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出台计划吸引美国科研人才,美科研界动荡加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5 06:03 2

摘要:自美国新政府于 2025 年初上台,一系列针对科研领域的政策变动,让美国科研界陷入混乱。在这一背景下,欧盟迅速行动,出台了一项极具吸引力的计划,旨在吸纳因政策变动而受困的美国科研人才,全球科研人才格局正面临重塑。

自美国新政府于 2025 年初上台,一系列针对科研领域的政策变动,让美国科研界陷入混乱。在这一背景下,欧盟迅速行动,出台了一项极具吸引力的计划,旨在吸纳因政策变动而受困的美国科研人才,全球科研人才格局正面临重塑。

美国政府上台后,以美国大学为主要目标,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举措。先是冻结联邦资金,许多依赖联邦拨款的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众多科研人员为项目资金发愁。随后,政府启动调查,使得大学科研环境愈发紧张。更为甚者,吊销国际学生签证,让不少国际学生失去继续在美国深造和科研的机会,众多高校的科研团队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例如,2025 年 2 月,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凯瑟琳・卡尔文仅仅因为在内部会议中坚持使用 “气候变化” 一词,就被美国政府解职,这一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科研界引发轩然大波,大家纷纷对政府干预科研言论自由的行为表示抗议。同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遭受重创,部分实验室无奈关闭,数百名科研人员瞬间失业。美国政府还列出不允许在研究和工作文件中继续使用的术语清单,像气候、污染、不公正以及涉及性别或种族的词语都赫然在列,这严重束缚了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与表达。

面对美国科研界的乱局,欧盟嗅到了机遇。5 月 5 日,欧盟在巴黎索邦大学郑重宣布正式推出 “选择欧洲科研” 项目。该项目计划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间投入 5 亿欧元,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吸引全球,尤其是在美国受到打压的科学家前往欧洲发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我们期望欧洲能成为吸引全球科学家的强大‘磁石’。” 这笔 5 亿欧元的投资计划用途广泛,将用于支持全球科研人才,特别是那些因政治压力而无奈离开原有岗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设立专项基金,为有潜力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加强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拨款能力,让更多优质科研项目能顺利开展;推动简化科研人员在欧盟境内的签证与居留手续,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欧盟这一计划并非孤立行动,法国作为欧洲科研大国率先响应,同步推出 “选择法国科学” 计划。该计划由法国国家研究署主导,设立专门门户网站,为科研人员提供从申请到落地的一站式贴心服务。法国政府还宣布追加 1 亿欧元资金用于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同时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及子女教育资源等一系列配套支持,力求展现法国作为学术自由堡垒的良好形象。在法国马赛大学 3 月份设立 “科学安全避风港” 项目后,仅仅两周时间,就收到了百余份申请,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宇航局、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学家,这充分显示出欧洲计划对美国科研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国家也不甘落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特意设置了 12 个博士后职位,专门提供给美国研究人员,其校长扬・丹凯特直言:“美国大学正因意识形态干预而失去研究资金,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科研环境。” 奥地利则由科学和研究部长霍尔茨莱特纳主导设立了一站式平台 “Euraxess Austria”,专门用于招聘有意来奥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政府还计划修订法律,进行资金再分配,为受打压的美国科学家开设来奥工作和生活的快速通道,甚至提出邀请美国大学在奥地利设立分校的大胆设想。荷兰也宣布设立新基金,强调在全球对国际科学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导致科学家流动性上升的背景下,将尽快完善机制吸引外来人才。

尽管 “选择欧洲科研” 计划看起来雄心勃勃,但要真正吸引到美国顶尖科研人才,仍面临诸多挑战。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捐赠基金和成熟的公私合作机制,科研人员在美国往往能获得更高薪资和更稳定的研究支持。反观欧洲,科研人员平均工资普遍偏低,许多职位合同稳定性欠佳,连欧洲本地的科研工会也长期呼吁改善薪酬和科研基础设施。不过,欧洲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在生活成本方面,相比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生活成本更低,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医疗教育资源丰富且优质。以法国为例,其教育和健康成本较低,科研人员能够在没有过度财政负担的环境下安心生活。而且,欧洲拥有强大的基础科研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冯德莱恩承诺将 “科学自由” 写入修订后的欧洲科研法案,并将为加强数据流通与研究人员自由流动提供政策保障。更为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对科研界的打压趋势仍在持续,部分在美学者的心理预期与职业规划已悄然改变,前往欧洲就业逐渐成为他们更为务实的选择。

对于欧盟吸引美国科研人才这一计划,你认为对全球科研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又该如何应对科研人才流失的困境?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酷姐科学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