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这个老太太登基后并没有如约犒赏那些支持她称帝的人,却第一时间搞起了恐怖统治,重用酷吏,培养告密者,从朝堂到民间,一时间都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来俊臣等人寻上门来,从此过上生不如死的日子!
文/胡铁瓜
公元690年,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在洛阳登基,她便是武则天,她称帝那年已经达到67岁的高龄,这也让她成为华夏历史上登基岁数最大的皇帝!
可是这个老太太登基后并没有如约犒赏那些支持她称帝的人,却第一时间搞起了恐怖统治,重用酷吏,培养告密者,从朝堂到民间,一时间都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来俊臣等人寻上门来,从此过上生不如死的日子!
而后来的神龙政变爆发,曾经被她用来诛杀李唐宗室、维护统治的酷吏来俊臣,被愤怒的民众凌迟处死,死状甚残惨。老太太自己家的族人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到了大规模的屠戮,几乎被灭门!
还有她亲手提拔并委以重任的北庭都护府将领郭昕,尽管在西域孤军奋战、坚守了长达三十年后,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吐蕃的猛烈进攻,城破人亡,西域也因此陷入了漫长的黑暗时期。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让后世认识到女帝出现,绝非幸事,反而更像是一场可怕灾难的开端,一旦踏入,便可能万劫不复。
更有意思是这老太太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借助神权巩固自己地位的皇帝,她将自己包装成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声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以此来获取百姓的信仰与敬畏,要知道神权高于君权一直是华夏文明的大忌。还有就是武则天为了消除威胁,甚至不惜处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贤,原因仅仅是因为怀疑他有谋反之心,这也是在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更而让后世感到痛惜的是,在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之时,唐朝的疆域较永徽年间已经大幅缩水,近乎三分之一的领土就这样从武则天手里丢掉了。这种军事上的溃败,其根源在于武则天对军权始终抱有一种女性天生的多疑心理。一方面,她需要优秀的将领为她开疆拓土,巩固武周的统治,让国家在四方蛮夷面前保持威严;另一方面,她又对武将手中的兵权充满忌惮,害怕他们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名将先后被诛杀,他们的冤死,不仅仅是武周军事人才的重大损失,更是让府兵制加速走向瓦解,给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随着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应运而生。然而,募兵制在催生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藩镇势力逐渐崛起。这些藩镇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在唐玄宗时期,终于开始反噬中央,安史之乱爆发,这也成为了唐朝走向衰落的标志!
而武则天当初拆分安西都护府,设立北庭都护府,本意是为了集中力量防御吐蕃,构建更为稳固的边防体系。但事与愿违,由于两都护府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各自为战,反而给了吐蕃可乘之机,最终被吐蕃成功切断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道的丢失,使得西域与中原彻底失联,大唐在西域多年的苦心经营就这样毁于一旦。
说实在的我真的是想不出来,大唐从天可汗威服四海到唐高宗剿灭高句丽,可以说是积威多年,但是也不知道周边这帮小国到底是吃准了武则天的哪根软肋,敢和大唐这么抢地盘?
只能说按古代人的视角,周边本来被大唐打怕了。结果突然发现,大唐江山竟然被一个女人偷了。于是就会觉得这大唐也太垃圾了吧,能被一个女人撺掇朝政,登基称帝,简直是外强中干的废物,不干他干谁?然后大唐就开始被突厥打,被契丹打,被吐蕃打,甚至被自己刷出来的大唐叛军打了!
当长安城里的那个戴着皇冠的老太婆还沉浸在各种祥瑞的虚假繁荣之中,用一些虚无的表象来粉饰太平之时,前线源源不断送来的战报,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武则天在这一点上有点类似后世满清的慈禧,只注重对权力的掌控却完全不在意国土的沦丧!
不过哪怕是慈禧,这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一直压制着皇帝,权势滔天的女性,在提及称帝之事时,都要特意强调“绝不学武曌故事”,由此可见武则天称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后世封建士大夫阶层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恐惧与忌惮。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武则天,那么华夏应该就不会经历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劫,导致南北分裂数百年,直到明朝才重新天下一统,南北再次融合!
不过武则天之后也并不是没有人打算效仿武则天称帝,比如说韦皇后,她野心勃勃,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势力,妄图重演武则天的辉煌。但她低估了李唐宗室和朝臣们的抵制决心,最终被李隆基诛杀于乱军之中,她的称帝美梦也随之破碎,只留下了一段被后人嘲笑的历史。还有太平公主同样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殊身份妄图登顶天下。然而,她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被赐死在家中。所以到了唐宪宗时期,郭太后拒绝垂帘听政,那句斩钉截铁的“吾效武氏邪?”的质问,仿佛是对女性称帝行为的一次集体宣判,标志着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称帝的彻底否定!
如今站在乾陵那座无字碑前,会一种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我觉得这座无字碑,更像是一个被关闭了的评论区,诉说着武则天的困窘,也揭示了历史对女性野心的终极审判。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