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榴花照眼明,菖蒲酒美清尊共”。在粽叶飘香、艾草摇曳的端午时节,那些浸润着草木精华的诗词,恰似穿越千年的本草图谱,将古人用药智慧与诗意生活娓娓道来。从《诗经》的“采采芣苢”到苏轼的“明朝端午浴芳兰”,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到《本草纲目》的炮制精要,这些
石榴
“五月榴花照眼明,菖蒲酒美清尊共”。在粽叶飘香、艾草摇曳的端午时节,那些浸润着草木精华的诗词,恰似穿越千年的本草图谱,将古人用药智慧与诗意生活娓娓道来。从《诗经》的“采采芣苢”到苏轼的“明朝端午浴芳兰”,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到《本草纲目》的炮制精要,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动注脚。
一、《诗经》里的草木密码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首流传三千年的古老歌谣,描绘了先民采摘车前草的劳作场景。芣苢即车前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甘寒,能清热利尿通淋,正如《药性论》所言“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在《中谷有蓷》中,“中谷有蓷,暵其干矣”的蓷即益母草,其味苦辛微寒,能活血调经,《本草择要纲目》赞其“明目益精,调经益产”。这些植物不仅是先民的食物来源,更是治病救人的天然药物,《诗经》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草木药性的认知。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中对采艾姑娘的思念,侧面反映了艾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艾叶性辛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效,《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更凸显其珍贵。早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便有“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的记载,艾草与菖蒲、雄黄等被广泛用于辟秽驱毒,形成了端午采药的传统。
艾
二、楚辞与唐诗中的香草意象
屈原在《离骚》中以“纫秋兰以为佩”自喻高洁,兰草不仅是君子德行的象征,更具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载兰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其香气可驱虫避疫,煎水沐浴则能洁身祛病。这种将香草佩戴于身、祭祀神明的习俗,在端午节演变为佩戴香囊的传统,如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芳香药物护体,祈求平安康健。
唐代诗人笔下,端午用药的习俗更为丰富。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中写道:“菖蒲酒醅绿,荷叶裹衣香”,将菖蒲酒的清冽与荷叶的清香融入诗中。菖蒲性温,能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本草纲目》称其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与艾草并称“天中五瑞”。而杜甫“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在端午时节则化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具体意象,将思乡之情与药草习俗巧妙结合。
菖蒲
三、宋词中的药香与民俗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堪称端午诗词的典范:“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词中“浴芳兰”即传承自《荆楚岁时记》的“浴兰节”习俗。兰汤沐浴不仅是身体的清洁,更是心灵的净化,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澡洁其身而不染浊,沐浴于德而以德自清”。这种将药草与礼仪结合的传统,在宋代进一步世俗化,兰汤的药引材料也更为丰富,菖蒲、艾草、桃叶等皆可入浴。
宋代陈杰的《端午命童采药》则从医者视角记录了端午采药的场景:“山中采药有长髯,扶衰底要三年艾”,诗中“三年艾”呼应了《孟子》的记载,强调陈艾的药用价值。而陆游“菖蒲古上药,采服可以仙”的诗句,更将菖蒲的药用与修仙的浪漫想象结合,反映了古人对药草功效的推崇。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中医药知识的传承载体。
四、本草经典与炮制智慧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艾草等皆列为上品。书中“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的记载,为后世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进一步细化,如对艾叶的炮制,强调“陈艾绒燃烧得更为充分、均匀”,这与现代研究中艾叶挥发油成分的稳定性相契合。
药物炮制的智慧在诗词中亦有体现。宋代陈亚的药名诗“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以“半夏”入诗,暗合其燥湿化痰的功效。而《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的水飞法炮制雄黄,通过反复研磨去除毒性,与现代《中国药典》中雄黄“以水飞法进行炮制”的要求一致。这些诗词与典籍的互文,展现了古代药物炮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五、端午习俗中的药草哲学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的民谚,将艾草与菖蒲赋予了驱邪避疫的象征意义。艾草形似旌旗,菖蒲状如利剑,二者结合形成“艾虎蒲剑”的意象,既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又暗含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佩香囊、饮药酒等习俗,通过芳香药物的挥发作用,达到“芳香辟秽”的效果,现代研究证实其对呼吸道感染、蚊虫叮咬等有预防作用。
斗草这一民俗活动,更是中医药知识的生动实践。从“武斗”比试草茎韧性到“文斗”互报花名,参与者需熟知草药特性,如车前草的利尿、益母草的活血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中医药知识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正如《红楼梦》中香菱与姐妹们斗草时提及的“观音柳对罗汉松”,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香囊
结语:本草诗韵中的生命智慧
从《诗经》的田野牧歌到宋词的市井风情,从《神农本草经》的古朴记载到《本草纲目》的科学总结,古代人用药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在端午节这个承载着驱邪祈福、养生保健的节日里,艾草的清香、菖蒲的绿意、香囊的芬芳,共同编织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命画卷。这些穿越千年的草木诗韵,不仅见证了古人对自然的探索与利用,更启示我们: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浸润着智慧与诗意的中医药文化,依然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
当我们在端午时节插艾蒲、佩香囊、饮药酒时,不妨细细品味这些诗词中的草木深情,让古老的本草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苏轼所言:“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愿这穿越千年的药香,护佑人间岁岁安康。
龙舟
来源:方玉的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