今天独立品牌在爆发性的增长,而货架电商不行了,虽然拼多多很强,但是我们咔咔砍价、堵价格,最后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们认为第二个品牌长尾化的机会在哪里?就是更低的品牌爆发门槛。
在座的可能会觉得我胡说,我们现在买流量越来越贵,为什么说是更低的品牌爆发门槛?今天互联网的获客流量红利已经消失了,获客成本越来越贵了,但是与之对应的是个人传播数据在爆发性的增长。
第二个是大团队越来越少,当年微软十几万人,但是 Discord 其实只有 500 人,而 Midjourney 只有十几个人,其中还有好几个兼职,所以团队在越来越小,所以我们认为小品牌有机会。
为什么说个人传输数据在持续爆炸?最著名的例子 Joe Rogan,他跟川普三个小时的播客专访,在 24 小时之内,2600 万的播放量,而最终它的数据停留在了 6000-7000 万的播放量,他一个人的一个 3 小时播客,6000-7000 万的播放量意味着什么?全美这次大选投票的总人数 1.4 亿,他一个人影响一半的投票用户,所以我们认为品牌的长尾化,独立品牌、个人品牌的机会在迅速到来,无论是你看 Shopify 的数据,还是在看个人传播的数据。
我们跟当年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了品牌强烈的两极化。我不知道各位无论是投轻奢品牌的,还是买轻奢品牌的被坑了多少钱,你会发现其实今天已经没有人说「轻奢」这个词了,轻奢品牌溃不成军,未来你们要么做最便宜的东西,要么做最贵的东西。
我们把需求侧的两个特点梳理完之后,我们再看供给侧。
供给侧在全面的数字化,包括数字化的设计、数字化的用户调研,Kickstarter 也在迅速地崛起,包括生产层面的数控机床,中国的产能过剩让数控机床的控制量达到 40% 甚至更高,所以今天你做任何产品很容易上数控,当然 3D 打印也在不断地普及。供给的数字化带来了供给的柔性化。
大家可能大概率都没有做过手机,如果当年你做手机去找供应链,供应链第一个问题一定先问你,你想干多少台?如果你说 1 万台,他会说对不起,出口在那边。当年如果你想干一台手机出来,你给供应链的最小下单量不能低于 100K,也就是 10 万台,你才可能真正拿出一个产品去市场上卖。
今天大家猜供应链接受多大的订单?有人说 5000,对,5000 是正确答案,今天的供应链产能过剩,大家没有订单的情况之下,5000 台我们可以干一个眼镜出来,所以说整个供应链在迅速地柔性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什么呢?需求端其实渴望更多的独立品牌,因为我们消费者本质真心希望买到只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们不想跟人撞车、不想跟人撞衫,而供给侧支持了真正的小批量柔性迭代,因为我们数字化了,我们柔性化了。因此我们认为跟手机行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我们知道上一波的竞争,100 多个品牌惨烈的竞争之下,最终只留下了 5 个真正赚钱的牌子,而这一波,我们觉得可能通向终点的船票会更多,因为需求在分散,而供给在柔性,有可能有 10 个或者 15 个品牌会最终活下来并且赚钱。这是一个更好的时代。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品牌的定位、设计、品质跟 D2C 能力会更加重要。
新时代的长尾效应
我们再来点干货,再讲一些如何把这个产品定义成功、如何把这个品牌打造成功。
第一是品牌侧的核心。品牌侧的核心能力变了,跟上一代不一样了。我认为首先是文化表达,一定得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代际文化,或者他们亚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去设计他们这一代人才拥有的商品,因为眼镜是一个更外显的东西,它更代表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身份。
这是(怒喵推出的)腰果花的键盘,可是各位不知道什么叫腰果花,年轻人见到腰果花就会觉得很街头。
这是我们的产品,我们也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会把键盘跟甜甜圈跟美食结合到一起,但他们就会通过社区告诉我们,这个苦、这个牛,虽然我们没有看出哪里苦。这是文化领先的两个例子。
第二是回归初心。因为我们今天的传播和沟通会更紧密、更迅速、更实时,我们说真话比以前要重要得多的多,如果你看 Joe Rogan 的播客,或者你看 Joe Rogan 采访川普,他们谈了三个小时,他们压根没有稿,Joe Rogan 就是那么问,川普就是那么答,所有听过 Joe Rogan 三小时川普采访的人,都会相信川普在说实话,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能力编。
所以你做什么样的产品,跟你这个产品的主理人非常相关,只有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产品才是可信的,这是我以前瘦时候的照片,现在有点不可信了。
第三是持续互动。你真的要泡在网上,真的要在 X、TikTok、Discord、播客里面跟你的消费者不停地沟通,沟通的时候真的不要装,我们就说实话,这产品做差了,对不起。
所以你有一个社区去支撑你的品牌,去指导你的品牌沟通,去指导你的产品,真的非常重要。
大家说品牌的东西都很虚,能不能给我们来点产品侧的真实的建议?接下来我会说一些实话,可能有些人做产品或者投资的朋友们会觉得受到暴击,但是没关系,也许对你有点启发。
第一,在三年 100 倍的增长的时候不要纠结场景。别跟我谈核心场景,我听的都要吐了,为什么不要纠结场景?因为三年 100 倍的增长中,你是不可能预测到场景的,所以说当三年 100 倍的大潮来临的时候,核心场景应该是这个或那个的人,都是骗子。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乔布斯曾经接过一个专访,主题是他在争论核心场景,乔布斯把 Mac 放在了中间,把手机全都划在了边上,他认为用户使用的核心场景是在桌面用他的电脑,连乔布斯在智能手机浪潮的最开始都预测不了核心场景,你们凭什么!
