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首创首成】咸宁,一座信仰坚定的奋进之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7:17 2

摘要:在咸宁,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教育指引下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下凝聚共识、向上向善,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滋养中崇德向善、茁壮成长。

殷殷嘱托记心间,感恩奋进永向前。

在咸宁,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教育指引下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下凝聚共识、向上向善,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滋养中崇德向善、茁壮成长。

夏正锋 摄

300万咸宁人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让信仰的光芒照亮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让奋进的脚步成为城市最激昂的旋律,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中奋勇争先。

理想信念铸魂 激扬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无比振奋。”在咸宁,全国人大代表、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硕士新农人田淑娴筑梦乡村田野、带领乡亲科技兴农,其探索的“菌-藻-稻-虾-鸭”模式,成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田淑娴的稻田进化成智慧高效的“菌-藻-稻-虾-鸭”生态系统后,一亩田产出小龙虾100公斤、稻谷500公斤、无抗生素的鸭子30只,综合收益6900元,利润3900元,比传统种田提升5倍以上。同时,化肥减量60%,农药渔药减量八成,土壤微生物得到保护,田地肥力逐年提升。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咸宁,为我们指方向、明思路、教方法、提要求,给予我们强大的思想引领、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

全市各地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咸宁落地见效。通过精心部署学、以上率下学、分众宣讲全员学,全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咸宁篇章。

既要学深学透,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等一线,咸宁组织市直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宣讲,凝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力量。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湖北三赢兴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建军聆听宣讲后深感振奋,他说,公司今后将在研发投入、技术攻关和专利发明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更多的攻关课题、研发支持和成果实现转化。

高擎思想之旗,聚力凝心铸魂。领导干部示范讲、专家学者精准讲、党员群众贴近讲,实现创新理论“有人讲”;巩固传统阵地、建强红色阵地、拓展网络阵地、用好文艺阵地,让群众“听得到”;用群众语言吸引人、用身边典型打动人、用民生实事凝聚人、用发展场景鼓舞人,让理论政策“传得开”。

2024年,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开展集中学习6300余场次。推出精品课程122个,开展“点单”“七进”示范宣讲70余场次,带动各级宣讲2000余场次,覆盖受众10万余人次。创新推出“理响咸宁”宣讲微视频10部。发挥“两高校一党校”理论智库作用,确定思想库课题30项、指导性课题50项。

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极大振奋了咸宁干群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在实施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中苦干、实干、加油干,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全面奏响咸宁赶超跨越、奋勇争先的时代强音。

价值引领润心 共塑文明新风

“以前的宣讲就是读文件、听讲座、看视频,如今宣讲现场这么热闹,着实令人惊喜。”居民饶晓玲感慨。“宣讲内容好,表演也精彩,这样寓教于乐的宣讲,希望以后多举办!”居民沈玉荣称赞。“百姓宣讲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嘉鱼县新街镇中心学校校长孙家万点赞。

在咸宁,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的“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活动好评如潮。去年,全市各地开展百姓宣讲活动1926场,线上线下受众达80.8万余人次。

咸宁“强国复兴有我”宣讲队伍汇聚780余名模范典型、机关干部、基层党员、一线职工等代表,他们用一个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故事感染人、影响人、带动人。紧扣“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构建对象化、分众化宣讲体系,宣讲内容更具针对性与精准度,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宣讲还运用快板、三句半、诗朗诵、歌舞等艺术形式,将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多元互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与案例。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在咸宁“社区文化节”文明实践活动中,市民共同托举巨幅五星红旗缓缓展开的一幕一次又一次接续上演,这样浪漫又震撼的场景激荡着人们的爱国之情。

刘震 摄

去年国庆前夕,在咸宁市人民广场,近千名社区居民和干部职工自发齐声高唱《我的祖国》,在慷慨歌声中传递巨幅国旗,用音乐快闪表白祖国。

今年清明节期间,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迎来祭扫与参观高峰。社会各界人士、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等近万人次通过庄严仪式、实地参观、重温誓词等方式,追思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

在咸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宣传文化阵地成为“无声课堂”,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诗词朗诵、主题合唱、读书分享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公共区域更新景观小品、宣传栏等2500个,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可见可感的方式融入生活场景。

先塑文明人,再塑文明城。2024年,咸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强国复兴有我、“四史”学习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等各类活动200余场,在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教育活动100余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根植群众心田,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如今的咸宁,文明风景随处可见,文明之花遍地绽放。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成为城乡新时尚;文明出行、礼让行人成为流动风景线;“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有事情就找志愿者”成为流行生活方式,“做生意讲诚信,待人讲真心”成为文明新气象……

更有“白车侠”杜志军冒死抵住失控车辆、七旬退役老兵周尚洪跃入冰冷河水救人、95后女教师邓智慧从汹涌江水中救回轻生小伙等凡人善举、人间大爱不断涌现,让咸宁这座城市更温暖、更美好。

立德树人固本 培育时代新人

清明前夕,咸宁各地各校组织青少年开展祭扫活动,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在鄂南革命烈士陵园,前来祭奠英烈的咸宁市实验小学学生与武警湖北总队咸宁支队官兵不期而遇,同学们自发行起少先队礼,官兵们驻足回敬军礼。这一幕,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是红色基因的生动延续。新华社、人民网等央媒纷纷推出短视频报道,这薪火相传的温馨瞬间在清明时节温暖国人心。

立德树人少年时。咸宁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

刘震 摄

咸宁聘任“阳光少年护旗手”,分赴各地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旗在我心中”主题作文活动征集作品6000余篇;75名中小学学生围绕75米长卷进行书画创作,尽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咸宁自然风光和美好幸福生活,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爱党爱国、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去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咸宁25名青少年和拥军代表登上海军咸宁舰,与官兵同庆“海军节”,给未成年人种下支持国防、热爱海洋的种子。

书记校长开讲思政课、安全教育走进校园、主题宣讲传递榜样力量……咸宁各地各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直播全网浏览量达698.4万人次,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塑造健康人格。

近年来,咸宁通过“文明咸宁少年说”“文明咸宁少年画”“文明咸宁少年演”“文明咸宁少年行”四大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搭建起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深化文明意识、涵养文明气质。

学习好少年,争做好少年。咸宁建立“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常态化工作机制,全市涌现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7人(组)获评省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市级“新时代好少年”60人(组)。

胡保国 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咸宁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推进咸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激活家庭育人“强引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公益活动200余场,受益5万余人次;共绘社会育人“同心圆”,开展“文明随手拍”“争当家庭文明宣传员和监督员”“小小楼栋长”等亲子志愿服务活动1.8万余场,参与人数达216万人次……

通过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跃然眼前——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陈思行和妈妈余女士接力擦拭饮品打翻后弄脏的地铁车厢,生动诠释言传身教的力量、优良家风的传承;市第七小学学生参与打造儿童友好学校,一批“金点子”变成现实;咸安区浮山街道金桂社区“小白杨”志愿服务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10岁,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32场次、服务16000余人……

咸宁一点一滴浇灌,种下崇德向善的“金种子”,以文明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当党员干部以理想信念为舵、广大群众以价值引领为帆、青少年以立德树人为桨,300万咸宁儿女正以信仰为笔、以奋斗为墨,在“五大行动”的号角声中,书写着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时代答卷。

咸宁,永不止步,未来可期!

记者:周阳

通讯员:张慧英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