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上公布了一项重磅研究:一种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的天然物质核苷酸,在人体试验中,成功将试验组DNA甲基化时钟中位数年龄(生理年龄的重要指标)显著降低了3.08岁。
从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药,到唐太宗疯狂服丹,人类追逐长寿的脚步已跨越两千年时空。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仍在上下求索,想要找到关于衰老和长寿的答案。
2025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上公布了一项重磅研究:一种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的天然物质核苷酸,在人体试验中,成功将试验组DNA甲基化时钟中位数年龄(生理年龄的重要指标)显著降低了3.08岁。
该研究刷新了学界对于核苷酸的认知,这种藏在鱼虾肉蛋中的物质,竟能改善DNA甲基化水平,从分子层面延缓衰老进程!这解释了日本、冰岛等沿海老人更为长寿的现象,同时也为开发精准抗衰方案提供了全新方向。
众所周知,核苷酸是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当中,被人们称作:生命遗传密码的基石 。
此前,科学家曾发现,其在人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方面存在积极作用[1][2]。2022年,北大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在小鼠实验中首次证实:补充外源性核苷酸可使小鼠寿命延长9.21%—12.6%。
这项研究犹如投入衰老研究领域的深水炸弹,为验证其在人体中是否存在同样效果,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人体试验。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徐美虹副教授,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上公布的信息,此次核苷酸人体试验,他们采用了证据等级非常高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以121名60-70岁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组(核苷酸干预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平行、随机对照、双盲设计,进行了为期19周的外源核苷酸的干预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的DNA甲基化时钟中位数年龄,神奇地降低了3.08岁。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对试验者的其他的生理指标也进行了进一步检测,结果发现——除逆龄外,干预组的“代谢水平”还出现了系统化的年轻态势。其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质量等指标显著降低,但骨骼肌质量却逆势增长,明显提高。
研究结果令人兴奋,但如何将这一发现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健康延衰策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深海鱼类、菌菇、动物肝脏等食材虽然富含核苷酸,但人体实际吸收效率却差强人意。一方面是食物中的核苷酸,大部分都是在消化过程中通过核酸分解反应而来,被人体吸收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身合成核苷酸的能力也会逐渐衰退,尤其是60岁之后,人体内的核苷酸水平呈断崖式下降,想要依靠纯食物补充,几乎不太可能。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健康的青年群体日常可以多食用富含核苷酸的食物,但中老年则建议选择外源性核苷酸补充剂,以确保足够的摄入量。
衰老并非个人的终章,大部分人都是地上行走的跋涉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以健康姿态登顶长寿“高地”。
在人类对抗衰老的永恒征途上,现代科学正掀起一场静默革命。根据《中国老龄化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19.8%。这场银色浪潮正推动抗衰老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而核苷酸凭借其人体内源物质,天然存在于日常食物中的安全属性,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图注:2013年-2023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核苷酸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其中生物制药、食品与保健品、动物健康水平等是主要应用方向。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竞赛中,当前,抗衰老产业正在经历从概念到实证的关键转型。当实验数据不断转化为消费市场的切实需求时,一个"百岁时代"的轮廓似乎正在变得清晰。但专家也提醒,任何抗衰干预都需建立在对个体基因型、代谢特征的精准评估之上,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需要保持理性。
参考文献:
[1]Jose´ Maldonadoa,, Joaqu´ın Navarrob, Eduardo Narbonaa, Angel Gil.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nucleotides on humoral and cell immunity in the neonate and lactating infant.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65 Suppl. (2001) S69–S742001.
[2] 刘艺璇,燕超群,姜晓谌,等.外源核苷酸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来源:番茄医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