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你有多久没进电影院了”等话题引起热议。据统计,2024年截至12月25日,全国电影放映总场次达到约1.41亿场,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了约11%,但全国影院观影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22%。这样的数据引人深思。导演张艺谋曾呼吁观众走进电
前段时间,“你有多久没进电影院了”等话题引起热议。据统计,2024年截至12月25日,全国电影放映总场次达到约1.41亿场,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了约11%,但全国影院观影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22%。这样的数据引人深思。导演张艺谋曾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他认为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
与此同时,2025年春节档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纵观已经定档的一些影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唐探1900》等都着眼于大家耳熟能详的IP,令不少网友感叹“神仙打架”,流露出很高的期待值。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2月22日16时17分,2024年贺岁档档期电影票房(含预售)突破20亿。
那么,你有多久没进电影院了?电影院究竟要靠什么吸引观众?
市民在一家影城取票准备观影 图源:新华社
一
电影有一定的“档期效应”,一个好的档期往往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然而无论是今年的端午档、暑期档还是国庆档,都不同程度“遇冷”。那么,部分观众走进影院的热情为何变弱了?
如今,人们拥有丰富的信息接收渠道,不少人可以说是“阅片”无数,观赏电影的阈值不断提高。电影自身品质若跟不上,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去影院是“花冤枉钱”。当观众不愿买单,反过来又会促使一些票房表现不佳的影片出于利益考量,在影院上映没几天就匆匆上线网络平台,这又加剧了观众“等等就不必花钱进影院”的心态。久而久之,人们消费观影的意愿下降、观影习惯改变,想要重新培养起这一意愿和习惯就不容易了。
随着数字阅读、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网络游戏等的兴起,人们的文化娱乐选择变得多样化。部分人觉得,这些文娱活动同样可以带来乐趣和放松,且更加灵活和便捷。比如,有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就显示,我国短视频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9.89亿,短视频平台微短剧内容用户渗透率超六成,其中近三成用户为深度观看用户。而即便走出家门,依然有市集、户外运动、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多种娱乐方式可供选择。一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电影院去不起,而是其他娱乐活动更有性价比。”
观影的成本逐渐上升,也让部分人在是否要走进电影院时有些犹豫。数据显示,暑期档的平均票价已经连续4年上涨。再加上购买爆米花、饮料等额外开销,对于家庭观影群体或者学生群体来说,一次观影可能算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去电影院观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在现代生活中,不少人可支配的休闲时间比较少,因此更喜欢观看可以倍速播放的视频作品。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去电影院的人变少了,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变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要从行业角度去寻找。
比如,内容打磨方面。电影要想吸引观众,重心应更多放在对内容本身的精心打磨上。现实中,少数创作者急于求成,无法沉下心好好钻研创作。一些电影出品方也跑偏方向,把心思更多地花在营销宣传上。有的夸大知名演员的参演程度,被观众称为“诈片”;有的安排“托儿”在路演现场表演,再拍成短视频放到网上引流,被网友吐槽“太假”。此外,某些影片质量平平,却在定档前就开启超前点映,反而“点映即夭折”。
比如,创作力量方面。相比电影的长制作周期和高风险,微短剧更加“短平快”,因而吸引许多编剧转行以谋求更高的收入。此外,一批影视技术、动画、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本来准备进入影视特效行业,最终却选择进入游戏行业工作,因为“薪资是翻两三倍的”。可以说,外部的“诱惑”也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挑战,可能使其陷入既留不住“老人”、也吸引不了“新人”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电影领域创作力量不足。
再如,发行排片方面。一些电影发行方往往会往春节、国庆等热门档期扎堆,这也导致节假日期间的电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其他时间段却冷冷清清,加剧了“马太效应”。观众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太多的电影挤在同一个档期,“卷”到最后,出头的电影屈指可数,大部分“忙到最后一场空”,换不来预期的票房收益。今年春节期间就有影片因忽视了本身题材与档期的契合度,在票房失利后选择撤档,出品方也承认“在档期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三
前段时间,一些经典老片“限时返场”,取得了不错的票房。生活中,笔者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感慨,“真的挺想去电影院看部好电影的”。可见,观众并没有真的抛弃影院。那么,对电影院来说,怎样才能激发大家的观影热情?笔者有以下思考。
如何聚拢观众情绪?《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观众需要足够吸引眼球的故事、极致的情绪释放、强话题共鸣的电影”。比如,在2023年末上映的《年会不能停!》里,导演通过对当下职场的敏锐洞察,融合大量网络流行元素,戳中了大量年轻打工人的心,引发共鸣。这也启示电影创作者应努力“读懂”观众,洞察观众的欣赏口味、内容偏好,用更有创意的表达,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像今年春节档即将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就题材而言,也有望抓住不少观众的情绪共振点,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如何转变运营策略?时代在发展,技术在革新,影院的经营者也应与时俱进,找准影院在当下的角色定位。与其被动等待观众上门,不如主动“出击”,建立灵活的运营策略,丰富业态,提升竞争力,尝试让电影院从纯粹的观影场馆变成更为综合的文化交流体验空间。
比如,位于杭州西溪路的“M511光影汇”,打造了集电影、剧场、赛事、演唱会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空间,满足年轻人的多样需求。又如,一些影院创新推出“预约放映”服务,让观众去影院观影也能享受“私人定制”,不仅可以为观影体验增添专属感和仪式感,还提高了影院的资源配置效率。
杭州“M511光影汇”的文娱演出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如何让好电影被“看见”?如今,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追求日益盛行,人们对电影的偏好各不相同。观众既会为《流浪地球》《封神》这样的大制作影片点赞,也会为舞剧电影《只此青绿》、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这样较为小众的作品打call。因此,电影院的排片也需更加多元化,努力破解“千院一片”的大锅饭局面。比如采取“不同院线上映不同影片”的分线发行模式,根据影片特点、观众喜好、影院属性等进行较为精准的分类,进行差异化放映,帮助各类影片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进而获得更好的放映效果。
正如“纸质书籍不会消亡”,相信电影和影院也能在时代的“洗礼”中迸发新的活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银幕数量,这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期待他们用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作品来充实银幕,吸引更多的观众步入影院,体验大银幕所能带来的独具魅力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来源:中国蓝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