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月寒流突袭八匹马冻亡 村民自认损失难承 反思未投保成焦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1:09 2

摘要:五月中旬本是草原返青时节,可就在二十号那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大草原的牧民们遇到了糟心事。杨先生家马场里三匹半血马和五匹蒙古马突然死了,其中最贵的那匹运动马能卖五万块。第二天记者赶到现场,村委说总共死了八匹马,两匹是小马驹,都是被冻死的。

五月中旬本是草原返青时节,可就在二十号那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大草原的牧民们遇到了糟心事。杨先生家马场里三匹半血马和五匹蒙古马突然死了,其中最贵的那匹运动马能卖五万块。第二天记者赶到现场,村委说总共死了八匹马,两匹是小马驹,都是被冻死的。

头天下午还下着雨,到晚上突然飘起雪。马都习惯晚上出来吃草,夜里气温一降,淋湿的马没处躲。杨先生凌晨七点去马场时,几匹马已经倒在地上不动了,兽医过来确认全死了。这种天气在五月底太反常,村支书说往年这时候草原都暖和了,草都冒头了。

村干部带着网格员挨家摸排,统计下来全村有八匹马死亡。初步判断是白天淋雨夜里遇雪,加上马没回棚,容易失温。管委会那边让村里报情况,但具体怎么补偿还不清楚。杨先生叹气说马没上保险,钱只能自己扛。

种马场村的牧民平时养马就全靠经验,谁也没想到五月会突然下这么大的雪。往年这时候白天穿件薄外套都热,结果今年冷空气来得猝不及防。马圈晚上门都是开着的,马群习惯自由进出,淋雨后直接顶风雪跑可能加重了病情。

村委会把数据上报后,乡里又汇总给旗里,现在还在等上级定补偿方案。杨先生算了笔账,光是他家死的三匹马就得赔六万多,其他村民的蒙古马损失加起来也有十几万。大家平时觉得买保险麻烦,现在后悔没提前做准备。

草原管委会工作人员说类似灾害补偿要按程序走,可能需要等一段时间。其他牧民也忙着清点自家马群,生怕有后续伤亡。有人提议以后该建个能关马的暖棚,但成本太高,靠单个牧民负担不起。

气象站后来解释说,这段时间刚好有冷涡系统滞留,导致冷空气反复南下。虽然下了预警,但牧区信号不太好,很多牧民没收到消息。杨先生说自己第二天才从手机新闻上看到天气预报,早知如此肯定把马关进棚里。

现在村里开始组织学习防灾措施,打算以后遇到极端天气及时把牲畜赶进避风处。不过大部分人都没经验,只能边学边试。乡镇干部下来开座谈会时,有牧民问能不能统一搞个灾害保险,但目前还没具体政策。

死马的赔偿成了大问题,村委说补偿标准还没定,可能要看县里拨多少钱。杨先生家暂时只能把死马处理掉,准备买新马驹补种。其他村民也在盘算损失,有老人说这是近几年最反常的天气,得改改放牧的老办法了。

现在草原上的草刚开始长,马群损失会影响牧民今年收入。杨先生说半血马是用来赛马的,死了之后参赛名额就空了,只能等来年再买。大家围坐聊天时都在感慨,气候真是越来越难琢磨了,得想想新的防范办法。

管委会工作人员这两天常去村里走访,记录具体情况。他们说会向上争取救助资金,但具体能补多少得看上面意见。有牧民建议政府能不能建个应急基金,平时收集小额捐助,灾时用来帮助受灾户。

村会计算账时发现,八匹马折算下来少说损失二十多万,这可是不少钱。大家议论要不要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建防寒设施。但具体怎么操作,谁也没经验,得等乡镇派专家来指导。

事情传开后,有外地媒体来采访,牧民们被问得最多的还是怎么防范极端天气。杨先生实话说:“我们这里以前夏天都没怎么下过雪,现在啥时候冷啥时候热都说不准,只能慢慢摸索。”他说现在每天晚上都要去马场多转几圈,不敢再大意。

村委会议室里贴上了最新的气象预警流程图,村干部挨家送传单教大家怎么查询天气。有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年轻人就教他们设置提醒。一位七十岁的牧民说:“以前觉得天气老天爷安排的,现在看来得提前想办法应变啊。”

眼下牧民们最希望的是尽快拿到补偿款,否则补种马驹会有资金压力。杨先生借了些钱准备买新马,但利息让他发愁。他说这次事件让大家明白,传统放牧方式得改改了,但具体咋改,还得慢慢试。

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几天还有降温,村里开始组织互助队,把各家马圈能加固的都加固一下。杨先生把自家旧马棚刷了墙,又买了几床棉垫子。他跟记者说:“现在养马就跟赌博似的,希望下次别再遇上这倒霉天气。”

村里的小学也组织学生画了几幅防灾漫画,老师带他们去马场参观,教孩子们认识不同马种。杨先生的女儿帮忙整理了家里马的档案,把每匹马的照片和出生日期都记下来。她说以后想学畜牧专业,帮家里防灾。

这场意外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牧民群里现在每天都有人讨论天气情况,有人在网购保暖垫,也有人在打听保险详情。村支书说接下来要组织专题培训,教大家如何应对极端天气,还要建个微信群及时互通信息。

杨先生给记者看了新买的测温计,放在马圈里随时监测温度。他说现在天天看温度计和手机,比以前操心多了。虽然折腾,但没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马再冻死。村民们一致认为,传统放牧方式必须结合新技术才能走下去。

现在草原上每天都能看到牧民在忙碌。有的在修棚圈,有的在研究App,还有的在商量集资买保险。这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像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让大家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思考和草原相处的方式。

村里有个八十岁的老牧民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五月下大雪。这世道变数太多,咱们得变通才行。”他把自己年轻时的放牧日记捐给了村档案室,说要告诉年轻一代,过去的经验或许不再适用,但面对困难的态度值得学习。

杨先生站在自家马场边望着远处的草原,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日子。他知道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恢复损失,但至少现在大家有了警惕。他说等忙完农活,准备和周边村子联合办个防灾经验交流会,把学到的教训分享出去。

这场雪虽然带来了损失,但也成了草原人的一次集体觉醒。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变化,从安装监控到学习保险,从加固棚圈到组建互助小组。也许正如老牧民所说,唯有主动改变,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存下去。

村委办公室墙上新贴了张地图,标出每家马场的位置和防灾设施情况。工作人员每天更新数据,为下一轮可能的灾害做准备。杨先生每天路过都会多看两眼,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来源:烤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