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征途接力向前

B站影视 2024-12-27 08:00 2

摘要:站在岁末回望,2024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航天事业捷报频传,“新三样”走出国门,“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经济,持续优化的“过境免签”政策迎来四海宾客……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科学的战略擘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

2024回眸

时光倏忽而过,定格了一个大国矢志向前追梦圆梦的身影,历史的巨笔,清晰记录着这场伟大的接力。

站在岁末回望,2024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航天事业捷报频传,“新三样”走出国门,“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经济,持续优化的“过境免签”政策迎来四海宾客……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科学的战略擘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的动荡变革期已经到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迟缓,中东地区战火持续蔓延,数十个国家与地区的政权更迭加剧着不确定性……增长前景不稳定和政治不确定性造成的“脆弱信心”让国际社会更加担忧: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有外媒预测,“2025年将是冷战后最危险的一年”。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民众最担忧的前三项具体风险和危机依次为“经济危机”“国际战争”和“恐怖主义”。变乱交织、困局难解,将人类社会推到了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为世界注入稳定与希望。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一路走来,在一份份规划目标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一座标注时代的里程碑,又将见证新的出发——

接续奋斗,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信心。尽管身处变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但中国社会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见证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继续“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时与势依旧在我们这边。

接续奋斗,要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脚踏实地。业已取得的成绩标定再出发的起点,手握接力棒的我们,可以自豪但不可以自满,应该自信但决不能自负。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这份殊为可贵的静气与专注就会成为国家前进的澎湃动力。当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我们一定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风雨兼程,笃行不怠。本期“七日谈”推出年度观点集萃,回顾2024年的风风雨雨,期盼与诸君碰撞智慧、激扬精神。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抵达。即将到来的2025年,让我们共同跑好新的一棒,为“复兴中国”加油。

本版文字:胡宇齐 晁星

漫画:李嘉

制图:焦剑

改革新篇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故事正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渐渐展开,这个故事,因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而独具气质,因在改革中深入推动各领域全面联动集成而彰显未来,还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在宏大叙事之下尤显温暖。

——《矢志改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篇》,7月19日

编辑手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就在于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强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举旗定向、擘画蓝图,布局宏阔、清晰醒目,中国改革开放由此又树起一座标注时代的里程碑。

越是恢弘的改革蓝图,越需要改革者的韧劲与担当。围绕改革理念的强化、改革任务的落实,本版刊发《人民至上永远是中国改革的价值依归》(7月17日)、《锚定任务目标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7月24日)等文章,鲜明指出:新征程上再出发,呼唤新一批大力改、大胆试、大步闯的改革先锋。锚定任务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最大主动权。

开放潮涌

即便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始终有那么一股力量,专注于解决发展问题,推动国际合作,找寻发展机遇,愿意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共同发展出力。这份对于合作共赢的坚定选择,是不确定世界里的稀缺确定性。

——《开放合作是创造和共享机遇的唯一选择》,3月29日

编辑手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矢志为世界搭建开放共享平台。本版在《合作共赢是跨越山海的最大公约数》(5月29日)、《“大金砖合作”承载着怎样的期许》(10月23日)等评论中,分析了中国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认为依托于一款款公共产品,中外企业破圈互动、加深合作,一度“被遗忘的角落”也因此变身“希望的田野”。

过去一年,随着我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名单,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一大批海外博主的“China Travel”视频火遍海外舆论场。《“你来我往”是开放共赢的生动一幕》(5月24日)、《“洋嘴替”爆红给讲好中国故事以启示》(7月3日)等文章指出,“真实的中国百闻不如一见”,既创造契机,吸引八方来客“走进来”;也主动出击,推动中国声音“传出去”,这将成为中国前行软实力的一部分,为全球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

破浪有时

对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中国而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用好用足现有优势,摒弃贪大求快、盲目追风的心态,抓住政策支持、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等机遇,中国制造定能在时代赛道稳步向前。

——《从“灯塔工厂”瞭望中国发展的光明前路》,10月11日

编辑手记

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数据变动之“形”,更要观发展积蓄之“势”;既要看短期损益的“表”,更要察内生动力的“里”。本版刊发的《识变应变稳扎稳打走好经济上坡路》(4月3日)、《顶压克难的“5.2%”照见中国经济韧性》(1月19日)等一系列文章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认为面对压力测试,中国经济经受考验,稳中有进,“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强劲。

生产力迭代是发展的内生引擎。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以新质生产力激扬中国经济新活力》(3月8日)、《为什么说“在中国,我们看到信心”》(10月30日)等文章中,我们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澎湃动力,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创新求变

中国从未在制裁前害怕,在封锁中沉沦,反而斗志昂扬、矢志创新,将一次次危局转化成了突破、超越的契机。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精神,亦是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不畏风雨、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逆境中成长是中国人向来的行动哲学》,12月6日

编辑手记

科技创新不仅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变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靠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凭着“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的清醒、“哪怕磕掉牙齿也要啃下来”的意志,一代代奋斗者摘下了一颗颗“制造业明珠”,赢得了一场场“勇敢者的游戏”。

