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真能“未卜先知”?到底有没有靠谱的地震预测方法?

B站影视 2024-12-25 18:48 3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地震频繁发生,致使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悲剧不断上演。而近年来,各品牌手机如何开启地震预警功能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然而,开启手机的这一功能是否就能真正躲避地震灾害?地震又是否真的能够提前精准预警呢?

在全球范围内,地震频繁发生,致使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悲剧不断上演。而近年来,各品牌手机如何开启地震预警功能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然而,开启手机的这一功能是否就能真正躲避地震灾害?地震又是否真的能够提前精准预警呢?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表岩石圈,看似坚不可摧,实则并非一个完整的整体,它是由15个主要板块相互拼接而成。这些板块如同漂浮在地幔物质之上的“巨筏”,彼此之间相互挤压、碰撞,致使板块边界或者板块内部的岩石层破裂,进而形成断层地震便由此产生

地震成因之一——板块运动

地球每年都会经历多达500多万次的地震活动,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承受上万次的地震“颤动”。换言之,人类实际上一直生活在一个时刻处于地震“律动”之中的星球上,只不过绝大多数地震的震级微小,人们难以察觉罢了。

在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地震仪日夜不停地运转着,它们如同地球的“听诊器”,密切监测着地震的一举一动,详尽记录着全球的地震数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就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经过公元134年甘肃西南部地震的实地检验,地动仪充分证实了其检测地震的准确性,这一伟大发明比欧洲类似地震仪的问世早了1700多年。

在漫长而艰辛的地震研究历程中,众多研究者都曾尝试对地震进行预测,然而,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世界上最早的检测地震的仪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部分日本地震学家依据相关研究推断,在日本南海海槽的东北部骏河海槽区域将会在1978年左右爆发一次震级高达8级的强烈地震,这便是当时日本地震学家极为笃定的东海大地震。

然而,时光匆匆流逝,45年已然过去,这场被寄予厚望的东海大地震却至今未曾发生。受此事件的深远影响,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原所长茂木清夫在1997年于一片批评声浪中无奈辞去判定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当然,在地震预测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成功的范例。2023年2月6日,土耳其遭受了两次震级高达7.8级的强震袭击。令人瞩目的是,在地震发生的三天前,荷兰研究者弗兰克・霍格贝斯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宣称,该区域迟早会发生7.5级的地震。

这一预测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热切关注,其个人媒体账号更是在短短一天内新增粉丝90万之多。那么,霍格贝斯真的具备神奇的地震预测能力吗?

事实上,他在此之前曾进行过诸多地震预测尝试,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此次预测能够成功,更为合理的解释或许只是纯属巧合罢了。

2023年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

因为一次严谨、科学的地震预测必须精准地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震级这三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而霍格贝斯的预测显然不够准确。

他所提及的“迟早”这一时间范围太过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具体的时间节点;他所指出的区域更是涵盖了四个国家,范围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指向性。由此可见,这样的预测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预警,而仅仅只是一次幸运的地震“押宝”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曾经有过一次极为著名的地震预警事件,那便是发生在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事件。

1975年2月4日,我国成功预测出了海城地震,从而避免了可能多达10万人遭受的巨大灾难。此次地震预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与广泛赞誉。实际上,这次精准的地震预测背后是一段长达9年的漫长历程。

1975年我国成功预测出"海城地震预报"

1966年3月,邢台发生了一场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8000余人丧生,受伤人数更是高达38000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央高度重视,周总理亲自前往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灾后,关于地震预报方面的深入研究工作迅速全面地开展起来。

1967年,渤海湾又发生了一起震级高达7.4级的强震。此后,辽宁各大地震预测点都严阵以待,密切监控各项地震数据的变化,大自然也似乎在不断地释放出一系列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信号。

震后的几年间,辽宁一带地下水异常外泄事件多达600多起,蛇在冬天纷纷离开冬眠的洞穴,冻死在大街小巷;老鼠成群结队地呆立原地,失去了往日的灵动;家禽家畜也忽然出现绝食等反常现象,仿佛都在冥冥之中向人们预示着一场巨大灾难即将降临。

海城地震短临阶段的宏观异常每日报告数

从1975年2月1日开始,密集的小镇级地震频繁出现,且发生频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累计次数达到了500多次。2月4日中午,辽宁地震部门经过严谨的数据分析与科学研判,认定一场可怕的大地震已经迫在眉睫。

于是,政府迅速进入临震状态,立即着手安排大规模的居民撤离行动。晚上7点36分,一场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终于如预期般降临在辽东半岛。此次地震的震区面积达760平方公里,拥有90万人口的海城地区,众多建筑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罹难人数达到了1300多人。

然而,正是由于前期准确的地震预测以及政府及时有效的居民撤离安排,大多数居民得以迅速撤离人口密集的居住地,从而成功避免了可能更为惨重的伤亡。如果没有提前的预警措施,按照当时的人口密度与建筑分布情况估算,伤亡人数极有可能会高达十几万。

准确的地震预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漫长而细致的勘测过程,并综合考虑诸多复杂因素才能够得以实现。

通常而言,地震预测按照时间尺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情况:对未来10年内发生地震可能性的长期预报;对未来一到两年内发生地震可能性的中期预报;对3个月内发生地震可能性的短期预报;以及对10天内发生地震的临震预报。

不同研究的地震预测性能比较(每个条棒的高度代表它的准确率)

就目前的科研水平而言,科研人员基本能够实现地震的长期预测,但对于能够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短期预测,仍然难以攻克,这在当下仍然是一个困扰全球科学界的世界级难题。

不过,地震的长期预测与中期预测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海城大地震中,如果没有地质人员近10年坚持不懈的数据监测与研究积累,那么在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恐怕无人能够及时传达出抢救生命财产的关键信号,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古老而神秘的地球面前,人类在地震预测之路上依旧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努力,同时也让我们满怀期待,憧憬着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与进步。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