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以下别释,就详细说明五时八教的内涵。分二:初、论五时通别。二、辨八教观法。别释分两科:第一个,先讲五时,五时有通和别的差别。第二个讲八教,就是把五时和八教分两部分来说,以及它相应的观法,叫八教观法。那么在初当中呢,五时通别当中又分两科:第一个是明通五时,第二
《教观纲宗》,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丁二、别释。
这一大科是说明详辨五时八教观法。分成两科:丁一是一个总说,把五时八教的内涵做一个拢总的说明。
丁二、别释(分二:戊一、论五时通别。戊二、辨八教观法。)
戊一、论五时通别(分二:己一、明通五时。己二、明别五时。)
己一、明通五时(分二:庚一、出过斥非。庚二、结申正义。)
这以下别释,就详细说明五时八教的内涵。分二:初、论五时通别。二、辨八教观法。别释分两科:第一个,先讲五时,五时有通和别的差别。第二个讲八教,就是把五时和八教分两部分来说,以及它相应的观法,叫八教观法。那么在初当中呢,五时通别当中又分两科:第一个是明通五时,第二个是明别五时。通五时又分两科:初、出过斥非;二、结申正义。先破斥过非,再申明正义。先看通五时中的出过斥非。
庚一、出过斥非
通别五时论。《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刚开始先标出这个主题是通别五时论,讲到这个通五时论跟别五时论。一开始蕅祖先引用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上说,“夫五味半满。”这个“五味”出自于《涅盘经》,一般我们讲涅槃五味。五味是指这个整个牛奶,它的一个制作的过程。刚开始是乳,就是最原始的牛奶,就是这个牛刚刚挤出的这个牛奶,叫做乳。其次,经过提炼以后变成酪;再提炼变成生酥;再提炼变成熟酥;最后变成醍醐。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
五味有两个譬喻。五味它的味道是由淡而浓,比喻教法相生的次第。佛陀的施设教法,他是先华严时,然后再阿含时,乃至于方等、乃至于般若、乃至于法华涅槃。就是说前前引生后后,就好像说是由牛乳才能引生酪,由酪才能引生生酥,乃至熟酥、醍醐。虽然是同一个法味,但是因为度化众生的根机不同,而开出了五时。就好像说牛奶,同一个味道,但因为不同的提炼,由淡而浓,就有这个五味的差别。这是第一个是譬喻:教法相生的次第。
第二个是譬喻约机:众生根机的生熟。众生发菩提心的根机是由生而转熟:刚开始在乳的时候还没有发菩提心,慢慢经过了酪、生酥、熟酥的提炼以后,到了醍醐的时候,他的根机成熟了,堪能发菩提心了。所以这个五味也可以譬喻众生根机的生熟。那么这就是这五味,这五味就是譬喻这五时。
五味的五时当中都有这个半和满的区别。半就是半字,义理是不了义的,我们讲这个权法;满就是了义的,就是实法,圆满的教法,叫满。
五味当中,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前后。讲到它的差别性,五时的教法有一定的生起次第。换句话说,一定是由乳才能够提炼成酪,乃至于变成生酥、熟酥、醍醐。那么这牛乳的五味,它一定是前前引生后后,有一定的生起次第,所以叫做别,别五时。其次论通,通于前后。讲到这个融通的情形,它就通前通后。佛陀从秘密和不决定,这两个教法的开展,佛陀是一切时讲《华严经》,一切时讲阿含、方等、般若,乃至一切时讲法华涅槃。所以这个五时也有融通前后的情形,叫通五时。所以说,这个五时我们在研究,要研究这个差别的五时,也要研究融通的五时,这两种的差别。
这段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先提出过非,然后再加以破斥。
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
刚开始先提出这个过非,在智者大师判五时八教之前,中国的古德也有一些判教的情形。这当中就提出了一个,在这个刘宋(就是这个南北朝,这个宋齐梁陈那个宋。)那么刘宋,有的法师他也做了判教,他也把这个佛陀的一代时教分成五个阶段。他们说,佛陀刚开始是讲人天的法,就是五戒十善的法,这个是第一时。那么人天乘讲完后,就讲三乘的教法,是第二时。讲声闻、圆觉、菩萨的教法,讲四谛法门,讲十二因缘,讲六波罗蜜,就是第二时。第三时讲《般若经》,讲空性的法门,第三时。前面的三乘的别教,是在讲这个“有”,有相的境界;《般若经》则是在讲“空”,是第三时。那么最后的法华是第四时,把空有把它融通。涅槃是第五时。古人就以五个时段来判摄佛陀的一代时教。
所以这个地方,章安尊者先提出过非,“人言第二时”,这个人,就是刘宋时代的那些法师,他讲这个“第二时”,第二时就是三乘的别教。因为三乘的法门,声闻、缘觉、菩萨讲这个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这个法门各有各的因果,所以这个法是各个各个有差别的,所以叫别教。那么别教是在十二年中讲出来的。那么这以下就加以破斥了。
