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经历新一轮洗牌,2025年第一季度,在“国补政策”的推动下,市场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5%,但春节后需求疲软导致季度表现未达预期。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经历新一轮洗牌,2025年第一季度,在“国补政策”的推动下,市场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5%,但春节后需求疲软导致季度表现未达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和小米以19%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一,而苹果的市占率则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21%跌至15%,昔日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国产手机品牌的技术突破与策略升级,也反映出政策导向与消费者偏好对市场的深刻影响。
那么到底为何会有如今的市场表现呢?面对这个问题笔者给大家汇总了市场中的一系列信息,并且做出了分析。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主要得益于“国补政策”对消费的刺激。
该政策规定,消费者购买6000元以下的机型可享受补贴,直接降低了购机成本,尤其在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显著提振了市场。
然而,春节后需求迅速降温,导致季度整体表现低于机构预期,关键这一现象反映出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就是政策短期刺激效应明显,但持续性不足;第二个则是6000元价格门槛的局限性,政策初期仅覆盖中低端机型,而高端市场未能受益。
然后华为和小米在本季度均以19%的市占率并列榜首,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8%和40%,两者虽路径不同,但共同抓住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
比如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华为通过自研芯片、鸿蒙生态及卫星通信等创新功能,逐步收复失地。
其旗舰机型Mate系列和P系列持续热销,尤其在6000元以下价位段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再加上华为Nova系列也逐渐发力。
甚至华为畅享系列也逐渐引起了用户的强烈关注,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下,其实力才得到了显著增长。
而小米手机也是得到了不错的份额表现,甚至可以说小米的爆发式增长(同比40%)则得益于两大策略。
第一个就是精准卡位国补政策。Redmi K系列、Note系列等中端机型凭借高性价比,成为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个则是AIoT生态协同效应,小米通过手机与智能家居设备的联动,构建用户粘性,推动换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玄戒O1芯片诞生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中掀起极高的热度,这些都是保障体验的关键。
不过当华为与小米都在发力突破的时候,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愈发明显: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3%,市占率从21%缩水至15%。
这一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比如政策错配期的影响:国补政策初期将6000元设为补贴上限,而苹果主力机型iPhone Pro系列均价长期高于这一门槛,导致其无法享受政策红利。
相比之下,华为Mate系列、小米数字系列等国产旗舰通过“顶配版低于6000元”的策略,成功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第二个则是创新迭代放缓削弱竞争力:近年来,苹果在硬件升级(如芯片性能、影像系统)和软件生态(如iOS功能更新)上均被批评“挤牙膏”。
反观国产厂商,折叠屏、卫星通信、AI大模型等创新频出,逐步缩小与苹果的技术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
再加上随着华为高端市场的回归,部分原苹果用户转向支持国产旗舰;不过为扭转颓势,苹果罕见地对iPhone16 Pro系列进行官方降价,使其起售价降至5999元,首次进入补贴范围。
或许在接下来的市场中,其品牌份额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但是想在市场中真正脱颖而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相较于华为与小米的激进增长,OPPO(含一加)、vivo和荣耀的表现相对平稳,市占率维持在13%-15%区间。
总而言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变天,既是国产产业链崛起的缩影,也是全球消费电子竞争格局重构的预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一起来说说看吧。
来源:智能手机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