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当亿航智能的载人无人机在深圳湾划出首条商业航线,当广汽“高域”飞行汽车启动适航审定,当小鹏“陆地航母”智造基地封顶率达70%,一场改写人类出行史的产业革命已悄然降临。
2025年5月,当亿航智能的载人无人机在深圳湾划出首条商业航线,当广汽“高域”飞行汽车启动适航审定,当小鹏“陆地航母”智造基地封顶率达70%,一场改写人类出行史的产业革命已悄然降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暴涨74.2%,远超工业平均增速的15倍。企查查数据更揭示惊人趋势:2025年前4个月低空经济企业新增9217家,同比激增234.92%。在这片万亿级蓝海中,政策、资本与技术正上演“三重共振”。但狂欢背后,行业却暗藏“冰火两重天”——技术瓶颈、场景错配、资本泡沫等问题,正在考验每个参与者的生存智慧。
一、政策“开闸”与资本“抢滩”:万亿赛道进入竞速赛
1. 顶层设计构建“空中新基建”
2025年国家战略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超20个省份发布专项规划。深圳、合肥等地试点“空域分层管理”,释放1200米以下空域资源;民航局推出《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分级管理办法》,打通载人飞行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2. 企业混战下的生态重构
广汽、亿航、小鹏等头部企业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广汽集团:依托汽车产业链优势,推出“AirCar”“AirJet”双产品线,剑指2026年适航证落地;
亿航智能:凭借全球首张载人运营牌照,在珠海横琴打造“城市空中交通示范区”;
小鹏汇天:以“陆地航母”切入大众市场,200万元定价策略直指中高端消费群体。
而美团、顺丰等跨界玩家则深耕物流赛道,2025年Q1低空物流订单量同比增长320%。
二、技术突围VS场景焦虑:商业化落地遭遇“三重门”
1. 续航魔咒与成本困局
当前eVTOL电池能量密度徘徊在300Wh/kg,仅支持30-50分钟飞行,较商业化所需的120分钟仍有代际差距。小鹏汇天负责人透露:“电池成本占整车40%,量产规模需达10万台才能实现边际成本下降。”
2. 场景验证的“死亡陷阱”
尽管企业扎堆景区接驳、海岛物流等低风险场景,但实际运营数据暴露隐忧:
某头部企业海岛物流项目,单次飞行成本高达800元,较传统船舶运输溢价超5倍;
景区接驳载客率不足30%,受天气影响日均停飞率达45%。
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朱克力指出:“盲目追求场景覆盖的企业,将在2027年大洗牌中首当其冲。”
3. 空域管理的“数字革命”
广州试点“低空交通大脑”,通过5G+北斗实现每秒百万级空域数据计算;深圳启用全球首个无人机起降平台动态预约系统,将空域利用率提升至78%。但这些创新仍面临“跨区域调度难”“应急响应机制缺失”等痛点。
三、破局之道:从“制造竞赛”到“生态战争”
1. 重构价值分配:让运营商掌握定价权
头部企业开始“让渡利益”换生态:广汽向物流企业开放飞行器接口,允许根据货舱容积定制服务套餐;亿航与旅行社分成景区航线收入,合作方抽成比例达35%。
2. 基础设施的“轻资产革命”
杭州探索“共享起降点”模式,政府提供土地、企业以分时租赁形式运营,建设成本下降60%;顺丰联合地产商在商业综合体楼顶布设无人机快递柜,开辟“最后一公里”新战场。
3. 用户教育的“沉浸式渗透”
上海陆家嘴落地全球首个低空交通体验馆,VR模拟飞行吸引日均3000人次体验;
抖音“#我的第一次飞行通勤”话题播放量破10亿,年轻群体付费试飞转化率达8.7%。
四、投资逻辑剧变:2025-2027生存法则
1. 远离“伪场景”,拥抱“硬需求”
警惕景区接驳、广告拍摄等低频场景,优先布局医疗急救、电力巡检等刚性需求赛道;
关注拥有独家空域运营权的企业,如珠海横琴、海南博鳌等政策特区牌照持有者。
2. 技术卡位战中的“隐形冠军”
固态电池企业(能量密度>400Wh/kg)、轻量化碳纤维供应商、高精度气象服务商成关键标的;
2025年飞行汽车适航认证催生新蓝海:检测机构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
文末互动:
🔥【粉丝福利】评论区留言“你最看好的低空经济场景”,点赞前10名赠送《2025低空经济投资白皮书》(含50家核心企业深度解析)。
💡【思考题】如果200万元就能买飞行汽车,你会选择“空中通勤”还是“投资入股”?为什么?
来源:一36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