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秒出高分作文,语文课遭遇危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5 10:29 2

摘要:来不及了!距离周末返校只剩1个小时,广东高一学生梦之羽还有一篇作文没写。老师要求写一篇对《庖丁解牛》的见解,她毫无头绪。她紧急求助DeepSeek,几秒钟,900字的作文生成。

创意图。(@视觉中国 图)

“养成‘亲自读书’的好习惯,在未来的人机竞争中,保持自我感动、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来不及了!距离周末返校只剩1个小时,广东高一学生梦之羽还有一篇作文没写。老师要求写一篇对《庖丁解牛》的见解,她毫无头绪。她紧急求助DeepSeek,几秒钟,900字的作文生成。

梦之羽卡着时间,抄到800字时收笔,边抄边心虚,好像自己在剽窃DeepSeek的创作。

结果,她的作文被老师评了全班最高分。梦之羽有些尴尬:“这真是不太好的行为,建议不要模仿。”

AI已经渐渐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为语文课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古人“复活”、场景还原、数字人……

但AI也让很多语文老师头痛不已。

在最近的一篇报道里,一些语文老师陷入了和AI争夺学生的怪圈。他们发现,收上来的作文疑似由AI生成。其词藻华丽让老师生喜,可文章越是出彩,老师便越是忧心。老师不仅担心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绕过了应有的训练机会,更害怕AI代写作文靡然成风,会让语文教育丧失意义。

当AI遇上语文

打开豆包,点击音乐生成,输入歌词,在模式中选择国风、男声、忧郁,不到3秒,一首歌曲诞生了。

“看那江湖悠悠/缘分颇多,是非黑白/孰对孰错,茶楼酒馆/人间百态……”

“wz十三”不断重复,生成、试听、再生成、再试听,1个小时里,豆包生成了一个又一个旋律。

“wz十三”是浙江省台州回浦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这是她在网络上的笔名。高二下学期,她开始创作小说。11个月,25万字,一本名叫《烛火明世》的武侠小说,在无数个课间和晚自习的奋笔疾书中,诞生了。

两位主角陪着她,熬过高中每个高压时刻。她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其中。如果能为主角写一首歌就好了,一有灵感,歌词马上就能信手拈来,曲子呢?

寒假前,她和同学们收到语文老师朱林鹏布置的作业——用AI创作人生第一首歌。她兴奋极了,下课铃落,歌词收笔。

朱林鹏布置作业时,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完成就好。开学后,意料之外,班级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完成了。学生们写校园,写远方,写给喜爱的角色,写给迷茫的自己……

AI已经悄然进入全国各地的语文课:长沙一中语文老师用智谱清言创造智能体“文博士”辅助教学;北京丰台二中的老师借用AI的点评,优化辅导学生写作文;杭州高级中学的老师将豆包引入课堂,和班级的同学一起回答问题;青岛广雅中学的初一学生为同学办讲座,分享同AI“沟通”的方法……

云南省宣威一所县中的语文老师余瑞春也尝试使用AI。备课时,她把想法发送给DeepSeek,收到建议后,由衷感叹,“的确比自己想得好”。而更多时候,这只是她的检索工具。

不过,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余瑞春还是心存疑虑:学生看个热闹,热闹过了,会不会适得其反?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使用规则、场景、用法、伦理规范……处处都要学习,老师只有经过培训,才能用AI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余瑞春还有另一个担忧,他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在引入新技术之前,要先补足基础知识,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在余瑞春的设想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可以引入AI,让学生自己当一回烛之武,体验如何惊心动魄地击退秦伯,但学生首先要对文章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

“wz十三”则在同AI的“智斗”中,摸索出了AI的新用法。

她写完《烛火明世》后,DeepSeek才姗姗来迟。“wz十三”将自己的部分内容“喂”给DeepSeek,让其续写,有时它可以理解,有时它过度想象。“wz十三”干脆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忠实“书粉”,闲来无事时,她会想象书中角色没有被自己创作的人生,让DeepSeek接力,创作衍生同人角色的小传。

有时她会让DeepSeek扮演书中的角色,自己同它对话。这些由AI展开的创作宇宙,让她在枯燥学业的缝隙中可以仰望闪烁的星空。

创意图。(@视觉中国 图)

AI真的全知全能吗?

