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下岗开小面馆被邻居看不起 十年后成连锁店老板 感谢当年的冷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0:08 3

摘要:2014年的夏天,王丽芳坐在面条厂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攥着那张粉红色的下岗通知书。

2014年的夏天,王丽芳坐在面条厂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攥着那张粉红色的下岗通知书。

纸边已经被汗水浸湿,她都不记得自己在这里坐了多久。有人路过时会瞟她一眼,然后快步走开。

厂门口的传达室里,老李师傅正在用褪色的搪瓷缸泡茶。茶叶是去年剩下的,有股霉味。收音机里播着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雷阵雨。

王丽芳想起老母亲昨天晚上说的话:“这年头,女人过了四十就是废品。”

她今年四十五。

回到家时,丈夫刘建国正在厨房煮方便面。他看了一眼王丽芳,没说话。

儿子小军趴在客厅的小桌子上写作业,铅笔盒是那种旧式的铁皮盒子,上面贴着褪色的奥特曼贴纸。

“妈,我饿了。”小军头也不抬。

王丽芳走进厨房,刘建国把锅子让给她。“厂子里怎么说?”

“下岗了。”她的声音很平静,像在说今天买菜花了十块钱一样。

刘建国愣了一下,烟从嘴角掉下来,掉在地上。地板砖是十年前装修时铺的,边角已经翘起来。

门外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是楼下王大妈的儿子回来了。那辆摩托车的消声器坏了,声音特别大。

第二天,王丽芳醒得特别早。

她在客厅坐了很久,盯着茶几上那盆假花看。那是她三年前从城隍庙买的,当时还挺新鲜,现在花叶子上积了厚厚的灰。

楼下传来买菜车的喇叭声:“卖菜啰,新鲜蔬菜啰…”

她突然站起来,走到厨房,开始翻找那本破旧的菜谱。

那是她结婚时婆婆给的,封面已经掉了,里面夹着一些干花。翻到面条那一页时,她停下来。

页边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都是她自己加的注释:“调面要用温水,比例是3:1,盐要提前化开…”

刘建国起床时,厨房里飘出了久违的香味。

“你想开面馆?”

刘建国的表情很复杂,像是听到了什么荒唐的笑话。

“咱家就这么点钱,你拿去赔光了怎么办?”

王丽芳没回答。她正在试不同的面粉配比,桌上摆着十几个小碗。

小军跑过来,偷偷尝了一口刚出锅的面条。“妈,好吃。”

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上啪啪作响。王丽芳想起小时候,下雨天奶奶总会给她煮一碗热面条。

“我想试试。”她终于说话了。

找店面比想象中更难。

王丽芳骑着那辆二手自行车,在城东转了一个月。自行车是十年前买的,车座已经破了,露出里面的海绵。

大部分店主听到她想租来开面馆,都会皱皱眉头。“小本买卖,赚不了几个钱。”

有个房东直接拒绝了:“女人开面馆?能行吗?”

那天下午,她路过一条小巷子。巷子很窄,只能并排停两辆电动车。最里面有一间门面,贴着”出租”的字条。

店面很小,大概二十平米。墙皮有些剥落,屋顶有水渍。

房东是个六十多岁的大爷,眼神很和善。他没有多问,直接说了租金。

“一个月八百,押一付三。”

王丽芳点点头。

装修那段时间,王丽芳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

她要先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菜,然后回来试制不同的汤底。刘建国开始还会帮忙,后来因为找到了新工作,就顾不上了。

邻居大妈们经常在楼道里议论。

“哎呀,老王家这是咋想的,好好的工人不当,非要开什么面馆。”

“就是,四十多岁的女人,瞎折腾什么。”

“我看啊,用不了半年就得关门。”

王丽芳从她们身边路过时,声音会突然变小,然后用眼角余光打量她。

她装作什么都没听见。

开业那天是2014年10月8日,国庆假期刚结束。

王丽芳五点就起床,把所有东西再检查一遍。桌椅是二手市场淘来的,椅子腿有些摇晃。菜单是她手写的,用透明胶带粘在墙上。

第一个客人是个快递小哥,风尘仆仆的样子。

“老板娘,来碗牛肉面。”

王丽芳的手有点抖。下面条时,她在心里默念着步骤。

面条出锅时,香气瞬间填满了整个小店。

快递小哥吃了一口,眼睛亮了。“好吃!”

