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广东邓缵先在新疆写的四部著作,一位夙夜在公、凛然殉国的官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5 00:23 3

摘要:民国时期的邓缵先,于1915年7月至1933年冬季,在新疆任职期间,公牍之余写作出版的《叶迪纪程》《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四部著作,荡气回肠,值得细读。

邓缵先的四部著作:《叶迪纪程》《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

民国时期的邓缵先,于1915年7月至1933年冬季,在新疆任职期间,公牍之余写作出版的《叶迪纪程》《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四部著作,荡气回肠,值得细读。

一、“堂前环榜岭,青翠接墙阴。”——履历

邓缵先,字芑洲,自号毳庐居士。是广东省紫金县人,1868年出生于蓝塘镇布心村;1933年65岁时在新疆巴楚县舍生取义为国英勇捐躯(同时遇难还有几位亲人)。是“百年广东援疆第一人”,也是很有成就的边塞诗人和边疆史地学家。

邓缵先新疆家眷。1933年巴楚县暴乱,邓缵先拒绝撤离躲避,大义凛然“今日之事,唯殉职国家”,遂为国捐躯。

孩提时体质孱弱,五岁时才能完整说话;七岁入私塾蒙馆;十五岁涉足科场;二十八岁岁取一等、科取一等;三十岁“宣统己酉科拔贡”。科举废后,任紫金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新加坡华侨实业调查员、紫金县议会议长;1914年9月四十七岁时,积极入仕报效国家,应北洋政府内务部第三届县知事试验,取列乙等,志愿赴边,支援新疆;1915年7月至1933年冬季的18年中,在新疆先后任省公署文牍员、编辑员,政务厅总务科员、科长,新疆覆选区选举调查会会长,乌苏县、叶城县、疏附县、墨玉县、巴楚县知事。

二、“年华今五十,一命效驱驰。”——政绩

邓缵先著作民国初年原版书影

邓缵先在新疆任职期间,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奉献精神。基础设施建设:在乌苏县任职时,修建了五道桥和东关桥,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开挖了六十户庄新干渠及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余亩,促进了农业发展。教民众造水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文化与教育:编纂了《续修乌苏县志》,详细记录了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状况,为后人了解乌苏提供了重要资料。主持修编《叶城县志》,并手绘叶城边境示意图,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有重要意义。社会稳定和谐:在叶城任职时,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社会和谐。澹泊寡欲和砥砺清节:将一部分工资用于补充改善民生,体现了生活简朴、清风峻节的品质。

邓缵先著作原序言

三、“空山饶画意,落木寄诗魂。”——文学成就

邓缵先著有《续修乌苏县志》《叶城县志》等地方志,上述《叶迪纪程》风土实录和三部诗集。诗集收录诗作近2000首,其诗以边疆风土人情为主题,在边塞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邓缵先的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体裁包括五古、七古、五绝、五律、七绝、七律、长律。风格粗犷厚重、明快险奇。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真挚的情感、质朴的风格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近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民国时期的西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重点是以下几点。

邓缵先著作内页。

邓缵先著作内页。

情感真挚,题材丰富。诗句真实地反映了他在新疆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既有对边疆风土人情的热爱,也有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浓烈。作品涵盖了边塞风光、民生疾苦、历史感怀等多种题材,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情感底蕴。风格质朴,生动自然。其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描写边疆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意境开阔,富有地域特色。诗作展现了新疆广袤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意境开阔,充满塞外风情。通过对边疆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文化交融,内涵丰富。作品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元素,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边疆特色的创新表达,使诗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四、“戍楼悬绝壁,塞柝响空林。”——《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的历史贡献

《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原载民国版《叶城县志》,再版“四部著作”时辑入。

该日记是邓缵先在1919年末至1920年初对叶城县边境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后撰写的珍贵记录,详细记录了他从叶城县出发,往返三千七百五十里的巡边经历。日记描述了边界地带的地形、地貌、矿藏、动植物等地理风貌;记录了沿途的人文情况;八扎达拉卡边哨周围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哨卡士兵人数、巡逻和生活情况;越过扎达拉卡数百里才是双方边民认可的边界;与边民和守卡将士的交流;对越境偷种粮食者的审讯记录;现场办案解决、协调处理民事纠纷;整体反映出边境管理的复杂性;亲自绘制了叶城边境示意图(出版时由新疆布政使、财政厅长潘震根据《新疆省志》载图校正重绘)。

本文作者根据邓缵先的“日记”,标示的中国与外国边界图。

这些内容展示了邓缵先对边境事务的深入探查、认真负责、忠诚国家的态度,展现了当时边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给以后的领土主权争议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1960年~1961年,中印边界争端双方互相提供历史证据,国家广泛搜索,从甘肃省图书馆查得缺失卷册的《叶城县志》,幸而完整留存邓缵先的“日记”及附图,展现出示给印方(印度提供的是英国探险家的游记,没有领土和主权的核心要点,不具备法理证据)。邓缵先绘制的叶城边境示意图,涵盖了神仙湾、班公湖等重要地区及今印控巴领部分地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张,为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驱逐印度侵略及至今提供了关键的法理证据。(据抖音视频,叶城县邓缵先纪念馆里悬挂此图,因涉及所谓“军事秘密”不得拍摄,故不得一观;实故弄玄虚、掩耳盗铃。)

本文作者根据邓缵先的“日记”,标示的邓缵先亲身巡查边界示意图。

“四部著作”自民国初年新疆铅印出版后散佚不全,2010年前后,紫金县学者黄海棠先生主办、邓缵先的族人邓醒群先生协助,尽心竭力搜寻,在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等处获得全部,于2012年12月正式出版。另外根据邓缵先一首诗的题记“甲子夏,余过嘉峪关,宿驿店,遗失诗稿一卷,遍觅弗获,心纡郁者数旬,作此以自慰。”可知有不少诗作丢失,应该是1922~1923年唯一一次返乡省亲写的作品,“沙碛烟横诗有草,棠梨春暖雪为花。”

紫金县学者、公务员黄海棠为“四部著作”的“跋”(其中一部),足见文字功力深厚。

本文作者走遍新疆。本人抖音视频截屏,在南疆喀什、和田一带。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