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不少年轻人在买东西前都习惯在网上看一看相关商品的测评。随着“第三方测评”市场的走热,越来越多的测评账号出现,给大家的购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吐槽,本希望从测评中得到科学的购买指导,不料却中了虚假测评的“圈套”。
如今,不少年轻人在买东西前都习惯在网上看一看相关商品的测评。随着“第三方测评”市场的走热,越来越多的测评账号出现,给大家的购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吐槽,本希望从测评中得到科学的购买指导,不料却中了虚假测评的“圈套”。
日前,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受访者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最后却踩“坑”的经历。挑选靠谱的测评内容,58.9%的受访者会同时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
服装、护肤彩妆、数码科技是受访者最爱看测评的3类产品
河北的王琴告诉记者,她现在购买服装、儿童食品和用品时非常依赖“第三方测评”。尤其是孩子吃的东西,现在儿童食品花样太多,容易让人挑花眼,王琴总是在买前先看测评,“米粉、面条、水果泥、酱油……每一样我都要做攻略”。
北京的80后齐志朋是一名数码产品爱好者,平时喜欢看相机、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测评。“尤其在一些新产品售卖之初,我会集中看几名数码博主的测评,如果有吸引我的技术革新,很可能去线下购买。”
人们平时购买哪些品类的商品更喜欢看测评?调查显示,服装(61.7%)、护肤彩妆(56.4%)、数码科技(53.7%)、成人食品(52.9%)排在前四位。其他还有:儿童用品,如玩具、服饰(40.7%);儿童食品(36.7%);汽车(23.0%)。
满分10分,受访者给当前市面“第三方测评”整体可信度打6.6分
周如娜是湖北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也喜欢在购物前看测评。不过,她前不久被一名测评博主给“坑”了。“我之前想买件厚外套,就搜索推荐的帖子,无意间刷到了一条点赞量、收藏量都很高的棉服测评帖,博主在四五件中力推其中一件价位居中的。虽然是预售,需要等待25天,我还是下单了。”可前不久收到货,周如娜大失所望,不管是颜色、版型,还是做工,都与视频中的相差太远,“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件衣服是同一款”。
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68.5%)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最后却踩“坑”的经历。分析显示,受访者中,00后(75.2%)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90后(73.1%);受访男性(70.3%)高于受访女性(67.3%)。
王琴感觉,部分人瞄准了“第三方测评”背后的“可操作空间”,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当前市面上的“第三方测评”良莠不齐。鉴于过往的购物经历,满分10分她给这一行业整体可信度打8分。
“本来想省心省时,结果却费心费时,生了一肚子气,我去哪儿说理去?”周如娜只愿给“第三方测评”总体可信度打5分,“现在做测评的门槛太低了,甚至只要手边有产品、有手机就能录一期内容,全凭个人的水平和良心”。
大家对当前市面上“第三方测评”整体的可信度有多少?结果显示,满分10分,受访者打出6.6分的平均分,刚刚过“及格线”。
如何识别靠谱的测评内容?58.9%受访者会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
王琴经常网购,对不靠谱的商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有次也险些上当。“曾看到一篇防晒霜的测评,评论区很多人都‘恰巧’用过其中一支不知名的小众产品,积极反馈成效,引得我‘激情下单’。”可再一琢磨就发现,几个人留言的“套路”十分相似,不禁让她产生怀疑,去网上搜索品牌才发现口碑极差,赶紧取消了订单。
如何识别靠谱的测评内容?调查显示,58.9%的受访者会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58.7%的受访者只看常关注、口碑好的测评账号,55.8%的受访者会结合用词严谨性、详细度等判断,51.8%的受访者会选择热度最高的。
因为一次依据测评买尿不湿“翻车”的经历,二孩妈妈刘念丹现在不会再盲目地相信测评内容。“我会再翻翻评论区,如果发现有买过的消费者给了负面反馈,我就一定不会消费。”
“其实,做任何领域的测评,都要求从业者首先得对产品熟知。”齐志朋看测评会首先结合博主的言谈举止来判断,“有的测评博主就是照着脚本‘表演’,生硬枯燥,不了解粉丝提出的产品问题,或者避而不谈、避重就轻。而有的博主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解说各项指标,有问必答,给人感觉很靠谱。我对这样的测评账号肯定要多关注些”。
受访者中,男性占38.0%,女性占62.0%。年龄分布上,00后占12.0%,90后占47.3%,80后占32.8%,70后占6.6%,60后占1.2%,其他占0.1%。
年关临近,“年货节”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如今,在网上“买买买”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但一样产品往往同品类、同档次的竞品数不胜数,为了高效专业地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消费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货比“千”家,除了搜索商品评价、查看各种排行榜、听取他人意见,很多人也会参考“第三方测评”的结果。
“第三方测评”一般是指独立于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试、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并通过自媒体将结果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发布推广。
日前,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购物前有看测评的习惯,但71.0%的受访者感慨“第三方测评”提供的“测评报告”真假难辨,95.8%的受访者希望国家扶持真正为消费者“排雷”的优质“第三方测评”机构。