他一口气吃完,又要了一碗。

王丽芳这才松了口气。

生意最开始并不好。

每天大概能卖出二十碗面,除去成本,一天赚个几十块钱。有时候坐一整天,就来三四个客人。

最难熬的是下雨天。小店里就她一个人,雨滴顺着屋檐滴到门口的塑料桶里,滴答滴答,像是计时器。

王丽芳会坐在收银台后面缝补围裙,或者研究新的面条做法。

有个老爷爷经常来吃面,每次都点最便宜的青菜面。他总是坐在角落里,吃得很慢。

王丽芳会偷偷给他多放些菜,老爷爷从来不说什么,只是点点头。

真正的转折点是那个冬天。

城东在修路,附近几条街的人都要绕道。王丽芳的小店正好在绕道的路上。

那段时间,每天中午都有工人来吃面。他们穿着橙色的工作服,浑身都是灰尘。

王丽芳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她做的酸菜面。于是她开始每天都准备大份的酸菜,还在汤里加了些辣椒油。

“老板娘,你这面条比我家乡的还香。”一个工人师傅说。

王丽芳笑了笑,给他盛了满满一碗。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光顾小店。

有个在附近银行工作的女孩,每天下班都会来吃一碗香菇青菜面。她说王丽芳做的面条让她想起了奶奶。

还有一对老夫妻,每周都会来吃一次面条。老大爷牙口不好,王丽芳总会把面条煮得软一些。

春节前,王丽芳算了算账,竟然赚了两万多。

那天晚上,她和刘建国在小店里吃年夜饭,就是简单的两碗面条加几个小菜。

“老婆,我觉得你选对了。”刘建国说。

窗外的烟花升到半空中,炸开一朵朵花。

第二年,王丽芳开始琢磨扩大规模。

她在店里加了几张桌子,菜单上也增加了一些新品种。最受欢迎的是她新研发的番茄鸡蛋面,酸甜可口,很多小孩都喜欢。

那个经常来吃面的女孩要调到外地工作了,临走前特意来告别。

“老板娘,我一定会想念这里的面条的。”女孩说着,眼圈红了。

王丽芳包了一份她最爱吃的面条给她路上吃。

没想到,女孩后来经常带着外地的朋友来吃面,说这是她在这个城市最舍不得的味道。

2017年,有人提出想加盟王丽芳的面馆。

那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城南有一个店面。他说自己试过很多家面馆,都没有王丽芳家的味道好。

“老板娘,你教教我吧,我愿意交加盟费。”

王丽芳有些犹豫。她担心教会了别人,反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刘建国却很支持:“既然有人认可你的手艺,说明你成功了。”

最终,王丽芳同意了。

第一家加盟店开业时,王丽芳亲自去指导。

看着崭新的店面,统一的装修风格,她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当年那个坐在面条厂门口发愁的中年女人,真的能走到今天吗?

生意出人意料地好。开业第一天就卖出了三百多碗面条。

小伙子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老板娘,您真是我的贵人!”

王丽芳笑了笑,心里却在想着如何提升面条的口感。

加盟店越开越多。

到2019年,王丽芳的面馆品牌已经有了十二家分店,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商标,甚至还有了统一的员工制服。

每次经过那些挂着”王丽芳面馆”招牌的店面时,她都会停下来看一看。

有时候店里客人很多,排着长队。她会躲在远处偷偷观察,看到客人吃得满意的样子,心里特别踏实。

2020年初的疫情对餐饮行业冲击很大,很多饭店都关了门。

王丽芳的面馆也受到了影响,但她做了一个决定:免费给医护人员和环卫工人送面条。

每天中午,她和员工们会开着面包车,把热腾腾的面条送到医院和街道清洁队。

“老板娘,你这样不亏本吗?”有人问。

“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不亏。”她说。

后来当地电视台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善良的面馆老板娘。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问王丽芳成功的秘诀。

她总是说:“没什么秘诀,就是认真做面条。”

其实她心里清楚,真正的转折点是那些冷眼和質疑。如果当初大家都支持她,也许她就不会这么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

去年,她又开了三家新店。每家店的墙上都贴着一句话:“感谢当年的冷眼,让我更加努力。”

前几天,王丽芳遇到了当年的老邻居。

对方看到她时,表情很复杂。“老王啊,真没想到你做得这么好。”

“当年我们说话重了点,你别往心里去。”

王丽芳笑了笑:“没关系,都过去了。”

其实她早就不在意那些话了。现在的她,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碗面条都保持最好的味道。

每天早上,王丽芳还是会亲自到第一家店里转一圈。

那间小店现在已经装修过好几次,但她还是喜欢坐在当年那个角落,看着客人们吃面条的样子。

有时候会有年轻人来申请加盟,听说她的故事后都很感慨。

“老板娘,您真的太励志了。”

她总是摆摆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面条馆老板娘。”

尾声

现在的王丽芳,五十五岁,是一家拥有二十多家分店的连锁面馆的老板。

她还是喜欢亲自下厨,试制新的面条口味。每当研发出新品种时,她会先让儿子小军尝尝。小军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在她的公司里帮忙。

“妈,你做的面条还是最香的。”小军说。

王丽芳笑了,就像十年前那个午后,小军偷偷尝她试做的面条时一样。

她经常想起2014年那个夏天,坐在面条厂门口的自己。如果时间能倒流,她想对那个迷茫的中年女人说:

“别怕,最好的还在后面。”

窗外又下起了雨,雨滴打在玻璃上,像是在奏响一首欢快的歌。

王丽芳系上围裙,走进厨房。

新的一天,从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开始。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