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DigiKey深入探讨了4种常用的直流电流采样方案:低边电流采样、高边电流采样、集成数字功率计以及霍尔电流传感器。通过设计一块包含这四种采样电路的Demo板,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案的工作原理、电路设计、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为工程师提供了实用的电流采样解决方
文章概述
本文中,DigiKey深入探讨了4种常用的直流电流采样方案:低边电流采样、高边电流采样、集成数字功率计以及霍尔电流传感器。通过设计一块包含这四种采样电路的Demo板,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案的工作原理、电路设计、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为工程师提供了实用的电流采样解决方案。
在所有电路设计中,电流采样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基础电路,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电子系统中。无论是电池供电的电子产品中的电池充放电检测,还是直流无刷/有刷电机驱动的电流环控制,亦或是电子设备的短路过流保护,都离不开电流采样。
本期,我们将深度解析几种常用的直流电流采样方案,包括低边电流采样、高边电流采样、集成数字功率计以及霍尔电流传感器。这些方案全部经过验证,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这4种电流采样的差异,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块Demo板。这块Demo板集成了4种直流采样电路,并配备了STM32F103最小系统板,用于将采集到的电流值通过串口打印输出。此外,Demo板还设有2个功能按键,可以方便地切换不同的采样电路。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采样方案。
单片机ADC无法直接进行电流信号转换的,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最常用就是检流电阻了。原理很简单:根据负载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值,在负载电路中串联一个精密电阻。当电路接通时,流过负载的电流与流过精密电阻的电流相同。此时,精密电阻两端会产生电压差。利用欧姆定律(I=U/R),通过测量精密电阻两端的电压差并除以电阻值,就能得到电路中的电流值。
根据检流电阻所在的位置,电流采样可以分为低边电流采样和高边电流采样。如果检流电阻的一端接负载,另一端接地,电流流经负载后通过检流电阻返回,这就是低边电流采样。而如果电流从电源正极流经检流电阻再进入负载,这就是高边电流采样。
接下来是高边电流检测,以下是高边电流检测的原理图:
假设负载电流为1A,在RS2两端的电压差为25毫伏。AD8418的增益为20 V/V,通过计算可知,负载电路中电流增加1A时,对应输出增加0.5V。将放大后的电压信号送入电压跟随器,最后送入单片机的ADC输入端,通过计算得到实际电流值。
实测效果:在测试板上,实际电流值随着负载电流的变化而正确变化。对比低边和高边电流采样,从电路图可以看出,高边电流检测额外增加了一个高共模运放,因此成本更高,电路也更复杂。从性能角度来看,低边电流检测会引入地电平干扰,尤其在大电流情况下,这种干扰会更加显著。此外,低边电流检测无法检测负载对地短路。而高边电流检测则可以判断负载短路故障,且无需考虑地电平干扰,安全性更高。因此,低边电流采样更适合低成本和消费电子领域,而高边电流检测则适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场景,例如汽车和工业设备等需要实时检测短路或异常电流的场合。
前面两种电流采样方案都需要自行设计信号电路,那么有没有更方便的电流采样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使用集成数字功率计。在我们的Demo板上,就使用了一片INA229,这是TI公司推出的一款高精度、低功耗的集成数字功率监测芯片。它支持20位分辨率的电流、电压及功率检测,共模电压支持范围在−0.3V至+85V,能够覆盖高压电池组或工业电源的检测需求。此外,它还内置了SPI数字接口,可直接输出电流、电压、功率、能量及电荷的实时数据,大大简化了系统设计复杂度。
以下是INA229的原理图:
以上3种电流采样都是使用的检流电阻。除了使用检流电阻外,还可以利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来采集电流。在我们的电路中,使用的是ALLEGRO公司的ACS758LCB-050B,这是一款集成式霍尔电流传感器,专为±50A双向直流/交流电流检测设计。其典型精度为±1%,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工业与汽车场景。内部铜导体的电阻仅为0.1mΩ,能够有效降低功率损耗和发热。此外,它还具备高达4800Vrms的绝缘耐压,确保在高压环境下的安全性。
以下是ACS758LCB-050B的原理图:
以上,我们通过原理讲解和实验证明,详细介绍了四种常用的直流电流采样电路,并对它们的适用场景进行了详细说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样电路。本期通用电路抄作业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掌握直流电流的采样方法对电路设计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提升电路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还能优化成本、增强安全性,简化系统设计复杂度,并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这是每一位电路设计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本期内容,是否有帮助到您进一步了解直流电流的采样方法?您对此有哪些经验或者疑问?欢迎留言,与DigiKey分享交流!
来源:弘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