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河南省气象局5月15日发布的报告,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南阳、驻马店、周口等8市32个县区在5月10日至12日遭遇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5厘米,如鸡蛋大小,瞬时风力达10级以上。截至5月18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约87.6万亩,其中小麦占比超过70%。
近日,“河南多地遭遇冰雹袭击,小麦绝收”的新闻登上热搜,配图中被砸倒伏的麦田触目惊心。
极端天气是否真的导致小麦颗粒无收?
这场灾害究竟是天灾的偶然爆发,还是农业防灾体系的漏洞显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相!
灾情实况:冰雹突袭的破坏力
根据河南省气象局5月15日发布的报告,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南阳、驻马店、周口等8市32个县区在5月10日至12日遭遇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5厘米,如鸡蛋大小,瞬时风力达10级以上。截至5月18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约87.6万亩,其中小麦占比超过70%。
然而,“颗粒无收”的说法存在夸大。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实地勘测显示:受灾最严重的地块减产约50%-70%,而非“绝收”。冰雹主要损毁的是麦穗和茎秆,但根系完好的麦株仍能通过后期灌浆维持部分产量。这与2021年河南暴雨导致农田积水、根系腐烂的灾情有本质区别。
冰雹为何偏爱黄淮平原?
此次冰雹集中发生在河南中南部,与当地独特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地形触发:伏牛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喇叭口地形,迫使东南暖湿气流抬升,与西北冷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云团。
高温铺垫:5月初河南多地气温突破35℃,地表热量积聚为冰雹形成提供了能量基础。气象数据显示,雹暴发生前2小时,南阳局部大气层结不稳定指数高达2500 J/kg,达到强雷暴标准。
垂直风切变:高空风速达30米/秒,低空风速仅8米/秒,这种“上快下慢”的风速差延长了冰雹在云中的翻滚时间,使其直径增长到3厘米以上。
农业保险能否兜住粮农的损失?
尽管官方称小麦未“绝收”,但灾害仍暴露农业防灾的薄弱环节:
预警响应滞后:虽然气象部门提前1小时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但分散种植的小农户缺乏应急设备。河南全省防雹网覆盖率不足2%,而荷兰设施农业防雹网覆盖率达85%。
保险赔付杯水车薪:河南小麦种植险保费为每亩18元,而农户要自付20%,绝收赔付仅500元/亩。而2024年小麦种植成本已达每亩1200元。其中,包括:人工、肥料、机械。即便受灾户获赔,仍面临60%以上的净亏损。
收割时间窗口狭窄:河南小麦成熟期集中在5月20日至6月5日,冰雹导致部分麦田倒伏,传统收割机无法作业。改用小型履带式收割机的成本高达200元/亩,较正常费用翻倍。
科技防灾的破局点
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农业抗灾需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御:
精准消雹:河南已布设47门高炮、116台火箭发射架用于人工防雹。通过向云层播撒碘化银,可减少冰雹直径30%-50%。但作业需在云层发展初期实施,对雷达监测时效性要求极高。
抗逆品种推广:2023年审定的“豫农605”小麦品种,茎秆强度提升20%,倒伏率降低35%。这类品种在雹灾中表现出更强的恢复能力。
智慧农田基建:安徽阜阳试点建设的“物联网+防雹网”系统,通过气象数据联动自动展开防护网,单亩建设成本约3000元,使用寿命达10年。若政府补贴50%,粮农3年即可回本。
被忽视的次生灾害
除了直接减产,冰雹还引发连锁反应:
霉变风险:砸落的麦粒接触潮湿土壤后,72小时内可能滋生赤霉病菌。该毒素超标的小麦无法进入口粮市场,只能以0.8元/斤的价格卖给酒精厂,正常麦价1.3元/斤。
农机调度冲突:受灾地区集中抢收可能引发收割机跨区调度拥堵。2023年河北雹灾后,收割机单日租金从8000元暴涨至2万元,加剧农户损失。
种子田危机:周口西华县的3万亩小麦繁种田受灾,可能导致2025年豫麦系列种子供应缺口,推高周边省份种植成本。
极端天气下的农业韧性考验
河南冰雹灾害再次敲响警钟:在全球变暖导致强对流天气频率增加的背景下,传统“靠天吃饭”的农业模式已难以为继。从以色列的智能防雹系统,到日本的农业共济制度,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将气象预警、工程防护、保险金融、品种改良整合成体系,才能让粮农在“天灾变量”中站稳脚跟。毕竟,守护麦田,就是在守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来源:Hi秒懂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