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事挺值得琢磨——5月23日,全国广电融媒体的“笔杆子”“镜头手”们扎堆跑到陕西安康,搞了个叫“秦巴新绿 汉水潮声”的采访行启动仪式。可能有人要问了:安康凭啥能吸引这么多媒体聚焦?看看现场阵容就知道门道了:中广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委员会会长杜嗣琨亲自站台,
——解析广电融媒体陕西采访行背后的生态密码
一、为啥全国广电大咖齐聚安康?这场启动仪式透露啥信号?
最近有个事挺值得琢磨——5月23日,全国广电融媒体的“笔杆子”“镜头手”们扎堆跑到陕西安康,搞了个叫“秦巴新绿 汉水潮声”的采访行启动仪式。可能有人要问了:安康凭啥能吸引这么多媒体聚焦?看看现场阵容就知道门道了:中广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委员会会长杜嗣琨亲自站台,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安康市委的领导全到场,这规格明显不是普通的采访活动。
启动仪式上,杜嗣琨提到陕南在生态保护、汉江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有“可复制经验”,还说要让媒体当生态文明的“扩音器”。这话挺有意思的:啥叫“可复制经验”?说白了,就是陕南做的这些事,别的地方能学、能借鉴。比如秦巴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综合治理,还有“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的机制探索,这些都是全国性的生态难题。安康作为陕南核心城市,显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名堂,才会被当成典型来“解剖麻雀”。
小结:一场高规格的启动仪式,背后是陕南绿色发展模式的全国性示范意义。当别的地方还在纠结“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时,陕南已经用实践给出了“陕西方案”,而媒体的使命,就是把这些经验从秦巴山区传到全国。
二、授旗、发言这些环节,藏着哪些采访重点?
启动仪式上有两个细节挺关键:一是杜嗣琨给采访团授旗,二是江西记者刘倩代表发言。授旗这事看似常规,其实暗藏导向——旗子上写的是“高质量发展陕西采访行”,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和“陕西”。结合前面提到的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就能明白这次采访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的风光报道,而是要深挖陕西在生态价值转化、绿色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硬核经验。
刘倩说的“挖掘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更值得玩味。啥叫“生动故事”?肯定不是喊口号、堆数据,而是要找那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案例。比如安康的某个企业,如何靠生态产品赚了钱;某个村子,怎么把山水资源变成旅游资源;甚至某个科研项目,如何让汉江的一汪清水产生经济效益。这些故事里,藏着陕南绿色发展的“基因密码”,也是全国其他地区最想取经的地方。
再想想,陕西为啥选安康作为启动地?安康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江穿城而过,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这种“生态优等生、经济中等生”的定位,和全国很多山区市的处境相似。如果安康能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那对同类地区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示范。
小结:授旗和发言不是走过场,而是给采访定了调子——要把陕南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方法论”挖出来,用故事化的表达让全国看懂、看透。这背后折射的,是陕西对自身绿色发展模式的自信,以及向全国输出经验的底气。
三、接下来一周要跑安康、汉中、商洛,这些地方有啥看头?
按照行程,采访团要在一周内跑遍陕南三市:安康、汉中、商洛。这三个地方各有特色,但都绕不开“生态”这个关键词。先看安康,作为启动地,它有瀛湖生态旅游区、安康国家高新区(听说这里有不少绿色科技企业),还有平利县的女娲茶产业(茶叶可是生态产品的典型代表)。汉中呢,是“汉家发祥地”,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循环经济,比如洋县的有机农业、城固的光伏产业。商洛可能相对低调,但它有“秦岭药库”之称,中药材产业和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说不定藏着惊喜。
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陕南三市都属于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传统工业发展受限,却能在绿色经济上做出花样,靠的是啥?是政策扶持?是地理禀赋?还是创新机制?比如,安康的“生态补偿机制”有没有突破?汉中的“林长制”“河湖长制”怎么落地?商洛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有没有试点成果?这些都是采访团要深挖的“富矿”。
再往深里想,陕南的绿色发展不是孤立的。比如汉江流域综合治理,涉及上下游协同、省际间协作,安康作为上游地区,如何与湖北、河南等下游省份平衡利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有没有建立跨区域的交易平台?比如把安康的清新空气、干净水源“卖”给东部城市,这种听起来像科幻的事,是不是已经在陕南变成现实?