“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那么假设佛陀只有在第二时,花了十二年讲了四谛法门,来说这个声闻的法,讲十二因缘讲缘觉法,讲六度讲菩萨法。假设这个比丘是佛已经讲完了以后他才出家,那么他就听不到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了,他就不能因为这三个法门而得度了。所以这个地方讲,一定是十二年,这个是有过失。
“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如果说佛陀为了那些没有听到的比丘再讲三乘法,那表示三乘法门也是通前通后。“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如果说佛陀讲完以后,你出了家,佛陀讲过了就不再讲了,那么佛陀就违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这个是不合乎道理的。
章安尊者他在破斥刘宋时代的五时判教,基本上他不针对别五时来破斥,主要破斥通五时(他把别五时的这些情况先保留。)因为过去的祖师判教没有提出融通的情形,他们认为说佛陀的每一时段,都有一定的时间。这个过失就很重了,所以这个地方以通五时先破斥,佛陀说法有一定的时间的这样的一个说法。所以说,这个三乘教一定是十二年中,在第二时段说,这个是不合乎道理的。这是讲到破第二时。以下就引证。
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
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处处讲到说,为声闻众说四谛法门,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乃至为菩萨说六度,这个话在《法华经》也经常看到。那么表示说,佛陀讲这个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他不止在十二年中,通前通后的。因为佛陀一代的弘法,这五十年当中,“随宜闻者即说”,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陀就为他宣说。
这以下举例子,比如阿含经和五部律。(阿含经有四部,四部阿含就是三藏的教法。五部律:律当然是很多部,从二部、到五部、到十八部、二十部。但是真实流传下来,有完整记载的就是五部律。中国所传承的是昙无德部律,就是四分律,这五部律的四分律。)它虽正式是为声闻说,但是这个声闻说,它也不仅指在前面的十二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
我们看这个律,诸位要受了大戒以后,看这个比丘戒,佛陀讲戒是从刚开始成道讲到入灭,都在讲戒律。整个当时的制戒因缘,整个宣说戒律的情况,是从成道到灭,一直在讲的,所以佛一切时讲戒律。我们看那个《遗教经》,佛陀临灭度的时候,也讲四谛法门。讲完四圣谛以后要临灭度,问大家在座的对四谛法门有没有疑惑。阿那律尊者就代表所有的弟子说:“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乃至于太阳可以变冷,月亮可以变热;佛陀所说的四谛法门,这样的一个真理,是不能改变的。佛陀才安心的入灭。
所以佛陀讲这个四谛法门,不完全是在第二时的十二年中。这个是从经论当中可以看的出来。“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这样判教是不合理的。再看下一段:
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人言”,就是举前面的刘宋时代的法师讲到“第三时”,破斥第三时。说第三时“讲般若空宗”,花了三十年,讲这个“般若、维摩诘经和思益经。”
“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三十年讲般若空宗,这个三十年是出自何处呢?哪一个经文说有三十年呢?以下就引证来破斥。《大智度论》在阿毗跋致品提到说:须菩提于《法华经》当中说,我过去听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即《法华经》上说:“若人一举手,乃至少低头,皆已成佛道。”)说我们只要以一念的虔诚恭敬的心,在三宝门中看到佛像、出家人、经典,为了表达我们的恭敬心,一举手合掌,乃至于一点头,都成就了一个成佛的因种。那么这样的菩提因种到底会不会退转?问这个退和不退的意思。