在《激扬创新自信赢得“勇敢者的游戏”》(3月22日)、《以自信和定力走好科技创新之路》(7月12日)等多篇评论中,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一些国家大搞科技霸凌的行径,一些国家企图通过“科技脱钩”封堵中国科技上升路径,这种做法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国实现科技创新的决心。同时,我们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固有规律,呼吁科研人员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华气韵

如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成长于国家走向富强、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加自信的他们,视东方美学为“顶流”,并大方地向世界分享。有专家总结,这就是“文明型国家”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正在重新夺回自己的审美权。

——《用最国际的语言讲好最民族的故事》,3月30日

编辑手记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基于文化土壤进行自我表达,是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既然“聚光灯”和“麦克风”对准了中国,我们就要拿出舍我其谁的姿态,以我为主地讲好自己的故事。

这一年,从电影《封神》震撼世界观众,到游戏《黑神话:悟空》吸引全球玩家,世界迎来了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高峰期。本版刊发《“墩墩”为什么能年年破圈》(2月7日)、《“悟空”何以在全球掀起中国文化热》(8月23日)等文章,从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圈粉之道,呼吁内容创作者保持文化自信,不断拓宽中国文化出海之路。

青春风暴

直面挑衅,他们“憋着一口气”,选择以超强实力证明自己、予以回击;赛场之外,他们真诚待人、广交朋友,最生动地诠释了奥运精神。中国青年一代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气质,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风采,让世人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大国气度、复兴气象。

——《新时代中国精神必将在更多赛道闪耀》,8月23日

编辑手记

中国人的奥运记忆、运动记忆,不仅是荡气回肠的体育精神赞歌,更是中国发展故事的直接见证。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傲人成绩,小将们的表现尤为亮眼。在《以自信平和续写拼搏奋进的奥运故事》(7月31日)、《在青春风暴中看朝气蓬勃的中国》(8月2日)、《让更多突破与超越成为中国故事关键词》(8月7日)等文章中,我们不仅礼赞一个个斗志昂扬的瞬间,也以更大的视角观察年轻一代的风采、复兴中国的气象。

技术向善

算法通过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影响社会舆论、形塑主流文化。也就是说,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引导、影响乃至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

——《算法向善应成为数字未来的发展共识》,11月27日

编辑手记

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当下最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当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时,也在催生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难以预知的挑战。本版刊发《“Sora一下”会侵权吗?》(2月23日)、《AI造假“魔高一丈”怎么办》(10月11日)等一系列文章,持续发出善用AI的警醒。

技术是中性的,一项新技术究竟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根本上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更进一步说,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在《是时候从科技伦理角度审视AI了》(1月31日)、《科技向善首先要重拾敬畏》(8月9日)等文章中,我们一再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感,才能最大限度缩短技术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时间差。

大城精治

当大家直观感知自己“被看到”“被倾听”“被重视”,这样的参与感,本身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断拉近民生政策与广大市民的距离,就是在为政策方案顺利落地积累支持。

——《“加梯地图”折射主动向前的治理智慧》,3月1日

编辑手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

一年来,本版心系市民生活,刊发《可以盘活共享的不只车位》(8月9日)、《让脉脉书香沉淀为大城北京的软实力》(9月13日)、《“饺子之约”里的友邻力量》(9月11日)、《“越来越美”也是一座城市的生产力》(11月15日)、《老社区需要这样的“养老圈”》(12月13日)等一系列文章,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为城市治理提供有益思考。

民主真谛

对改革发展的“全景式关注”,对百姓生活的“全时段观察”,成为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鲜活注脚,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群众关注期盼的,就是两会共商共议的,其中鲜明的民生导向、务实精神,正是成就两会“热搜体质”的原因。

——《从两会窗口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分量》,3月6日

编辑手记

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在《中国式民主的脉搏为人民跳动》(1月24日)、《让世界看见实现现代化的不同路径选择》(9月6日)等文章中,我们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中国,国家各项制度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运转的,建立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嘴边时时挂着“民主”“自由”,实则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版刊发了《美国“内战”:一场对宪法解释权的争夺》(1月31日)、《美国大选已沦为政客演技比拼》(7月3日)等评论,指出西方“民主”的失败是其自身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深层次矛盾积累的复合问题,不下大决心深入反思改革,而是空喊口号、疯狂甩锅,只会病入膏肓、歧途难返。

祈愿和平

中国秉持公允立场,从当事方的立场与现实出发,将和平解决巴以问题作为最终目标而非谋利手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许。这与那些出于一己之私,不断搅弄是非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巴以冲突一周年,世界看清了什么?》,9月27日

编辑手记

2024年,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乌克兰危机尚未结束,巴以冲突陡然升级,叙利亚政权一夜变天,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引人追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世界陷入“双输”症结究竟在哪?》(2月21日)、《是谁在抹杀和平的希望》(11月22日)等文章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乃世界动乱之源”这一客观事实。《“冤冤相报”何时休》(8月28日)、《和平不可能在“舒适的扶手椅”上实现》(7月12日)等文章则呼吁,只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