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禅林宝训》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禅林宝训》
在佛教历史长河中,不乏高僧大德以惊人之语开示弟子,一言便能点破迷障,让人顿悟本心。
日常法师被誉为晚唐五代时期禅宗的一位隐德高僧,他曾传授一句“成佛心诀”,听者无不感到拨云见日、如梦初醒。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为何能够让众多苦修多年却毫无所获的修行人瞬间领悟?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在这动荡年代,禅宗却迎来了空前的兴盛。
当时有位年轻僧人名叫智通,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便出家为僧。
他博览群经,精通三藏,却总觉心中似有疑惑,修行多年未得要领。
他听闻日常法师在蜀地一座偏僻山中结庐而居,是位得道高僧,便决定前往求教。
那年冬日,寒风刺骨。智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日常法师居住的草庐。这草庐简陋至极,仅一张草席,一个木枕,一件破旧袈裟。日常法师形容枯槁,但双目炯炯有神,仿佛能洞穿人心。
智通上前恭敬礼拜,道:“弟子智通,不远千里来求法,望师父慈悲,指点迷津。”
日常法师淡然一笑:“你既然来了,想必是真心求法。可知道求的是什么法?”
智通答道:“弟子虽读遍经书,但总觉隔靴搔痒,不得其要。听闻师父有成佛心诀,能让人豁然开悟,故特来求教。”
日常法师沉默片刻,问道:“你可知何为’心’?”
智通思索后回答:“佛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世界。心能造业,心能解脱,万法由心生。”
日常法师点点头:“书上的话,你背得不错。可你真正理解了吗?”
智通惭愧低头:“弟子自愧学识浅薄,虽能言说,却未能真解其意。”
日常法师说:“那我且问你,你每日坐禅时在做什么?”
智通答道:“弟子按照律仪,调息摄心,观想佛相,持诵经咒,希望能够断除妄想,证得菩提。”
日常法师听后大笑:“你这不是修行,而是在造业!”
智通大惊:“弟子恪守戒律,精进修行,怎会是造业?还请师父明示。”
日常法师说:“你可曾见过猕猴捕月?”
智通摇头表示不解。
“猕猴见月影在水中,便跳入水中捉月。越捉水越动,月影越散。你如今的修行,正如猕猴捉月,越是用力,越是远离。”日常法师语重心长地说。
智通听了,若有所思:“那应当如何修行才是正道?”
法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来寻我时,可曾看到山下那条小溪?”
智通点头:“看到了,溪水清澈见底,流淌不息。”
“那溪水在流动时,可曾停下来思考自己该往哪里流?”
智通愣住了:“溪水无心,自然向低处流去。”
“正是!”日常法师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心若无住,何处不是道场?”
听到这里,智通忽有所悟,但还未完全通透。
日常法师见状继续说:“多年前,我也像你一样,日夜苦修。有一次,我在山中迷路,又累又饿,偶遇一位樵夫。那樵夫见我疲惫,便邀我到他家中休息。他虽是个不识字的老人,却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智通急切地问道:“是什么话?”
日常法师微微一笑:“且慢,我先问你,你认为成佛是什么样子?”
智通答道:“据经典记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能够度化众生,解脱生死。”
“你又错了!”日常法师摇头,“你所说的只是相,而非本质。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以为成佛是获得某种特殊能力或境界,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碍。”
智通困惑不解:“那成佛究竟是什么?”
日常法师站起身,走到草庐门外,指着远处的青山,沉声道:“你看那山,终日不言,自有青翠;那溪,不曾造作,自能流淌。万物本自具足,何须外求?”
智通仍不明白,再次请教:“请师父明示成佛心诀。”
日常法师深深看了智通一眼:“那樵夫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今日要传给你的心诀。”
智通双手合十,恭敬等待。
日常法师缓缓道来:“放下执著,本来是佛。”
这简单的八个字,如同闪电划破长夜,智通瞬间如遭雷击!他多年的疑惑,刹那间冰消瓦解。
那一刻,智通忽然明白,他多年来的修行,恰恰是在不断强化自我执著。越是刻意追求成佛,越是远离佛性。
智通激动得泪流满面:“师父,我明白了!我一直在外求,却不知道佛性本自具足。”
日常法师意味深长地看着智通,这番话的真正含义远超表面的理解。这句“放下执著,本来是佛”的成佛心诀,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智慧?为何能让闻者茅塞顿开?
“心诀”虽简,义理却极为深远。
在佛教中,“执著”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正是因为执著于“我”与“我所”。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我们所认为的“我”,不过是五蕴和合的假相,本无自性。
日常法师解释道:“你执著于成佛,便已落入二元对立。
成佛与众生对立,修行与烦恼对立,清净与染污对立。
正因为有这’成佛’的执著,你才会不断寻求方法,不断努力修行,不断评判自己是否接近成佛。
这种执著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碍。”
智通恍然大悟:“师父的意思是,我们本来就是佛,只是被妄想执著所遮蔽?”
“正是如此。
《维摩诘经》中说:’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一切烦恼,即菩提;一切妄想分别,即佛法。
’你所追求的佛性,从未离开过你自己。
就像冰与水的关系,冰虽然被冻结成了固体,但其本质依然是水。
众生虽然被无明烦恼所困,但佛性从未失去。”
日常法师继续开示:“《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本无住,如何执著?当你放下一切执著,不再刻意追求,不再分别高下,不再执著得失,你的本来面目自然显露。”
“那为何经典中还要讲各种修行方法?”智通又问。
“修行方法如筏喻者,是渡河的工具。佛陀在《法华经》中设立三车引导众生出离火宅,最终却给予他们一大白牛车。各种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对治不同的执著。当执著放下,方法也就不需要了。”
日常法师拈起一朵野花:“看这花,它不曾努力怒放,却自然绽放;听那鸟,它不曾学习歌唱,却自然鸣叫。人之所以不自在,正是因为太过用心,太多执著。”
这番开示,深入浅出,直指人心。“放下执著,本来是佛”这句成佛心诀,并非叫人什么都不做,而是教人放下对修行的执著,放下对成佛的妄想,放下对境界的追求,回归本心的自然状态。
《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曾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与日常法师的心诀异曲同工。当我们不再执著于善恶、是非、得失,本来面目自然显现。
智通在日常法师处参学多年,终于彻底领悟了这句成佛心诀的真义。后来,他游化四方,以这句心诀度化无数众生。每当有人问他修行的秘诀,他总是微笑着说:“放下执著,本来是佛。”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直指心要。它提醒我们,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修行的目的,不是获得什么,而是放下一切执著,回归本心的清净自在。正如《心经》所言:“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日常法师的这句成佛心诀,至今仍在禅门中广为流传,成为无数修行人的指路明灯。
它不仅是一句禅语,更是一把能够斩断一切执著的利剑,让人回归本心的清净自在。
来源:净土莲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