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残疾人的男子当街虐狗,愤怒大姐以暴制暴,这样对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9:59 1

摘要:有个挺火的视频:一个疑似残疾的男子坐在三轮助力车上,用铁棍殴打自己的小狗,并摔到地上,导致小狗当场死亡。一位大姐看不过去,拿着小型折叠座椅过去质问并数次殴打该男子。视频评论区更是热闹,"残疾是有原因的"、"某地人都是黑猴子"、"勇敢正义的女士"等言论层出不穷。

有个挺火的视频:一个疑似残疾的男子坐在三轮助力车上,用铁棍殴打自己的小狗,并摔到地上,导致小狗当场死亡。一位大姐看不过去,拿着小型折叠座椅过去质问并数次殴打该男子。视频评论区更是热闹,"残疾是有原因的"、"某地人都是黑猴子"、"勇敢正义的女士"等言论层出不穷。这一幕荒诞得像是一出黑色喜剧,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社会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很多人习惯用一件错误的事去反对另一件错误的事。

用错误对抗错误时,我们往往能获得一种奇妙的心理满足: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那位大姐在殴打男子时,内心可能充满正义感;评论区的攻击者也可能为自己的"仗义执言"感到自豪。这种道德优越感会遮蔽我们对自身行为合理性的审视。

这种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随地吐痰,我们就用辱骂来制止;有人插队,我们就用推搡来教训;有人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我们就用人肉搜索来"主持正义"。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既然对方做错了,那么用任何手段去制止都是正当的。殊不知,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有毒的,它制造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错误循环。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思维陷阱?

首先,这是人类大脑的快捷方式在作祟。面对不公或错误行为时,我们的情绪系统会先于理性系统被激活,愤怒、厌恶等情绪会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我们往往选择最直接、最解气的方式来应对,而非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以眼还眼"观念也在强化这种行为模式。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不能吃亏"的思想,导致很多人将"报复性正义"误认为是真正的正义。

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模式正在通过社交媒体被不断放大和传染。在网络上,极端言论往往能获得更多关注和传播,理性的声音反而显得"不够劲爆"。一个错误的言论会引发十个更错误的回击,而这些回击又会引发新一轮的错误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却不知自己正在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模式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深远的伤害。

对个人而言,长期习惯于用错误对抗错误,会导致理性思考能力的退化,使人变得偏激和情绪化。对社会而言,这种模式会不断制造新的对立和冲突,让公共讨论空间充满戾气,最终侵蚀社会互信的根基。我们看到的网络暴力、地域歧视、人身攻击等现象,很多都源于这种错误的对抗思维。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培养"暂停反应"的能力。当遇到令你愤怒的错误行为时,先深呼吸三次,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让理性思考有机会介入。其次是学会区分"反对错误"和"成为错误"的界限。你可以强烈谴责虐待动物的行为,但不必通过暴力或歧视性言论来表达。第三是建立"建设性反对"的思维习惯。面对错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如何打击犯错的人"。

具体到那个视频中的场景,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制止男子的虐待行为(可以劝阻或报警),保护受伤害的小狗,然后通过合法途径追究男子的责任。至于那些充满偏见的评论,理性的反对方式是指出其错误所在,而非用新的偏见去攻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问题。

文明社会的标志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方式对待错误。用错误对抗错误,只会让世界多一个错误;用正确的方式纠正错误,才能让世界少一个错误。

下一次当你想要"以暴制暴"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来源:笑到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