小结:陕南三市各有各的“生态王牌”,但核心命题只有一个——在生态红线约束下,如何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采访团跑的不是景点,而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实验室”,这里面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改写很多山区的发展逻辑。
四、为啥说这次采访行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全国公开课?
现在全国都在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很多地方还停留在概念层面,陕南却已经开始“落地变现”。比如安康的“山林经济”,把竹林、茶园、果园变成“绿色银行”;汉中的“光伏+农业”模式,上面发电、下面种庄稼,一份土地两份收益;商洛的“尾矿再利用”,把采矿废料变成建筑材料,既治了污染又创了收入。这些做法看似“土味”,实则暗藏经济学智慧——用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这里面有个重要逻辑:生态价值转化不是简单的“卖风景”“卖特产”,而是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安康的富硒茶,从种植到加工到品牌营销,形成了闭环,一杯茶里既有生态价值,又有品牌溢价。再比如汉中的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秦岭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搞深加工、做创新药,把“草根”变成“黄金”。这种从初级产品到高端制造的跃升,才是绿色发展的高阶形态。
但也要看到挑战:陕南的绿色产业大多还处于成长期,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链条较短。比如富硒产品,很多人知道安康有富硒茶,但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呢?如何通过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把“陕南生态”这个区域品牌打响,让更多优质产品走出秦岭,这可能是采访团需要思考的另一个维度。
小结:陕南的实践证明,生态价值转化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能算出清晰的经济账。关键在于打破“就生态论生态”的思维定式,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用品牌化的思路包装产品,用市场化的机制配置资源。这种“生态+”的组合拳,为全国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五、融媒体时代,媒体该如何当好生态“扩音器”?
这次采访行的全称里有个关键词——“融媒体高质量发展”。啥意思?就是说,现在的新闻报道不能再靠“一支笔、一台摄像机”打天下了,得用全媒体手段、全平台传播。比如,文字报道要深度,短视频要吸睛,直播要实时互动,数据新闻要可视化。安康的绿水青山,如何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变成“网红打卡地”?汉中的循环经济案例,如何用H5、VR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这都是融媒体时代的必修课。
杜嗣琨提到要做“绿色转型的解码者”,这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报道生态,可能就是拍拍山水、讲讲政策,现在得深入分析背后的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市场逻辑。比如,安康的生态补偿机制,涉及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协作等复杂政策,媒体要把这些“专业术语”翻译成老百姓能听懂的故事;汉中的林长制,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精准管理,媒体要挖掘技术应用的细节。
还有个角度很重要:对比。陕南的今天和十年前有啥变化?比如汉江水质,从过去的工业污染到现在的Ⅱ类标准,背后经历了哪些治理阵痛?安康的GDP构成,从“工业主导”到“生态经济占比超40%”,这个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通过对比,才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成效。
小结:融媒体时代,媒体既要当生态故事的“讲述者”,更要当生态理念的“传播者”和生态经验的“推广者”。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陕南的绿色发展实践变成全国可学习的样本,这才是这次采访行的深层价值。
结语:当秦巴绿浪遇上媒体浪潮,能激荡出啥新可能?
从启动仪式到采访行程,从陕南三市到全国视野,这次采访行的背后,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深层探索。陕南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当别的地区还在为“环保考核”发愁时,陕南已经在谋划“生态资产证券化”;当很多地方还在靠传统工业撑GDP时,陕南的茶园、药田、光伏板已经开始“钱景”可期。
但我们也要思考:陕南的模式能复制到其他地区吗?比如同样是山区的云贵川,或者同样是生态功能区的青海、甘肃,能不能借鉴“陕西方案”?这需要媒体在采访中进一步挖掘制度创新的细节,比如政策扶持力度、跨区域协作机制、技术创新支撑等。只有把这些“软件”和“硬件”都弄清楚,陕南经验才真正有推广价值。
最后,不妨留几个问题给读者思考:
1. 你觉得陕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值得借鉴的点是啥?
2. 如果你的家乡也是生态富集区,你希望从陕南学到哪些经验?
3. 在融媒体时代,你更希望通过啥形式了解生态发展案例?
文章来源:陕西新闻广播 2025年5月25日报道《“秦巴新绿 汉水潮声——广电融媒体高质量发展陕西采访行”在安康启动》
来源:悠悠5p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