最近,朱林鹏收到一个AI项目“数字人”的邀请,通过老师上课的视频、音频,根据音色、形象,生成该老师的专属数字人。数字人被发布到网上后,学生直接提问,由数字人老师直接解答。

朱林鹏犹豫了。AI的本质是工具,尽管它可以接近人的表达,但无法像人一样产生感情。“我们通过一节又一节课,和近50名学生产生联系,我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这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

在课堂上,AI被应用最多的场景之一,是让千百年前的古人复活。李白大笑,向学生描述和挚友对酒当歌,豪气万丈;鲁迅横眉冷对,笔锋一顿,一阵叹息;周亚夫执剑侧立,看着细柳营的旌旗,目光坚毅……而朱林鹏更认同的是他看到的一句话:“屏幕上的周亚夫们活了,文字里的周亚夫们就死了。”

云南省昆一中学贯中学校长赵露与朱林鹏的想法不谋而合——语文最大的情境就是语境,语言文字是自带情境的。

2024年,赵露尝试了市面上的各种AI软件后,探索出了新的用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赵露在讲解被誉为“唐诗之冠”的《春江花月夜》时,本想用AI生成图片,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反复筛选后,没有一张令她满意。

上课时,她选择回归最纯粹的文字,没有音乐,没有绘图,教室中只有自己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诵声,因为只有文字可以抵达那些极具穿透力的意境。

2025年3月12日,杭州一位老师正在介绍近日火热的deepseek与常用AI工具。(@视觉中国 图)

课堂最后,她点开备课时生成的一张图片,上面有江流、芳甸、明月、花林……讲台下,全班一片哗然。学生不屑的神情,让赵露确信——审美这种鉴赏能力是人类逐步发展出的高阶能力。AI无法感知喜怒哀乐,也无法从感知里生出美丑体验,它可以用数据推理出表达美感的语汇和图案,却无法真正拥有审美能力。

“如果课堂仅仅把AI用在声画影像技术上,跟曾经泛滥使用多媒体声像技术没有本质区别。”赵露说,“AI是一种手段,但并非必要手段,一堂语文课,首先要能做到不用花哨的技术,也能上好这堂课。”

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要带领学生跟随朱自清从繁杂的日常步入荷塘的夜色,看着他的苦闷、忧愁、孤独一点点在月色中得到安放。所谓“借景抒情”这个耳熟能详的写作手法,转化成动作,正是语文老师带着学生的每一次拆解、分析、代入和感受。

“每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情况不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做的是‘授人以渔’,让每个学生离开老师后,仍有品鉴文字的能力。”赵露说。

技术同样无法将“复杂的感情交织起来”。

又逢清明,赵露想起了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寒食节后,清明将至,苏轼登上超然台,对酒独酌,那时的东坡,是怎样的心情呢?

赵露让DeepSeek仿写,再将仿写诗发给豆包,由于AI无所不知,它们明白苏轼在密州后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谪,根据之后的经历倒推当时苏轼的心境,鉴赏结果中便多了份惆怅。但当时的苏轼并不知道,他登上超然台,诗酒两不误。

可是人呢?赵露陷入思考,将“复杂的感情交织起来”这件事,对于人类而言也无法完全体察和判断。

上完这堂课,赵露得到了新的启发——不要预设AI或人类一定不如对方,而是人机交互时,看到对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为我所用,进行批判式思考。比如DeepSeek推理的思维路径,不受旁枝信息干扰,比人类更加清晰。当人类的思考进入“死角”,AI也许能打通另一条路。

创意图。(@视觉中国 图)

AI时代,

语文教育如何创新?

对于朱林鹏而言,创新并不陌生。在AI席卷课堂前,他已经尝试了很多方式。

在试题和考卷堆砌的缝隙里,朱林鹏曾将语文课搬到室外,春色配“飞花令”。

他曾让同学还原《红楼梦》中的美食,拍成视频。有一位同学花了整个暑假,在游戏《我的世界》中还原建造了一座大观园。

许多看似耗时的课堂,却是朱林鹏坚信的教育之义——当人们离开学校,结束高考后,还留在脑子里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意义。

提到自己的语文老师,“wz十三”声音挑高,“每天都在期待语文课!”有时她也担心,朱老师总是带着大家“玩”语文,成绩会不会不好。

每次考完试,看到朱林鹏夹着试卷走进教室,“这次我们班语文考得非常好,平均分很高。”“wz十三”会松一口气,心里偷着乐。

朱林鹏在经典和传统中走出一条新路,而上海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思梅则直接和学生共读科幻,畅想未来。

不过,在科幻照进现实的当下,思梅仍是个科技保守派。AI涌入课堂后,她一直保持谨慎,她认为在当下,最纯真的阅读场景就在中学课堂。那么未来从何而来?还是同样的答案:文字。

她的学生格外喜欢科幻文学,对刘慈欣、刘宇昆两位“刘氏”的科幻宇宙如数家珍。

学生们探讨“黑暗森林法则”,钻研人性的幽微,而思梅和学生一起挽着手,回到经典人文精神的丛林——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数据可以构成人的灵魂,那肉身是不是对灵魂的囚禁?”“还是肉身体验本身也是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之一?”“当AI有了自主意识,我们的关系需要复杂平等的人格尊重吗?”……

