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科技日新月异,很多以前特别火的东西,现在基本上都看不到了。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背后藏着过去生活的影子,还有不少文化和历史的味道。
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科技日新月异,很多以前特别火的东西,现在基本上都看不到了。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背后藏着过去生活的影子,还有不少文化和历史的味道。
说起煤油灯,那可是过去照明界的“大明星”。这玩意儿用煤油当燃料,点起来就能亮堂堂的,结构也不复杂:一个灯座、一根灯芯、一个灯罩,再加个装煤油的小罐子。使用的时候,把灯芯泡在煤油里,点着火就行了。煤油灯的历史能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会儿还没普及电灯,家家户户、工厂学校都靠它照明。便宜、好带、好用,是它最大的优点。
不过到了20世纪中叶,电灯开始普及,煤油灯就慢慢退场了。70后小时候可能见过,但基本上没怎么用过,毕竟那时候电已经走进大部分家庭了。可要是爷爷辈的人,年轻时肯定跟煤油灯打过不少交道。那会儿停电是常事,煤油灯就是救命的家伙。现在想想,这东西虽然简单,却真真切切照亮了过去的日子。
缝纫机可是过去家里的“神器”,尤其是脚踏的那种。它的历史得从18世纪末说起,最早是为了提高缝衣服的效率发明的。早期的缝纫机得用手摇,后来有了脚踏式的,再后来才有了电动的。有了它,做衣服、补裤子快了好几倍,效率高得不得了。那时候家里有台缝纫机,简直是件了不起的事儿,很多老裁缝就是靠它吃饭的。
不过现在,成衣厂多了,衣服破了直接买新的,缝纫机就渐渐没啥用了。70后可能见过妈妈用,但自己动手踩过的估计没几个。而爷爷辈那代人,年轻时家里没这玩意儿都觉得缺点啥。它不光是个工具,还见证了那时候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
收音机是过去的信息和娱乐中心,那会儿电视还没普及,收音机就是家里最热闹的家伙。它的历史从20世纪初开始,最早是晶体管收音机,后来有了真空管的,再后来又有了更小巧的晶体管收音机。拧开开关,就能听到新闻、音乐、广播剧,甭提多神奇了。那时候晚上全家人围着收音机听节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
到了70年代,电视开始流行,收音机的地位就下降了。70后小时候可能听过,但自己买来用的不多。可爷爷辈的人,年轻时没收音机都不敢想,那可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现在虽然被手机和网络取代了,但它留下的那种朴实时光,还是让人挺怀念的。
黑白电视机是娱乐史上的一个大进步,虽然只能显示黑白两色,但那会儿能有个电视机,家里绝对是村里的焦点。它的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最早的机器又大又笨,画质也不咋地。后来技术进步了,体积小了,图像也清楚了些。70年代以前,家里有台黑白电视,那可是了不得的奢侈品,看个电影、新闻,邻居都得跑来凑热闹。
不过到了70后出生的时候,彩色电视已经开始出现了,黑白电视慢慢过时了。他们可能见过,但自己家用的大概率是彩色的。爷爷辈的人就不一样了,那时候黑白电视就是高科技,他们年轻时能看上几眼都觉得稀罕。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简单的快乐,真是现在的智能电视比不了的。
电话机是过去远程沟通的“扛把子”,最早是19世纪末发明的。早期的电话是固定式的,得接根线,拨号还得用转盘。那时候能装台电话的家庭不多,打个电话得跑邮局或者邻居家。到了后来,电话机慢慢普及,成了家里必备的东西。能随时跟远方的亲戚朋友聊上几句,实在是方便了不少。
70后小时候可能见过转盘电话,但真正用上的时候,手机已经开始冒头了,固定电话就没那么重要了。可爷爷辈的人不一样,他们年轻时电话机就是个稀罕玩意儿,能打通一个电话,感觉跟天皇老子通话似的。现在智能手机啥都能干,电话机这老家伙自然就退场了。
自行车在过去可是“国民交通工具”,19世纪初就有了,最早还是木头做的,后来才有了金属的。那会儿没啥汽车,公交也不多,出门全靠自行车。骑着它上班、上学、买菜,腿一蹬就能跑好几里地,省钱又方便。家里有辆自行车,那可是大事儿,结婚都得配上“三大件”之一。
到了70后那代,摩托车、汽车开始多了,自行车虽然还有,但已经不是主力了,他们可能骑过,可没像爷爷辈那样靠它过日子。爷爷辈年轻时,自行车就是腿儿的延伸,没它还真不行。现在电动车、共享单车满街跑,老式自行车也成了回忆里的风景。
手表是过去的时间“掌门人”,最早从16世纪的怀表演变来的。到了20世纪初,机械手表开始流行,戴在手腕上就能看时间,方便得不得了。那时候有块手表,不光是实用,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出门办事,看看表,心里就有数,比翻日历靠谱多了。
70后小时候可能见过机械表,但自己戴的大多是电子表或者压根儿用手机看时间。爷爷辈就不同了,他们年轻时,手表是稀罕货,能戴上一块,那得是家里条件不错的。现在智能手表功能多得眼花缭乱,可老式手表那份沉甸甸的质感,还是挺让人回味的。
照相机是过去记录生活的“法宝”,19世纪初就有了,最早用胶片,拍一张得小心翼翼。那时候能有台照相机的人不多,家里大事儿、出去玩儿,才会拿出来拍几张。洗照片还得跑照相馆,等上好几天才能拿到,拿到手那感觉跟中奖似的。
70后小时候可能见过胶片相机,但自己用上的时候,数码相机已经开始流行了,智能手机更是直接把照相机挤到一边。可爷爷辈的人,年轻时照相机就是个高档货,能留下一张照片,那都是珍贵的记忆。现在手机随便拍,可那时候的胶片味儿,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这八个老物件,煤油灯、缝纫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电话机、自行车、手表、照相机,哪一个不是过去生活里的明星?它们虽然现在不流行了,但每一样都带着浓浓的历史味儿和文化味儿。70后可能听过见过,可真没怎么用过,能全认识的,估计得是爷爷辈的人了。通过这些老物件,咱能看到过去的生活是怎么过的,也能感觉到科技进步有多快。它们退出舞台了,可留下的故事和意义,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精神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