我们讲菩提心退不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约着它的功能的相续性来说,菩提心是会退转。比如说我们现在发菩提心,得到人身,遇到大乘佛法,放下世间的尘劳,来到寂静的山中,一方面忏悔业障,积聚资粮,听闻正法,启发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但是我们下辈子就不一定会继续做这件事情。你要不往生极乐世界,这隔阴之迷就会使令你颠倒。我们就会问了,我曾经很认真的在学院拜佛,听闻这些大乘的法门,栽培的这些善根是退了还是不退呢?就着功能相续的这个体性来说是退转了,这功能不再相续了。
你像舍利弗尊者,他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修了六十小劫的大乘法门,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遇到一个婆罗门,要跟他求布施。婆罗门哭的很更厉害。舍利弗说你为什么哭那么厉害?他说我母亲生病了。生病你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我母亲的病,要配合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这个药吃才有效果,去哪里找那个修行者的眼睛呢?舍利弗说,好,我把我的眼睛布施给你。
舍利弗尊者发了一念的大乘心,要行施波罗蜜,就把这个左眼给挖下来了,就送给这个婆罗门说,好,你拿着去和药,救你母亲的病。婆罗门说,师父,我眼睛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这舍利弗说,好吧,好人做到底吧,就把右眼也挖下来了。挖下来以后,婆罗门闻一闻说,你这个修行人持戒不清净,眼睛怎么这么臭,往地上一甩就跑掉了。舍利弗尊者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当中就,啊,罢罢罢,众生难度啊。从今以后就放弃了追求无上菩提的心愿,就退大取小了。从这样一个刺激以后,就开始修行小乘,追求自利的解脱。
从这样的一种功能相续来说,他本来已经相续修了六十小劫的菩萨道,因为这个恶因缘的刺激退大取小。这样子讲他的菩提心的功能不能相续,叫做退,有退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他的一个种子的存在性,他所成就这些善根种子,从善根存在性来说,是毕竟不退。
舍利弗他前面曾经修习了六十小劫的菩萨道,后来退大取小了。跟另一个阿罗汉,他过去从来没有发过菩提心,他直接就修小乘成了阿罗汉。舍利弗也成阿罗汉,但这两个阿罗汉不会一样。你看舍利弗尊者的表现,他虽然成就阿罗汉,他对这个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也是主动积极,在没有入涅槃之前,他领导了五百个弟子到处游化。乃至于在法华会上,佛陀还没讲《法华经》之前,他内心当中就有一些特别的感伤。
他说:“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说我一个堂堂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但是我一天到晚在山中里面,不是打坐就是经行,不是经行就是打坐,就是做这件事情,一天到晚就等着入涅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能够到十方世界,乘着千叶宝莲广度众生,建立佛法,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广度众生,这件事情我为什么跟他们差那么多呢?内心当中感到悲伤,深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对自己的一种小乘的种性感到感伤。
为什么迦叶尊者、其他的阿罗汉,看到这样的一个大菩萨的境界,没有任何反应?就表示说,虽然舍利弗尊者曾经退大取小了,但他那个大乘善根还是存在,它暂时不起现行。所以在法华会上,舍利弗是第一个发菩提心的,因为他曾经退大取小,他那个大乘的善根还是有它的存在的功能。所以就着一种善根的一个存在性来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个毕竟不退。
就像说,我们诸位,大家有缘,因缘聚合了,我们曾经在某一时段里面学习大乘佛法。因缘结束以后大家各奔东西,甚至大家就放弃了学习佛法,乃至于下辈子继续流转。但是你曾经很认真的在学院当中,所成就这些大乘佛法的善根,它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就像“食少金刚,毕竟不退”。你到了三恶道去流转,那个大乘善根跟你到三恶道去;你到人天流转,大乘善根跟你到人天去。你要是有特殊的因缘,佛陀一说法,你大乘善根一发动,那就不可思议了。
