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有些人喜欢把失业者钉在耻辱柱上,说什么 "四肢健全还找不到工作就是懒","35 岁失业活该被淘汰"。这套歪理就像裹着糖衣的砒霜,既让资本老爷们心安理得地裁员,又让普通人跟着对同类挥起鞭子。但不好意思,这锅,打工人不背。
总有些人喜欢把失业者钉在耻辱柱上,说什么 "四肢健全还找不到工作就是懒","35 岁失业活该被淘汰"。这套歪理就像裹着糖衣的砒霜,既让资本老爷们心安理得地裁员,又让普通人跟着对同类挥起鞭子。但不好意思,这锅,打工人不背。
一、把失业归咎于个人能力?先看看是谁在偷换概念
那些动辄指责失业者 "不够努力" 的人,要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么干脆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传声筒。银行柜员被智能系统取代的时候,他们可曾想过这些每天数钱数到腱鞘炎的员工,曾经是多少人眼中的 "铁饭碗精英"?当流水线工人被机械臂挤下岗位时,那些鼓吹 "终身学习" 的专家,可曾走进过一天工作 12 小时的车间,看看工人们被机油浸透的工服下,还有多少精力去啃编程教材?
最可笑的是某些企业高管,前脚在年会上大谈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后脚就以 "优化结构" 为名把老员工扫地出门。那些在加班中熬坏身体的程序员,在酒桌上陪笑陪到胃出血的销售,难道真的是能力不行?不过是资本觉得他们的剩余价值榨干了,就像扔掉用旧的抹布一样随意 —— 现在却要受害者为加害者的贪婪买单,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二、产业转型的阵痛,凭什么让打工人独自承受?
煤炭工人老张在井下干了 28 年,挖的煤够装满 2000 节火车皮,到头来却因为去产能政策成了失业人员。职业介绍所给他推荐的工作是小区保安,月薪 2500 元 —— 这就是对 "产业功臣" 的回报?更别说那些从缝纫机前下岗的纺织女工,从机床边离开的机械钳工,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工厂,换来的却是技能与时代的脱节。社会给他们的转型通道在哪里?所谓的职业培训,不过是发两本手册让他们自学电商运营,这跟让挖煤的去造芯片有什么区别?
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是荒唐。这边化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转得脚起泡,那边化工企业早就用上了全自动生产线;那边新闻系学生还在研究深度报道,这边自媒体早就把传统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教育体系像个迟钝的老学究,永远在对着昨天的课本照本宣科,却让学生为这种滞后性买单,还要骂他们 "不能适应市场"—— 这到底是谁的错?
三、对失业者的污名化,本质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
一旦戴上 "失业者" 的标签,仿佛就成了社会的次品。七大姑八大姨的嘘寒问暖里藏着嫌弃,小区保安看你的眼神都带着怜悯,就连招聘软件上的 HR 都要在简历上批注 "稳定性存疑"。更有甚者,某些成功学大师在直播间里唾沫横飞:"失业只能说明你不够优秀,我公司清洁工都月入过万"—— 他怎么不说清洁工凌晨四点就要扫大街,怎么不说所谓的 "月入过万" 是每天工作 16 小时的血汗钱?
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选择性遗忘了自己的成功多少沾着时代的红利:赶上房地产黄金期的开发商,踩着互联网风口的创业者,享受过福利分房的体制内人员,现在却反过来指责打工人 "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像偷了钱包的贼,反过来骂失主警惕性不够,这种强盗逻辑居然还有人信?
四、该被审判的,是整个系统的失职
当政府把失业率数据当作政绩考核指标,当企业把 "灵活用工" 变成 "随时裁员" 的遮羞布,当社会把失业者视为 "失败案例" 而不是需要帮助的同胞,这个系统就已经生病了。所谓的社会保障,不过是杯水车薪的失业金,还要设置无数门槛;所谓的再就业培训,不过是走形式的打卡上课,学不到真正有用的技能;所谓的包容氛围,不过是嘴上说说,背地里还是对失业者指指点点。
真正该问罪的,是那些在产业升级中只想着赚快钱的资本,是那些在政策制定时忽视民生的官僚,是那些在舆论场上制造焦虑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把失业问题简化为个人能力问题,不过是为了掩盖系统的缺陷,让打工人在互相倾轧中忘记了真正的敌人。
失业从来不是个人的耻辱,而是社会系统失衡的伤疤。当我们忙着指责失业者不够努力时,不妨看看那些年薪千万却在避税的高管,看看那些靠政策红利发家却在裁员的企业,看看那些制定规则却置身事外的权贵 —— 他们才是真正该为失业问题负责的人。下次再有人把失业当成罪过,麻烦先让那些在经济浪潮中翻云覆雨的手,先洗净自己手上的资本血迹。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
来源:阿良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