思梅曾在《AI时代,还痴迷于文学阅读吗?》一文中写下这个故事:“有一次课上,一位喜爱物理的女孩子分享阅读体验,她常在文章里细致地描写自己对物理世界的微观感知。比如坐公交时,车轮碾过水泥地裂缝或石头时的细小颠簸,会让她想象泥石内部的物质之间正掀起惊涛骇浪。”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撰写了一篇关于AI与阅读的文章后,他的学生先是让DeepSeek模仿他的文风,回答“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后又向国内另一款智能助手Kimi提问。

看完这两份答卷,陈平原基本明白AI回答问题的套路及其优缺点——比他谈得更全面,但均属于泛论,没有任何具体性与肉身性,也不解决实际问题。他觉得AI的回答视野开阔,高瞻远瞩,适合于领导讲话或媒体综述,但算不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若撰文之前请教AI,能减少暗中摸索的过程,但思路容易被框住,且追求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什么,最后文章变得四平八稳,难以酣畅淋漓。所以,他建议写完文章之后再请教AI未尝不可,或趋避,或补充,起校核的作用。

对于今后的文学教育,陈平原觉得最要紧的是先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然后才能与古今中外无数先贤感同身受。“在我看来,趣味雅正比常识丰富要紧,个性表达比规范写作难能,而养成‘亲自读书’的好习惯,在未来的人机竞争中,保持自我感动、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尽信AI,不如无AI”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思考的大脑,而语文没有标准答案。

考试后,余瑞春会让学生念一遍自己的答案,再比对一遍参考答案,问:“你们赞同答案吗?理由是什么?”

课后,语文教研组继续讨论,重组后一起修改参考答案。有一次,全省的语文统考都用一套答案,教研组仍将答案的其中一条进行了改动。

对于教材也是如此。老师们发现旧版教材《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写的病句,跟学生探讨。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嘶叫”对“家虫”,典型病句。新教材中,这句话被改为了正确的“这嘶叫的秋蝉”。

“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也不能尽信你们的老师。”余瑞春对学生说。

对于AI也是如此。AI进课堂的好处有很多:思维的扩展、知识储备的提升、资源的整合、效率的提高……但其迷人的同时,也带来危险,比如固化思维,拒绝思考。

AI幻觉已经是一个被越来越多人警惕的现象,需要使用者小心求证,认真分辨。

好在,梦之羽没有“尽信AI”。

她虽让AI帮她写完了对《庖丁解牛》的解读,但从未停止思考和提问。

她向DeepSeek发问:“怎样才能拥有深度思考(如同DeepSeek)?为高中生提供可行的方法。”

DeepSeek回:“晨间‘纯净思考’训练10分钟、课间‘费曼挑战’5分钟、睡前‘质疑日记’10分钟、周末专项训练2个小时……”

梦之羽想了很久,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你没有提出专业性的解答,如果我按照以上方法,思考过度后,反而会产生内耗情绪,最终会迷失自我,不是吗?”

“你的担忧非常敏锐!这正是思维训练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认知陷阱。”被DeepSeek夸奖后,她开心极了。

作家麦家3年前开始尝试AI写作,他试用了不同的AI写作工具。

他发现,AI写作能超越90%的写作者。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AI写作比我们大部分写作者要写得更好,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新闻写作,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对于标准性的写作,AI一点也不亚于我们人类。”

但他觉得AI难以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而AI的创作才能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但未来的范本在哪里,它不知道。

所以,探索过后,麦家在写作上自觉地减少了与AI的交集。“如果我要写一个我想写的东西,我相信AI肯定写不过我。这个作品来自我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自我内心最深层的呼唤,我有要向人类报信的一种欲望。我经历了60年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段感情,养儿育女,尝遍人生沧桑,我想告诉人间我对人生是怎么看的,我相信我对人生的看法肯定比AI准确。”

去年,朱林鹏召开了一次“用AI看见未来的自己”主题班会,他又想到了新点子。他喜欢为学生拍照,曾让每一个同学,在白纸上写下理想生活,为他们一一拍下特写。这次,他把同学的理想职业一一收集,用“即梦”为每个人生成一组梦想职业照,打印出来,装在信封里,送给每个学生。

想当警察的同学穿上了警服、想环游世界的学生扛起了相机、想当律师的女生留起长发,身着干练的职业装……

用朱林鹏的话说,将梦想“具象化”,每个同学都能充满动力,奔向那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

“wz十三”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唱一遍那首与AI共同创作的歌。在那首歌里,她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莫苦夜长,黎明在望”,写给角色,也写给自己。

她的下一本书已经有了计划,当然必须由她自己来写。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