“第三方测评”已成人们网购前了解商品品质的重要渠道
90后王琴家中大到电器,小到日用品,80%的物品都是在网络上买的。因网购经验丰富,她的退货率比较低。“我一般直接在搜索栏搜索关键词,然后先筛除有‘广告’字样的商品,再找销量不错的。到了商品详情页,重点看评价,但会先识别其‘真伪’。比如所有评价日期都集中在相近的两三天,或是评论风格一致,我都认为是虚假评论,会关闭页面。”
近几年,随着“第三方测评”越来越火,王琴也会在购物的时候参考“第三方测评”的结论。“尤其在几个品牌或商品间拿不定主意时,我基本上都要去搜一搜相关测评帖子。一般看完测评我就不纠结了,能立刻作出购买决定。”王琴说,有的测评博主分析得细致全面,有助于自己决策,“比如测评几款纯牛奶饮品,不仅有几项关键检测指标的横向对比,还有各产品的优劣项归纳,一目了然”。
95后窦婷婷工作两年多了,她现在买东西非常依赖测评,尤其是彩妆和护肤品。“如果下单时突然想起来没看测评,心里就会感觉不太踏实,一定得先去找测评看,验证自己选的商品‘还不错’,再回过头来下单。”
平时网购,大家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商品品质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测评”(56.3%)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了解渠道,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查看网上的商品评价(69.0%),搜索同类商品中销量靠前的(54.7%)排在第三位。其他渠道主要还有:看直播间留言区反馈(48.4%),社交媒体中搜索关键词参考网友意见(43.6%)。
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购物前都有看测评的习惯,且年龄越小越喜欢在购物前看测评,其中00后这一比例最高,为94.4%。
71.0%受访者感慨“测评报告”真假难辨
刘念丹是一名二孩妈妈。她对宝宝的吃、穿、行等各方面都非常上心,专门关注了几个测评婴幼儿用品的博主。在她看来,普通消费者没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每类产品的国标要求,更不会特意花钱把用品都送去机构检测,这时候“第三方测评”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做了普通消费者想做又做不了的事儿”。但她也发现,这个市场里混杂着一些虚假测评主体,混淆视听,欺骗消费者。
刘念丹常关注的一个百万粉丝级的测评博主专门测评了一款小众尿不湿,“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品牌。但是他们拿出了由‘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这个品牌尿不湿的渗漏量、回渗量、防侧漏等各项指标都超越了标准要求,价格还很‘美丽’”。本着对这名博主的信任,刘念丹下了单,可买回来后发现,产品非常难用。
现在的“第三方测评”主要存在哪些问题?71.0%的受访者感慨“测评报告”真假难辨。
在湖北一所高校读大二的周如娜认为,作为测评方,应该用词严谨、客观,将产品真实的性能和特点展示给消费者,不能带有主观色彩,更不能情绪化。但是她遇到的部分所谓的“测评”博主,用词随意,检测指标也避重就轻,鼓吹广告商品的“优点”,放大其它竞品的缺点。
调查中,58.0%的受访者指出一些测评账号名为测评,实为带货;50.2%的受访者感慨测评方法不科学、不可靠;47.2%的受访者指出用词绝对,失之偏颇;26.6%的受访者感觉有拉踩和诋毁对家商品的行为。
规范“第三方测评”,69.9%受访者认为要加强测评组织或个人的资质审核
窦婷婷长期关注着一名美妆测评博主,“这名博主发的都是她亲自使用产品后的真实测评,测评的产品也都挑的是大家呼声高的,所以有很多忠实粉丝。但近来她很少更新,后来得知是有商家恶意举报她的内容,平台就对她进行减少曝光、下架内容、扣除信用分等处罚,导致她的信用分在短时间内下降了30%”。
80后齐志朋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平时很喜欢看有关汽车、电子产品类的测评。他认为,现在市面上各类别的商品和品牌都数不胜数,产品真正的好坏仅靠消费者自身是很难辨别的,甚至需要踩很多次“雷”才能积攒一些经验,因此非常需要“第三方测评”这样的角色存在,“不仅能为大家省去很多精力,还促进了就业,也让更多好品牌被人们看到,促进各行各业的良性发展”。他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扶持敢说真话、做实事的测评机构和个人,为消费者指路。
调查显示,95.8%的受访者希望扶持真正为消费者“排雷”的优质“第三方测评”机构。
现在,刘念丹对测评博主所展示的“检测报告”都持保留态度,“其实粉丝并不清楚他们是否真正将商品送去了检测机构,或者检测报告是否专业科学。”她感觉,信息不透明让消费者太被动,“要打破这种局面”。
齐志朋认为,当前“第三方测评”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需要从整体上规范行业管理和发展。“‘测评’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承担着为广大消费者做好‘把关人’的责任,所以一定的准入门槛就更加必要。对从业人员也应当加强资质审核,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
窦婷婷希望国家有关方面加强对平台主体责任的明确,“平台对虚假测评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管理责任,应当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查机制,以及畅通的举报机制。同时,处理举报事件要尊重事实,有据可依,切实分析举报方是否有理属实,不能误伤”。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规范“第三方测评”,69.9%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从事测评的组织或个人的资质审核;63.8%的受访者希望制订统一行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59.0%的受访者指出平台应当加强自律自查,第一时间下架虚假测评;57.9%的受访者建议畅通透明消费者投诉渠道;36.8%的受访者认为得加强监管,明确平台方主体责任,倒逼平台作为。
受访者中,男性占38.0%,女性占62.0%。年龄分布上,00后占12.0%,90后占47.3%,80后占32.8%,70后占6.6%,60后占1.2%,其他占0.1%。
(应受访者要求,齐志朋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