说这个大乘的善根,“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金刚虽然是很少量,但是这个金刚的本性,不是我们胃的消化液能够消化,它永远存在胃里面。就是说,站在一种善根的存在性,这个是永远永远不会退转的。所以这个地方须菩提所发问的,就是我们在法华会上所栽培的这些大乘善根,是会退呢是不会退,是这个意思。
“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我们一般讲说《大品般若》是在般若时,第四时,法华是第五时。那么这样子讲呢,《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那么它又引用《法华经》的义理,那表示说,佛陀在法华会后又有讲《般若经》的内容。所以大品和般若的前后次第就很难判定,从秘密和不定的角度来说,佛陀在讲完法华以后,从秘密和不定这两个教法的施设当中,佛陀在讲法华以后又讲了般若经,可以看的出来。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退和不退的发问。
这一段是破斥三十年说般若经的一个情况。我们看最后一段的总结: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蕅益大师的结论:说智者大师、章安大师在前面的文已经讲那么清楚了,现在的学者绝不寓目,寓就是专注,不把这件事当一回事,在明末的时候还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的妄说。阿含十二方等八,实际上我把它讲出来,有人说五时的判教是怎么回事呢?说:华严经最初三七日——《华严经》是最初的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阿含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二十二年般若谈——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法华涅槃共七载——《法华经》《涅槃经》讲了七年。
讲出这个偈颂的人应该是学过天台,因为他的别五时是根据智者大师的,他也认为五时是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只是他把五时加上时间了,说这个《华严经》是最初的三七日,阿含是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然后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法华经》讲了七年。我过去没有学《天台教观纲宗》,我也相信这样的说法。但这个地方蕅祖讲,这样的讹传为害甚大,使令我们以为佛陀的说法是非常的死板,他有一定的时间,所以这个是错误。
前面的判教,以人天为第一时,这个连五时都跟智者大师不一样。那么这个地方是:他的别五时是通于智者大师,但是加上了固定的时间。所以这里应该先申通论,次申别论,因为这个通的思想是特别重要,然后再讲这个别论。
智者大师的思想是认为,佛陀先讲这个顿教的法门——一佛乘的因果,讲顿的法门,把这些根熟的菩萨都度化了。然后这些善根没有成熟的,佛陀再讲渐教的法门——渐初、渐中、渐后。这个渐的法门经过三时的调熟以后,最后再讲法华涅槃,使令他们发菩提心,会渐归顿。这样子讲,事实上是比这个刘宋时代,说先讲人天、再讲三乘、再讲空宗,圆满。为什么呢?我们从一件事来看,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外道就讥嫌佛陀说,佛陀,我看你在弘扬佛法,你大部分都为比丘说法,很少为外道说法,说佛陀你这个不公平。佛陀问那个外道说:你如果是有两亩田,一亩田比较肥沃,一亩田比较贫瘠,你是先耕种哪一亩田呢?外道说:那当然我是先耕种肥沃的田,因为肥沃的田,我少少的耕种,就有很多的果实出现;这个贫瘠的田,我要花很多时间,果实还很少。我当然先耕种这个肥沃的田。
释迦牟尼说,我说法亦复如是。我这个应化身在这个人世间时间不多,那么我度化众生的采取办法也是。你的根机成熟,我一定先度化;把这些根熟的众生先度化以后,最后再为施实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再为这些大乘善根没有成熟的人说小乘法,乃至于慢慢慢慢开权显实,说法华涅槃。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智者大师他判教,第一时先判华严时,是非常正确的,“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这个是一定的程序。佛陀不会说一开始就讲人天乘的法门,这个人天乘就算有讲,也是第二以后。佛陀出世,一定先把他心中自受用的本怀先讲出来,度化这些根熟的菩萨。看得出来智者大师的判教是非常有智慧,一定先讲顿法,然后再渐,最后会渐归顿。那么至于秘密和不定,就通于这三个阶段,由于秘密和不定,就构成了所谓融通的情况,有通五时的情况。我们这样的观念清楚之后,就知道智者大师的这个判教的微妙。
