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能复现的论文,公开撤稿!

B站影视 2024-12-26 18:32 3

摘要:例如,Nature news于11月19日报告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因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遭到解雇。他曾在2020年和2023年声称发现室温超导材料,但两篇发表在Nature封面的文章因数据问题和合著者的投诉被撤

近期,《世界经济》期刊发布了2025年的投稿新规则,明确指出无法复现研究结果的论文将面临公开撤稿。

科学研究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其成果需具备可重复验证的特性,以确保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学术规范,树立对科研工作负责的态度。

近年来,学术界频频爆出抄袭、造假、侵占他人成果及不当署名等不端行为,这些问题犹如学术界的“溃疡”,亟需治理。

例如,Nature news于11月19日报告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因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遭到解雇。他曾在2020年和2023年声称发现室温超导材料,但两篇发表在Nature封面的文章因数据问题和合著者的投诉被撤回。

此外,自2021年以来,迪亚斯至少有4篇合作论文也被撤回,涉及《物理评论快报》和《化学通讯》等期刊。

2023年7月,前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Lavigne)因实验室成员操纵数据或实验操作不当,导致5篇主要由他负责的论文存在严重缺陷,最终被迫撤稿并辞职。

与此同时,哈佛商学院教授弗朗切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因伪造数据,多篇论文被撤,并受到无薪行政休假的处罚。

根据Nature的研究,2013年全球学术论文撤稿数约为1,000篇,至2022年已增至约4,000篇,而2023年更是超过了1万篇,创下历史新高。这不仅反映了学术诚信问题的严重性,也暴露了科研界面临的信任危机。

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撤稿的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同样受到影响。2021年以来,涉及中国学者的撤稿已超过17,000篇,其中2023年全年撤稿论文中约75%来自中国学者。

Hindawi在去年撤回的9,600余篇论文中,约8,200篇与中国学者相关。

作为全球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政府和学术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加强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2020年5月,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强调,对于严重学术不端的人员,其所有荣誉和利益都将被清退归零。

2022年8月,科技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了7种科研失信行为,如买卖实验数据、无实质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2018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自查,清理无实质学术贡献的挂名现象。

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包括北京建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均发布了自查通知,旨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增量。

同时,针对国外出版机构撤回中国学者论文的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核实原因并严惩不贷。

此次通知还特别规定,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需负责提交回复,此举有助于解决研究人员逃避合作责任的问题。正如复旦大学研究员唐莉所言,培养研究诚信需要时间,但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学术不端行为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对于每一个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每一次的不实陈述都是对未来发展的隐患。

科学不仅是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也是不断证伪与调整纠偏的努力。唯有坚守学术初心,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