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发现没?街坊邻居里那些整天乐呵呵的老人,个个都是心里不装事的主。就像咱小区王大爷,年轻时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退休后迷上了养兰花。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娱乐,请勿迷信其中!
过了六十岁这道坎,人生就像翻开了新篇章。有人觉得该天天跳广场舞、吃香喝辣,可真正有福气的晚年,靠的可不止这些。
咱们老祖宗早说过"六十而耳顺",说的就是到了这年纪,得把日子过出滋味来。
今天就跟大伙唠唠,怎么通过五件实在事,把晚年过成人人都羡慕的"黄金时代"。
第一件事:把心安顿好,比啥补品都管用
您发现没?街坊邻居里那些整天乐呵呵的老人,个个都是心里不装事的主。就像咱小区王大爷,年轻时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退休后迷上了养兰花。
每天早上五点就蹲在阳台,拿着小喷壶给花浇水,嘴里还念叨:"这花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您猜怎么着?他养的花开得比谁家都艳,人也越活越精神。
安顿内心这事,得学学老祖宗的智慧。您要是有空,不妨试试"三慢"功夫:
慢下来写字:别管毛笔字歪不歪,就图个心静。咱社区活动室的老张,原来是个暴脾气,自从练上书法,现在写"忍"字能一坐两小时,火气全写到纸上了。慢下来喝茶:别跟年轻人似的咕咚咕咚灌,学学广东老茶客,一壶茶能从早喝到晚。茶汤入口时,把烦心事都随热气散了。慢下来回忆:准备个老相册,晚上跟老伴翻翻旧照片。看着年轻时的模样,再瞅瞅现在的皱纹,保准您笑着笑着就释怀了。记住《菜根谭》里那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说的就是咱这年纪该有的心气。
第二件事:把家捂热乎,比住别墅都舒坦
现在年轻人总说"断舍离",可咱过日子讲究的是"添添补补"。
您看对门李奶奶家,三代同堂住着六十平的老房子,可人家客厅永远摆着六把椅子——儿子儿媳下班来吃饭,孙子周末来写作业,逢年过节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李奶奶常说:"房子大小不重要,得有人气儿。"
维系亲情有"三件宝":
耳朵当宝贝:孙女说学校的事,别急着打断;儿子吐槽工作,别忙着说教。就像听收音机,得把频道调准了才能收到信号。嘴巴抹蜜糖:别觉得肉麻,每天对老伴说句"今天菜真香",给孙子发个"爷爷想你了"的表情包,感情就在这些甜言蜜语里升温。双手别闲着:周末包顿饺子,全家总动员。和面、调馅、擀皮,手底下忙着,心里话自然就流出来了。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咱现在得改成"家暖日日新"。家里暖和了,走到哪心里都亮堂。
第三件事:把本事传下去,比留金子都值钱
前楼的老周头是木匠出身,退休后开了个"爷爷工作坊"。每周六,小区里七八个孩子围着他学做小板凳。
老周头常念叨:"我这手艺传了三代,到孙子这儿可不能断喽。"您别说,现在孩子们做的榫卯结构,比有些大人还规整。
传承智慧讲究"三传":
传手艺:甭管是腌咸菜、补衣服,还是修自行车,都是宝贝。社区有个修鞋匠,教出三个大学生徒弟,现在人家管这叫"非遗传承"。传规矩:吃饭不能敲碗、见人要问好、借东西得还,这些老理儿得常挂嘴边。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传故事:把年轻时的糗事、乐事整理成"家族编年史"。等您百年后,这些故事就是最好的传家宝。记住《颜氏家训》里的话:"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咱们现在传,正是时候。
第四件事:把身子骨养好,比啥都强
咱小区有个"暴走团",清一色六十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领队的刘大妈原来有高血压,现在天天甩着胳膊走两万步,血压稳得跟年轻人似的。她说:"这把老骨头得勤动弹,越不动越锈得快。"
健康养生有"三字诀":
动:不用非得去健身房,学学"微运动"。等公交时踮踮脚,看电视时拍拍腿,积少成多。笑:每天对着镜子笑三次,第一次清早起床,第二次午睡起来,第三次睡前。您试试,笑着笑着,皱纹都舒展开了。睡:学学婴儿的睡姿,右侧卧像个小虾米。床头放本《诗经》,睡不着就念两句,比安眠药管用。《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咱们就按太阳的节奏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准没错。
第五件事:把日子过出彩,比年轻时还带劲
您发现没?现在老年大学比菜市场还热闹。咱社区的张教授,七十岁开始学萨克斯,现在吹得比专业学生还溜。他说:"人老了更得找乐子,这把年纪,谁还怕走调啊?"
活出精彩有"三板斧":
学新东西:智能手机、短视频、广场舞,甭管啥,先学了再说。您看那些直播教做菜的老太太,粉丝比网红还多。做好事:社区有个"银发调解队",专门帮小年轻劝架。老李头调解家庭矛盾有绝招,三句话准能把人逗笑。交新友:别总跟老伙计混,参加个读书会、摄影班。您看隔壁王阿姨,打麻将认识个退休教师,现在俩人结伴旅游,朋友圈天天晒美照。就像苏轼说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咱们这把年纪,照样能活出第二春。
说到底,晚年福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自己挣。把心安顿好,把家捂热乎,把本事传下去,把身子骨养好,再把日子过出彩,这五件事做好了,保准您走到哪都是人人羡慕的"老来俏"。
记住喽,六十岁不是终点,是人生新起点,咱们得把这段路,走出花来!
来源:鑫新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