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11月12日,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这是他东南亚三国行的最后一站。新加坡这边,李光耀当总理已经快20年了,把个小岛国搞得有声有色,他对中国的动向自然特别关注。
1978年11月12日,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这是他东南亚三国行的最后一站。新加坡这边,李光耀当总理已经快20年了,把个小岛国搞得有声有色,他对中国的动向自然特别关注。
这次访问不是随便聊聊就算了,双方都有自己的算盘。邓小平想搞改革开放,但中国当时跟苏联关系紧张,东南亚这边还有个苏联支持的越南在折腾,威胁不小。他希望东南亚国家能站到中国这边,一起对付苏联的影响。李光耀呢,更实际,他不希望中国老是支持东南亚的共产主义运动,觉得这会让区域局势乱套,对新加坡也不利。
会晤的时候,李光耀直截了当提了要求,说中国得停掉对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尤其是别再给马来西亚、印尼的共产党帮忙,比如广播宣传啊、物资援助啊这些。邓小平听完没急着表态,反问了一句“你要我怎么做?”。这话听着像推脱,其实是邓小平在掂量,他得想想怎么调整政策,既能保住中国的面子,又能让邻国放心。
这场会晤不长,但影响挺大。邓小平后来回国真就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中国跟东南亚的关系也慢慢缓和了。这事儿不光是中新两国的事儿,还牵扯到整个区域的稳定,咱们后面细说。
邓小平是谁,李光耀又是谁
要聊这事儿,先得知道这俩人啥来头。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在四川广安,小时候家里还算有钱,算个地主家庭。他1919年考上重庆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去了法国,一边打工一边学,后来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共青团,1924年转成共产主义者。1926年他去苏联学了点东西,1927年回国参加革命,搞过百色起义,还跟着红军走了长征。
1978年是他关键的一年,12月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定下改革开放的调子。他弄了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私营经济活起来,还搞了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后来中国经济蹭蹭往上涨,他1997年去世的时候,已经92岁了,留下的改革思路到现在还管用。
再说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在新加坡,家里条件也不错,算中产。他从小学习好,1936年进了莱佛士书院,1942年日本占了新加坡,他学了日语,还给日本军政府打过工。战后他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律,1949年毕业回国,先当律师,后来搞政治。
1954年,他跟人一块儿建了人民行动党,1955年当上议员,1959年新加坡自治,他就成了首任总理。1965年新加坡被迫独立的时候,啥资源都没有,失业率还高得吓人。李光耀硬是靠吸引外资、搞制造业、建房子、抓教育,把新加坡弄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他管得严,反腐也狠,2015年去世时91岁,大家都叫他“新加坡之父”。
这俩人,一个是中国改革的总舵手,一个是新加坡的建国大佬,1978年碰面的时候,都带着自己国家的目标和想法。
1978年为啥会聊到“革命输出”
1978年那会儿,国际局势挺乱。中国跟苏联掰了,苏联在东南亚扶植越南,越南又在搞柬埔寨,弄得中国压力不小。邓小平想拉拢东南亚国家,建个反苏统一战线。可东南亚这边,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对中国一直有点戒心,为啥?因为中国之前老支持那边的共产主义运动。
冷战那会儿,中国觉得支持共产主义是“国际主义义务”,尤其在东南亚,华侨多,中共就通过电台广播、给物资啥的,支持马来西亚共产党、印尼共产党这些组织。马共1948年就开始闹,印尼共产党1965年还搞过政变,虽然没成,但让当地政府特别紧张。新加坡虽然没共产党闹得厉害,可李光耀也怕中国的影响会让华人社区不安分。
李光耀跟邓小平提这事儿,不是随便发牢骚。他知道中国要是老这么搞,东南亚国家就不可能真心跟中国合作。所以他就说,中国得停掉这些支持,别再输出革命了。邓小平反问那句“你要我怎么做?”,其实是想听听具体意见,也是在试探李光耀的底线。
那时候邓小平已经想着改革开放了,他知道中国不能老跟邻国闹僵,得有个和平的环境才能搞经济。所以他没直接拒绝,而是说会考虑。这态度挺务实,也给后来政策调整埋了伏笔。
邓小平11月14日离开新加坡,回国没多久,12月就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定下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经济上要搞市场化,对外也要打开门。可光打开门还不行,东南亚那边得先稳住,不然人家老防着你,生意咋做?
1978年到1980年这两年,中国真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80年,马来西亚共产党在华南的电台停了,印尼共产党那边也没啥动静了,中国对这些游击队的支持基本停掉。这不是邓小平随便拍脑袋决定的,他访问新加坡时看到人家经济发展得那么好,回来就琢磨,中国得跟邻国搞好关系,别老让人觉得是威胁。
这调整效果挺明显。马来西亚、印尼对中国态度缓和了不少,外交上没那么剑拔弩张了。中国这边也能专心搞经济,不用老盯着边境的事儿。1980年后,东南亚国家看中国不像以前那么“红”,愿意跟中国做生意,这对外贸和外资进来帮了大忙。
再说经济特区的事儿。邓小平在新加坡看了人家的港口、工厂、住宅区,觉得中国也得弄几个地方试试。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了首批特区,政策上放开手脚,吸引外资和技术。到1990年,深圳从个小渔村变成大城市,外资企业上千家,GDP增长率年均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多了。这模式后来推广到全国,中国经济就这么起来了。
中新关系咋变好的
1978年那次会晤,对中新关系也是个转折点。那之前,两国没啥正式往来,新加坡还老觉得中国是个麻烦。邓小平访问后,两国领导人互相有了点信任。1990年,中新正式建交,之后合作项目多得不得了,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都是拿新加坡的经验来帮中国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还特意提了新加坡,说中国得学学人家的管理。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他是真觉得新加坡模式靠谱。后来中国不少城市在规划、反腐、招商上,都参考了新加坡的做法。中新关系越走越近,到现在新加坡还是中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李光耀晚年写回忆录时,对邓小平评价挺高,说他是个能干大事儿的人。他觉得邓小平能听进意见,还能果断改政策,是中国能起来的关键。邓小平1997年去世时,李光耀还专门去悼念,2015年李光耀去世,中国这边也说了不少好话,俩人算是互相欣赏。
这事儿对区域有啥影响
1978年这场会晤,不光是中新两国的事儿,对整个东南亚都有影响。中国停了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区域里那些紧张气氛少了不少。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不用老担心共产主义抬头,能安心发展经济。冷战后期,东南亚慢慢成了经济热点,跟中国改政策脱不了干系。
再说和平这块儿。中国跟苏联掐架的时候,东南亚是块缓冲区。邓小平调整政策后,这边没那么多乱子,苏联的影响也弱了。到了80年代,东南亚国家开始搞东盟经济合作,中国后来也加入进来,整个区域的稳定和发展都上了个台阶。
1978年邓小平跟李光耀聊的那几句,表面上看挺简单,其实是个大转折。邓小平从新加坡带回去的不光是发展经验,还有对外政策的思路。李光耀那句要求和邓小平的反问,促成了中国从“输出革命”到“输出经济”的转变。这事儿不光让中国跟东南亚缓和了,也给改革开放铺了路。
来源:足智多谋的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