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美国新政府2025年初上台以来,美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运营困境。美国政府以本国大学为目标,实施冻结联邦资金、启动调查、吊销国际学生签证等诸多刁难政策。
启动大规模引才计划
欧洲要为美国科研人员提供“避风港”
光明日报驻维也纳记者 付志刚
自美国新政府2025年初上台以来,美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运营困境。美国政府以本国大学为目标,实施冻结联邦资金、启动调查、吊销国际学生签证等诸多刁难政策。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和欧盟都在积极行动、推出各种计划,旨在吸引那些在美国遭遇困难的科研人员。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选择欧洲科研”大会上宣布,法国政府将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提供1亿欧元额外资金来吸引外国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同时宣布,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设立一项新的5亿欧元资金计划,“使欧洲成为一个吸引研究人员的地方”。
解雇首席科学家引发轩然大波
2025年2月,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凯瑟琳·卡尔文因在内部会议中坚持使用“气候变化”一词而被美国政府解职,此举在美国科研界引发轩然大波,被视为对白宫“不服从”的惩罚。同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遭遇打压,部分实验室关闭、数百名科研人员失业。美国政府还公布了不允许在研究和工作文件中继续使用的术语清单,气候、污染、不公正和涉及性别或种族的词语都在其中。
美国政府的做法让欧洲感到错愕和震惊。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指责称,美国当前的科学政策是一场“错误”,“我们拒绝任何政府的命令,规定你不能研究这个或那个”。奥地利科学和研究部长霍尔茨莱特纳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称,美国对科学和民主自由的破坏令人无语。她还直接用英语向美国科学界喊话,“奥地利站在你们身边,欧洲就在你们身边,我们不会在科学受到攻击时默默袖手旁观,我们正在制定计划,为受影响的学生和科学家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欧洲主流媒体也纷纷发声。德国《明镜周刊》称美国政府的系列举措是“对人类理性的系统性打击”。西班牙《国家报》评论说:“欧洲必须为科学家提供真正的避风港。”法国《世界报》更在社论中呼吁欧洲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接收政策”,保护受到美国政策威胁的科研自由。
为美国科学家提供替代出路
在美国政府对科研界持续打压的背景下,欧洲多国纷纷启动科研人才吸引计划,筹备资金、设立专门岗位、启动签证便利化措施,积极为美国科学家提供替代出路。
欧洲科研大国法国率先行动。马赛大学3月份设立了“科学安全避风港”项目,欢迎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启动了“选择CNRS”计划,明确表示希望吸引那些“不愿在特朗普的美国生活和抚养子女”的科学家。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特设12个博士后职位,专门提供给美国研究人员。校长扬·丹凯特直言:“美国大学正因意识形态干预而失去研究资金,我们希望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
在奥地利,霍尔茨莱特纳主导设立了一站式平台“Euraxess Austria”,专门用于招聘有意来奥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政府还计划修订法律,进行资金再分配,为受打压的美国科学家开设来奥工作和生活的快速通道,甚至提出邀请美国大学在奥地利设立分校。
荷兰宣布设立新基金,强调“全球对国际科学人才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地缘政治令科学家流动性上升”,表示将尽快完善机制吸引外来人才。
这些国家的积极姿态,为欧盟更大范围内的制度化回应奠定了基础。在法国等十余个欧盟成员国以及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欧盟最终决定出手,出台政策从欧盟层面吸引美国人才。
5月5日,欧盟在巴黎索邦大学宣布正式推出“选择欧洲科研”项目,计划于2025年至2027年间投入5亿欧元,吸引全球尤其是在美国受到打压的科学家迁往欧洲。
冯德莱恩指出:“我们希望欧洲成为吸引全球科学家的‘磁石’。科学是普遍的、自由的,它属于全人类。”她宣布,欧盟的5亿欧元投资计划将用于支持全球科研人才,特别是那些因政治压力被迫离开原有岗位的科学家。该计划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研究、加强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拨款能力,并推动简化科研人员在欧盟境内的签证与居留手续。
冯德莱恩强调,这一行动不仅旨在吸引人才,更在于宣示欧洲对科研自由的承诺。她还提到,欧盟将推动立法保障学术自由,并呼吁成员国将研发投入提高至GDP的3%,以实现科研与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
法国同步推出“选择法国科学”计划,由法国国家研究署主导,设立专门门户网站为科研人员提供从申请到落地的一站式服务。法国政府宣布追加1亿欧元资金用于吸引国际科研人才,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及子女教育资源等配套支持。法国希望借助此举,展现其作为学术自由堡垒的形象。
真正落地尚需系统支撑
此间分析认为,尽管“选择欧洲科研”计划气势如虹,但能否真正吸引到美国顶尖科研人才,目前仍需观察。欧洲在科研投资方面长期落后于美国。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拥有丰富的捐赠基金和成熟的公私合作机制,科研人员能获得更高薪资和更稳定的研究支持。而欧洲科研人员平均工资偏低,许多职位合同稳定性不高,连欧洲本地的科研工会也长期呼吁改善薪酬和基础设施。
但是,欧洲在生活成本、社会福利与医疗教育支持方面具有美国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例如,法国的教育和健康成本较低,科研人员可以在没有过度财政负担的环境下生活。欧洲还有强大的基础科研传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冯德莱恩承诺将“科学自由”写入修订后的欧洲科研法案,并将为加强数据流通与研究人员自由流动提供政策保障。
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政府对科学界的打压趋势持续,部分在美学者的心理预期与职业规划已悄然发生变化,来欧洲就业逐渐成为他们务实的选择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罗克特指出,“学者们正在转向加拿大、亚洲乃至欧洲”。法国《论坛报》报道称,马赛大学启动“科学安全避风港”计划两周内,便收到百余份申请,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宇航局、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
(光明日报维也纳5月24日电 )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