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论《论语》宪问之三十四:以德报怨 何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22:36 2

摘要:儒家的德怨之辩,大抵可分四类,一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儒家中直之道;二是以德报怨,恶来善往,是佛老迁曲之道;三是以怨报怨,以牙还牙,此硁硁小人之道;四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此禽兽之道,人所不齿也。以直报怨是君子,以怨报怨是小人,以德报怨是乡愿,以怨报德是禽兽

【何论】儒家的德怨之辩,大抵可分四类,一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儒家中直之道;二是以德报怨,恶来善往,是佛老迁曲之道;三是以怨报怨,以牙还牙,此硁硁小人之道;四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此禽兽之道,人所不齿也。以直报怨是君子,以怨报怨是小人,以德报怨是乡愿,以怨报德是禽兽。君子,德之直也;小人,德之绞也;乡愿,德之贼也;禽兽,德之弃也。“以德报怨”,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观点,如《道德经》里讲:“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后来也有"唾面自干"、逆来顺受的说法。但孔子显然不赞同以德报怨,他老人家提出要以直报怨。那么,何为"直"?朱熹注释说:“至公而无私”;张居正讲:“不避私嫌而废夫除恶之公典”;钱穆说:“公平无私就是直”。按照三位先生的注释,直就是大公无私和公平正义,这些词都是大词,涉及巨大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很难定义。有时候,很多恩怨都是私人恩怨,是个人化的,与公家无关。怎么报?报多少?很难衡量和计算。中国人自古就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法,民众朴素的认知里,很难认同以德报怨的做法。直到当今刑事命案件中,死者家属给被告人出谅解,还是很难的。面对一个事件,这世界上便被这事件分成了两类人,一类是当事人,一类是旁观者。如何选择对待这个事件的态度,只有当事人才有权利去做出选择,这也代表了他的价值观;而作为旁观者,他是没资格去替当事人做出选择的,他的任何评价都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件事和他没有利害关系,他的言论和观点只是基于他个人的旁观者视角,或站着说话不腰疼,或咸吃萝卜淡操心,并没有实际意义。孔子所讲的以直报怨,这里的直就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概念,一千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对直的理解。你心里想怎样,就怎样,不压抑,不扭曲。清代大儒吴嘉宾对以直报怨的注释非常精彩。他说,直就是不压抑自己的怨气。如果心中有怨,又含忍不报,那怨就始终在心里,总有爆发的时候。以直报怨,不是以德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要顺从自己的内心,我心里不能忘记那份怨恨,我就要报复他,这就是以直报怨,报复了,这怨就放下了;如果我心里已经没有了怨恨,那我就不报复他,这也是直道。吴嘉宾还说:对别人的怨,我们都希望忘掉它;别人对我们的德,我们都希望不要忘记,所以报怨以直,是要你心中没有余怨;报德以德,是要你心中还有余德。如果你心中有怨,却强求自己以德报怨,那就是虚伪,是压抑,时间久了必然扭曲,变态。华杉说:平日的恩怨,没什么深仇大恨,无非是些个感情纠葛,利益之争。感情纠葛呢,别怨,自己靠自己活,自己独立了,才能去爱人。利益之争呢,看你是否强大,强大的人,不怕别人占自己便宜,就怕自己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你别怨我就行,我怎么会怨你呢。

来源:水大仁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