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站票”终于要来了?是省钱还是受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18:21 2

摘要:先是美国廉航Frontier,在今年愚人节恶作剧“官宣”推出仅9美元的 “Vertical Class 站立舱”,号称能多载40%乘客;

飞行版早高峰地铁?

“机翼上面还可以绑几个人。”

“不会超重吗?可以把航班的矿泉水都取消了。”

最近,关于“飞机站票”的讨论,又在社交媒体激起热议。

先是美国廉航Frontier,在今年愚人节恶作剧“官宣”推出仅9美元的 “Vertical Class 站立舱”,号称能多载40%乘客;

紧接着《每日邮报》近日爆料,意大利公司Aviointeriors推出的Skyrider 2.0,最早于2026年登上廉航。

对此报道,Aviointeriors拒绝置评,目前还没有航司正式确认计划推出这一项目。

其实早在2003年,空客便提出“站立乘机”概念,试图通过高密度客舱布局,突破传统座位限制。

中国的春秋航空,很早前也曾考虑引入“站立式座位”。

图源:中国广播网

这么多年过去,全球廉航对“空中站票”的执念从未消停,但这门生意真的能落地吗?

事实上,廉航对站立式舱位的痴迷,本质是一场“空间革命”。

以Aviointeriors的Skyrider 2.0为例,能够将飞机的乘客数量增加20%,从而为航空公司增加利润。

图源:Aviointeriors

就好比,一架原本坐180人的A320,能多塞36个人。

但乘客用脚投票的结果,很真实。

有网友更直接吐槽:“不如直接发个安全带把人绑在机翼上,再给个氧气面罩。”

这种看似荒诞的比喻,实则折射出公众对 “极致压缩空间” 的恐惧:

当航空出行退化成“人体货物运输”,舒适度底线被突破,再低的票价也可能变成 “花钱买罪受”。

有人甚至联想到,印度孟买挂满乘客的火车“挂票”场景:

密密麻麻的人群扒着车厢两侧,双脚悬空随着列车晃动。

这种地面交通的极端拥挤画面,如今竟被廉航视为“空中创新”的灵感来源,怎能不让人脊背发凉?

这种抵触情绪,本质是对 “飞行基本尊严” 的捍卫:

即便买的是廉航机票,谁也不想在3万英尺高空体验 “早高峰地铁”。

有人泼过“冷水”:

国内航线平均飞行时间 2.5 小时,让乘客站着熬过这段时间,生理上难以承受。

廉航或许算清了空间账,却没算透 “人体工程学”:

当座位退化成 “人体固定装置”,票价再低也可能变成 “花钱买罪受”。

比起乘客意愿,更硬核的障碍,是航空法规。

欧洲最大廉航瑞安航空曾考虑,将部分航班座椅替换为站立式装置,推出低至4磅起的“站立机舱”机票,并通过12万人民意调查发现,42%的人表示,若票价为传统座位一半会购买站票。

瑞安航空具体改装方案,是移除飞机最后10排座位改为站位,容纳乘客数相当于15排座位。

但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指出,设置站立靠背需大幅修改现有规章,且存在座椅适坠性、阻燃性、应急撤离等安全隐患,因此该想法未能落地。

中国民航局对客舱设计,也有严格规定,座椅的间距、强度、应急设备配置都有硬性指标,“站立位” 若想合规,可能需要修改适航规则,这绝非一家航司能推动。

此外,Aviointeriors 的 Skyrider 2.0虽宣称 “减重50%”,但密集的立柱和支架是否影响机身结构安全?这些技术细节,都需要时间验证。

有意思的是,Frontier特意选在愚人节发布“站立舱”,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行业的尴尬:

飞机站票更像是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而非严肃的商业计划。

对廉航而言,或许更该思考:

在高铁网络密布、航司同质化竞争的当下,如何用差异化服务(如灵活退改、行李政策)提升体验,而非在“座位极限”上做文章。

毕竟,航空出行的核心价值是“高效抵达”,当廉航把成本控制异化为 “舒适度剥削”,恐怕只会让更多人选择高铁或放弃飞行。

当技术突破局限于“挤座位”,而不是提升服务效率或能源革新,这样的“创新”注定难以走远。

或许正如Frontier在愚人节活动反映出的:

虽然超低票价的想法很有吸引力,但在飞行时,使用积分和里程,来降低成本并享受传统的座位安排,可能更安全、更舒适。

当廉航飞机站票在争议边缘反复试探时,不妨想想:

真正的航空创新,不该是对“空间极限”的挑战,而应是让更多人用合理价格,享受安全、体面的飞行体验。

来源:地产资管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