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东岭村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机。1978年,年仅20岁的李黑记,望着村里无人敢接、濒临倒闭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经营。此后八年,他起早贪黑,历经无数磨难,终于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6800万元
东岭村:从西部贫困村到“西部第一村”的逆袭传奇
在陕西宝鸡的土地上,东岭村宛如一颗璀璨新星,从昔日的贫困村华丽转身为“西部第一村” ,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东岭村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机。1978年,年仅20岁的李黑记,望着村里无人敢接、濒临倒闭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经营。此后八年,他起早贪黑,历经无数磨难,终于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6800万元 。面对这笔巨额财富,李黑记没有选择独吞,而是毅然决然地将其全部捐给村集体,立志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他的举动赢得了村民的一致信任,被推举为企业负责人,由此开启了东岭村的腾飞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李黑记敏锐捕捉到商机,多方筹资购回2台旧冷拉丝机和制钉机。短短两年,工厂盈利20多万元,固定资产猛增到170万元 。1994年,东岭村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并确定了“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的创新体制 。1996年,东岭集团正式组建,东岭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在这一过程中,东岭村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带头攻坚克难,成为发展的“红色引擎”。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在企业重组、项目推进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东岭集团开始涉足国企重组改造领域。1997 - 2005年期间,先后兼并了凤县锌品厂、略钢等10多家国有企业 。彼时,陕西凤县锌品厂投资巨大却亏损严重,600名工人下岗失业 。李黑记接手后,投入2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高薪聘请专家,让企业起死回生,还使职工人数增加到3000多名,成为当地纳税第一大户 。接手略阳钢铁厂时,其负债率高达92.4%,职工生活困难 。东岭集团在占股51%的情况下,承担全部经济和社会责任,解决了3万名职工及家属的生活问题,盘活银行资产 。
如今的东岭村,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亿元,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全村占地面积0.35平方公里,有210户、812人 ,村民人均收入超10万元,户均资产超500万元 ,95%的劳动力在东岭集团就业 。村民不仅每年能从企业分红,老年人有退休金,员工享有“五险一金” 。村里还实行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免费教育,考上大学有奖励,毕业回村工作返还学费 。
“以前种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在集团上班,工资高、福利好,还能照顾家里。”村民王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上学不花钱,老人看病有保障,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另一位村民老张感慨道:“多亏了李书记和村集体,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这种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据调查显示,东岭村村民对收入的满意度高达98%,满满的获得感和快乐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东岭村的成功,也为周边乡村带来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技术输出、产业帮扶,东岭集团帮助周边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周边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在东岭村的带动下,周边多个村庄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共同绘就乡村发展的新画卷。
作为村集体企业的东岭集团,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传统加工到有色金属、国际贸易,东岭集团不断转型升级,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用实际行动证明村集体企业与乡镇企业不仅能赢得市场,更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东岭村,这个0.35平方公里、人均三分地的小村落,在李黑记这位高中毕业生的带领下,缔造出年营收达1300亿的钢铁巨头东岭集团,堪称财富神话。从濒临倒闭的村办铁皮铺起步,李黑记凭借果敢与远见,让东岭集团一路扩张,业务横跨贸易、冶炼、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还参与国企改制,带动东岭村村民致富,李黑记更是成为陕西首富。
东岭集团的兴衰,为村企合作的风险与潜力探讨提供了典型样本。曾经,东岭集团在创始人李黑记的带领下缔造商业传奇,让东岭村成为“西部第一村”。其成功得益于把握政策机遇,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敏锐转型,涉足有色金属、国际贸易等领域;“村企合一”模式也至关重要,企业发展带动村庄致富,村民在集团就业,收入大幅提升,村集体与企业紧密捆绑,实现协同发展。
但东岭集团破产警示着村企合作存在风险。从市场层面看,经济下行是重要外部因素。2019 - 2021年,集团净利润连续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萎缩,企业营收和利润空间被压缩,像有色金属这类对宏观经济敏感的产业,受冲击更为明显。在行业竞争方面,同行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新进入者带来的创新挑战也不容小觑,东岭集团若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提升竞争力,就易在市场中掉队。
内部管理上,二代接班问题凸显。李磊作为“创二代”,在企业盈利下滑时接手,虽有海归学历,但缺乏经验。他主导的大刀阔斧改革,如聘请麦肯锡改革组织架构、涉足金融投资等,在经济下行期操之过急。一方面,新旧理念冲突,引发老员工不满,削弱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新业务投入大、见效慢,与守住基本盘的策略相悖,分散企业资源与精力。同时,资金链风险也是一大隐患。商业房产投资占压大量资金,如无锡银辉中心项目,投资巨大却销售回款不佳。银行授信收紧,在西安迈科申请预破产重整后,银行减少对东岭集团的授信金额,备用流动性偏弱,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
尽管有风险,村企合作潜力仍大。从产业协同角度,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与乡村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可深度融合。比如,在农业领域,企业能投资建设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借助自身销售网络打开市场,乡村则提供生产场地和人力,实现互利。在文旅方面,企业可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益。在政策支持上,政府对村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会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为村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村企合作是把双刃剑。东岭集团的经历提醒各方,村企合作时,企业要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制定合理发展战略,注重代际传承中的平稳过渡;乡村要明确自身定位,保障村民权益;政府要强化引导与监管,搭建沟通平台。只有这样,村企合作才能规避风险,释放潜力,实现乡村与企业的可持续共赢发展 。
东岭集团的兴衰,给村企合作敲响警钟:扩张不能盲目,需充分评估市场与自身实力;代际传承要重视平稳过渡,培养接班人的同时,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接环境。只有如此,村企合作的财富神话,才不会轻易破碎 。
来源:乡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