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临终嘱托:城破之日屠城,他对西夏为何如此恨之入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6 15:25 2

摘要:成吉思汗,这位叱咤风云的草原雄鹰,是元朝的开国先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征服与杀戮。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开疆拓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帝国之一。然而,他的征服之路也伴随着无尽的血腥与杀戮,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称他为“屠夫”。这并非

**一代天骄,也嗜血屠夫:成吉思汗与西夏的恩怨情仇**

成吉思汗,这位叱咤风云的草原雄鹰,是元朝的开国先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征服与杀戮。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开疆拓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帝国之一。然而,他的征服之路也伴随着无尽的血腥与杀戮,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称他为“屠夫”。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独特的战争手段和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

成吉思汗的征服战争往往伴随着残酷的屠城,这既是为了震慑敌人,也是为了释放将士们长期征战的血性和情绪。他所到之处,城池被毁,生灵涂炭,财宝被掠夺一空。然而,在完成征服后,蒙古人往往不会在当地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而是任由其自生自灭,当地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甚至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因此,尽管蒙古铁骑的足迹远达红海、波罗的海等地,但这些地区并未真正融入蒙古帝国的版图,成吉思汗的征服更像是一场场大规模的劫掠。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诗虽然简短,却是对成吉思汗军事天赋与局限性的一种较为中肯的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却并非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西夏:党项羌的悲歌**

1227年,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在征讨金朝的途中,病逝于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这位草原征服者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对西夏的仇恨。他将自己的儿子和众将领召集起来,当着众人的面对儿子托雷留下遗言:“无论如何要灭掉西夏国,城破之日,不留一人,即便投降,也绝不放过。” 这番冷酷的遗言,充分体现了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刻骨仇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纵横天下的征服者对西夏如此怨恨呢?这要从两国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恩怨纠葛说起。

西夏,这个由羌族中的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与大宋王朝长期并存,因其位于大宋的西北方向,故被称为“西夏”。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王朝。党项族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因此被唐朝皇帝赐予“李”姓。李元昊即西夏的开国皇帝。

**三次征夏:仇恨的种子**

1205年,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前一年,他就对西夏发动了第一次入侵。当时的西夏尚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在强大的蒙古铁骑面前,仍然显得不堪一击。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先后攻占了西夏的力吉里寨和落思城,所到之处,房屋被焚毁,人畜被尽数掠夺,生灵涂炭,成吉思汗的“屠夫”本色初次展露。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举行大汗登基仪式,正式建立了蒙古汗国。他雄心勃勃,意图继续扩张,而位于其正南和西南方向的邻国——西夏和金朝,自然成为了他首要的攻击目标。成吉思汗采取的战略是“先取弱,后攻强”,即先征服相对较弱的西夏,再图谋强大的金朝。

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对西夏用兵。西夏军队奋力抵抗,但仍然无法抵挡蒙古铁骑的攻势。1209年,成吉思汗再次亲率大军进攻西夏,并一举打到了西夏的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中兴府被围,西夏襄宗李安全被迫向金朝求援。然而,金朝皇帝卫绍王深知成吉思汗的厉害,不敢轻易招惹,最终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并未派出一兵一卒支援西夏。西夏孤立无援,被迫与蒙古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向蒙古赔偿了大量钱财和人畜,并同意“附蒙伐金”,这才勉强保住了一线生机。这一事件,使得西夏与金朝的联盟破裂,西夏元气大伤,而金朝也失去了西夏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唇亡齿寒的道理被金朝皇帝抛诸脑后,自食其果。

**伐金之战:蒙古的崛起**

事实上,成吉思汗对金朝的仇恨也源于个人恩怨。他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皇帝金熙宗处死,这对成吉思汗来说是奇耻大辱。1211年,成吉思汗便以复仇为借口,对金朝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蒙古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征服了金朝的大片土地,并从金朝掠夺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能工巧匠。这些技术和工匠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蒙古的生产力和军事实力,为蒙古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些技术和工匠的价值远比征服的土地更为重要,它们使得蒙古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西夏的反复:成吉思汗的愤怒**

随着实力的增强,成吉思汗开始加速蒙古的对外扩张。此时,蒙古派遣的一支400人的商队在花剌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进行贸易时被全部杀害,成吉思汗派往问罪的使者也被杀害。成吉思汗大怒,决定发兵讨伐花剌子模。按照之前的约定,西夏需要出兵协助蒙古作战。然而,此时的西夏经过连年征战,国力疲惫,急需休养生息,因此拒绝了蒙古的要求。成吉思汗闻讯大怒,立即派兵进攻西夏。西夏神宗李遵顼弃城而逃,留下太子李德旺抵挡。李德旺被迫派使者向蒙古求和,又是各种赔款,西夏才得以保全。

这次事件之后,西夏神宗李遵顼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君主,他看清了蒙古的野心,意识到如果继续依附蒙古,西夏迟早会被彻底吞并。因此,他决定联合金朝,共同对抗蒙古的威胁。然而,西夏与金朝的联盟尚未建成,就被蒙古方面识破。成吉思汗抢先一步,派兵击溃了西夏和金朝的联军。走投无路的李德旺只能再次向蒙古求和。

**最后的征战: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的灭亡**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以西夏“背盟”为借口,发兵进攻西夏。李德旺在蒙古的强大压力下,忧惧而死,将皇位传给了侄子李晛。此时的西夏已经是强弩之末,都城中兴府被蒙古军队团团围困,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临终前,他仍然对西夏耿耿于怀,留下了那道残酷的灭国遗命。

成吉思汗为何如此憎恨西夏?除了西夏在蒙古征讨花剌子模时按兵不动,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认为西夏反复无常,不可信任。从最初的抵抗,到后来的臣服,再到后来的背盟,西夏的举动在成吉思汗看来是一种背叛。而西夏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重要,它位于蒙古、金朝和南宋之间,是连接东西的要道。成吉思汗为了彻底控制这片区域,必须彻底消灭西夏。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们遵循他的遗命,继续围攻中兴府。1227年,中兴府被攻破,西夏末主李晛投降,西夏灭亡。这个曾经与大宋王朝并存的党项羌政权,最终在蒙古铁骑的蹂躏下,走向了灭亡。西夏的灭亡,标志着成吉思汗征服事业的最终完成,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元朝的即将到来。

成吉思汗与西夏的恩怨情仇,是蒙古帝国崛起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展现了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和残暴性格,也反映了西夏这个党项羌政权的兴衰历程。这段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悲壮,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