好,我们再看庚二、结申正义。前面是破斥过非,这以下就讲出这个正式的义理。
庚二、结申正义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
这个以后的结申正义,先讲通五时,再讲别五时。这个通五时,这个通就是融通,就是说佛陀每一个时段也都讲《华严经》,每一个时段讲《阿含经》,乃至于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这通前通后。
先看《华严经》融通的情况。
“自有一类的大机”,有一种大乘根机,比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那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做佛陀的弟子,来到我们娑婆世界。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们看到佛陀是丈六的老比丘相;但是文殊菩萨看到佛陀在说法,那就不是丈六的比丘相;“华藏界舍那身土。”那是一个华藏世界,佛陀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端坐千叶宝莲,现出实报庄严土。而且这样的一种实报庄严土是“常住不灭”的,没有所谓的灭度这回事情,这个报身佛没有所谓的灭度、不灭度的,他是有始无终。所以“《华严经》是通于后际也”,这个是很明显,通到后面去,不完全是在第一时,后面佛陀也讲《华严经》的。
为什么呢?这以下引证。因为我们看《华严经》当中,那个八十华严,有七处九会,在七个处所说法,有九次的集会。最后一会就最后一品——入法界品,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面的境界绝对不是在最初的三七日,就可以讲得完。
入法界品,唐朝的清凉澄观大师,把这个法界,就讲出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法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意境。有些人的内心当中,他一天到晚就在这个有相的事相分别,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对,那个是错。那么他内心当中就是在这个事法界的境界活动,这个人跟事法界相应。
理法界:第二个人是跟理法界相应,理法界就是诸法的本性,缘起性空的空性。在事法界当中,所建立的世间相貌是有对有错,有好人有坏人;但是从理性的空性来观察,这些都是戏论,这些名言戏论,在空性当中都是不可得。所以有些人的活动范围是在理法界活动,“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在空性的法界活动。
理事无碍法界:第三种人是在理事无碍的法界活动。这个理事无碍就是亦空亦有。这个事法界是有,理法界是空,理事无碍法界是亦空亦有。他能够观一切法空,但是又能假借因缘,建立假名、假相、假用;虽然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但又知道这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都是毕竟空寂。他能在有相和空相里面活动,这个人就更超越了。
事事无碍法界:第四个就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经》所强调的。这个事事无碍法界,澄观大师的意思,他是一种非空非有的境界。这怎么说呢?说这个事跟事的无障碍,说这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这个事事无碍的法界,在净土宗和密宗就很强调这样的一个法界。
比如说我们说净土宗好了,在《弥陀要解》,有人问蕅益大师说,说我们一般在庄严净土,你看这个菩萨道,菩萨成就法身以后,他要到这个众生的世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那么他来到众生的世界里面,行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是舍生命手足,点点滴滴的成就六波罗蜜,才庄严净土。说怎么净土法门,你在佛堂里什么事也没做,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以念佛的因就能成就极乐世界,这么殊胜的依正二报呢,这个因果怎么能够解释呢?