所以别预测核心场景,别讨论,浪费时间,真的,我不想再听到核心场景这种没有意义的话了。
什么有意义?拿出 MVP 有意义,把产品真的弄出来,交给消费者,听他们喷你,这样才有意义。我相信乔布斯之所以最终能被说服回去做 iPhone,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市场上已经有真实的智能手机,它有了真实产品的时候才能把握核心产品、把握反馈,所以做出样品非常重要。
第二,别跟我再说什么杀手级功能,我真的听吐了。在今天做到任何一个杀手级功能觉得很牛,像 Photoshop 做了那么年,积累了那么多牛的图像编辑,但是它在下一秒就可能被 OpenAI 秒杀,OpenAI 已经杀死了翻译软件,前两天发布的 Google Gemini 2.0,又杀死了 Photoshop。
所以真的没有必要去跟那儿假设我们的杀手级功能是什么了,你那开发到一半的时候,人家 OpenAI 的版本一迭代,你又完蛋了!怎么办?先找到喜爱这个品牌的 1000 个用户,跟他们持续互动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我说的,这是 Altman 说的,Altman 曾经说过,有 100 万人知道你并不重要,但是有 1000 人真的爱你,这非常重要。
第三,不要骗自己有核心技术。你们可以去骗投资人、你们可以去骗你的用户,但别骗你自己好嘛,万亿级的风口,今天华强北打成粥了,我们到底用安卓,还是用 RTOS 还是用 Linx,我们到底用高通还是用展迅,AI 卖那么多方案商,ISP 那么多方案商,ISP 方案商里面包括做安防摄像头的,这些人在不停地厮杀,他们每天干到 11 点、12 点在不停地整合和迭代自己方案的时候,你能说你有什么核心技术吗?
手机行业在竞争到最终阶段之前没有任何品牌有真正的自己的独家杀手级核心技术,而它们之间的竞争跟再整合,还有 12 个月才会水落石出,所以在这 12 个之内没有软件人有任何可靠的核心技术。
怎么办?大家再回顾一下以前,手机行业所有人的核心技术都是他先拿下市场之后再垂直整合的,作为品牌不要解决核心技术供应商的问题,不要解决生产侧的问题,品牌先解决好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你拿下了市场,你有稳定的利润来源,自然有资源去发现你应该做垂直整合的核心技术去研发它。
04
「想」比「错」的代价更大
简单说就是干,不要再想了,别跟我讨论什么核心功能、核心场景、杀手级应用,真的是浪费时间,而时间是你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
最后,如果 3 年 100 倍的愿景是真的,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不确定的高速的增长,在这种增长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做太多的预测,比较好的状态是什么?是做一个游牧民族。
什么叫游牧民族?我可以举例,我们知道理想汽车在最开始卖的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卖的挺好,结果华为的智能驾驶上来了,没关系,我们招人写规则,我们拼智驾,结果特斯拉的 FSD v12 发布了,端到端 AI 智驾出现了,没关系,我们买显卡训练。当理想发布了真正的端到端 AI 智驾之后,他干了一些什么事?他把写规则的人全开了,结果发现不行,砍到大动脉了,我们再招回几个。
这种组织方式非常没有深谋远虑,它就像草原上的一群骑兵追逐水草,但我认为在高度的不确定性的增长中,这种风格反而会赢。
来源:极客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