净土宗就很强调事事无碍法界。越到民国以后,你看彭际清居士,他作那个《华严三昧念佛论》,就提到这个法界,他说这个念佛有两种念佛:一个是普念,普遍的念诸佛的功德;一个是专念,专念一句名号。他认为普念当中可以摄入专念。说虽然它只是一个佛号,它是一个声相。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它只是一个声音。但这个声音,从事事无碍的法界当中,它能显现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正二报。极乐世界是广大的佛土,它的正报是无量无边的寿命,它的依报是穷尽无量无边的佛土。这样一个广大的依正二报,这个果报体可以摄入一句佛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所以说,虽然它只是一个佛号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却能收摄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正庄严,所以叫名以召德。
我们净土法门很强调这个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你只是拿佛号来摄心,有些人他也念佛,但是他拿佛号来摄心,他不认为这个佛号能为他未来的生命,创造这样依正二报的国土。那么这个佛号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摄心的方便而已,就像你那个数息,用那个呼吸来当做摄心方便,如此而已。那么你今天能够相信,这句佛号总持整个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功德,这个时候,佛号的功德就能够显现。
就像说一个人到了这个宝山,你有双手,这个信心就像双手,你有双手就能够取宝,就能够满载而归。那么你对这句佛号的看法就是,这只是一个声音嘛,这是一个有生有灭的一个生灭相,如此而已。你内心当中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没有双手;没有双手入宝山而空手回,你不能把佛号的功德开展出来,不可以。你一定是有信心,你深信这句佛号是总持弥陀所有的功德,那么“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所以这个佛号,这个万德洪名跟你的心——这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这一念心一接触的时候,它就能够转变你的心,变成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庄严。你有这一分的信心,这个佛号就能产生它的原来的功德。密教也是一样,密教观那个种子字——那个赫利。它也是,这一个“赫利”的字,“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总持哪一尊佛,哪一个菩萨所有功德。那么这种思想都是属于这个《华严经》的思想,就是《华严经》这种事事无碍的观念开展出来的。
这个观念就是说,信心的建立,一定是你要明白道理: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我们佛法的信心,基本上不建立在感应的角度;因为你这一时的感应,那个信心是很薄弱的,时间过去,你又忘掉了。信心,一定要对道理明白,然后才能够有真实的信心。
我最近这段时间感觉到,我们现在的修行人跟古德有很大的差别。你要看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那个修学,出了家以后,为了追求佛法的真理,“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殚其劳。”为了追求佛法的这些法宝,开展自己的智慧,为未来的成佛打下坚固的基础,到处参访。就像那个赵州禅师也是这样。你不要说教里了,禅宗的祖师也是这样。“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八十岁的时候他还是不能安定下来,为什么?心中还有一点黑暗不明白,不可以,一定要弄清楚,在我有生之年弄明白,只为心头未悄然。
我们现在人无所谓,现代人问题急功好利,追求人天福报,生命就是做做慈善事业。对于广大的《华严经》《法华经》这些真理不当一回事,就追求这些人世间现世的糖果,反正我今生累积一些人天善业,让今生快乐就罢了。但是我们看这个经典上说,你要成就佛道,内心的智慧很重要。
你的智慧太薄,就算遇到佛陀,佛陀顶多为你说人天乘的法,因为你的根机就是如此。为什么你到极乐世界,他也到极乐世界,佛陀为他讲一佛乘的法,他一下就成就八地。佛陀为你讲二乘法门,或人天乘法门,你先证个初果,然后再慢慢来?因为你这个善根就是如此而已,你是如此的善根,佛陀不能为你说大法。
我们看《华严经》,就是说,我们能在大乘经典里面好好地学习佛法,开展自己的胸量,明白诸法的真实相。你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那这句佛号的功德就不一样,那种境界就不一样。同样一句佛号,在他的心中表现出一种功德,在你的心中表现另一种功德。就是你的智慧的浅深。
所以这个地方讲,“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我们看看这个法界品,五十三参最后参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善财童子和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导回极乐。这种广大的教法,绝对不是在三七日能够讲完,所以这个《华严经》是通前通后。
好,休息十分钟。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