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9岁的小亮暑假跟着父母去了东南亚旅游,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兴奋得连行李都提前一个月收拾好。到了当地后,一家人参观了寺庙、热带雨林,还特地报了一个“亲近自然”的野生动物体验团。小亮最喜欢动物,见到猴子、松鼠就两眼放光,老想伸手喂食、合影。他爸妈一开始还
2021年,9岁的小亮暑假跟着父母去了东南亚旅游,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兴奋得连行李都提前一个月收拾好。到了当地后,一家人参观了寺庙、热带雨林,还特地报了一个“亲近自然”的野生动物体验团。小亮最喜欢动物,见到猴子、松鼠就两眼放光,老想伸手喂食、合影。他爸妈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但看其他游客也在喂,就没太在意。
小亮在人群里蹦蹦跳跳,手里紧攥着一把花生,他兴奋地凑近一只蹲在石阶上的猴子,那猴子看起来瘦得皮包骨,眼睛通红,嘴边挂着点白沫,动作比别的猴子更急躁。小亮刚蹲下来伸手递过去,那猴子忽然猛地扑了上来,不像是抢食,更像是要攻击。他猝不及防,一下被扑倒在地,惊叫一声,右手腕一阵剧痛。等他爸妈冲过来时,猴子已经跑了,他的手腕上清晰地留下两排齿痕,血顺着指缝滴下来,小亮吓得眼眶都红了。
他妈赶紧拿矿泉水冲伤口,小亮哭着说:“它不是想吃东西,它好像……好生气。”他的手肿得快,指尖都开始发红。他爸一边喊导游一边拿纸巾按住伤口,小亮低着头,眼泪直往下掉。刚刚咬他的那只猴子还在不远处蹿来跳去,叫声尖锐,一路追着别的猴子咬,几名游客吓得往回退。导游跑过来一看脸都变了,立刻催他们去最近的卫生点处理。
判断一只猴子是否可能传播狂犬病,关键要观察它的行为和身体状态。正常的猴子警觉但不主动攻击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咬同类或游客。而感染狂犬病毒的猴子常表现出异常兴奋或突然变得极度暴躁,容易主动扑咬人,有时还会咬自己的身体。它们可能持续流口水、嘴角带白沫,走路不稳,眼神呆滞或异常凶狠。特别是在白天活动反常,攻击行为无明显挑衅时,要高度警惕。一旦被这种猴子抓伤或咬伤,即便伤口很小,也必须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和必要的免疫处理,千万不能拖延。
小亮的右手腕被咬出两排清晰的齿痕,最深的两个伤口已经渗出暗红的血,边缘微微翻起,肉色发白。周围皮肤迅速发红,并伴有明显肿胀,手背也开始胀得发紧。他试图握拳,但手指僵硬,轻轻一动就疼得缩回来。几个较浅的抓痕延伸到手臂,皮肤被划破,表面渗着血珠,伤口附近的皮肤温度比别处高,已经开始发热。身边的大人已经不敢怠慢,拿着瓶装水紧急冲洗,同时压着流血处,神情愈发紧张。
导游带他们匆忙赶到景区的卫生点,值班人员看到小亮的伤口后,立刻用碘伏和生理盐水进行了初步清洗和消毒,又简单包扎止血,但表情始终凝重。他反复强调:“这里没有狂犬疫苗,最好尽快送大医院。”父母面面相觑,情绪从慌乱变成惊恐,他们当即决定放弃剩下的行程,联系旅行社改签机票,准备连夜带孩子回国打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要和动物有所接触就要打疫苗,当人被犬、猫、猴、蝙蝠等哺乳类动物咬伤、抓伤或舔到黏膜(如眼睛、嘴巴)和破损皮肤时,就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应立即清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无论伤口是否出血,只要皮肤有破损,就不能轻视。
如果接触的动物来历不明、有异常行为、无法确定是否接种过疫苗,或者发生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必须尽快到医院处理。即使是看起来很小的伤口,也可能带入病毒。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药可治,因此预防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及时接种疫苗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
回国到达医院后,医生自然尊重家属意见,毕竟猴子活动环境复杂,接种狂犬疫苗以防万一也好,于是医生给小亮注射了狂犬疫苗。在打完第一针狂犬疫苗后,医生叮嘱外婆务必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带小亮来医院按时完成剩余4针的接种程序,还嘱咐回家后要留心伤口和身体情况,注意忌口清淡饮食,不可大意。
之后,一到规定时间,母亲就会带小亮去医院接种疫苗,在第二十八天,小亮一针不漏的全程接种了5针狂犬疫苗,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随着伤口结痂和暑假结束,小亮重新背上书包回到了学校上课,暑假的变故被他抛之脑后,生活逐渐恢复平静,却不料意外又悄然降临……
小亮如愿升入四年级,书包换了新的,课堂上也变得更活跃了,可就在开学第三周的一天语文课上,老师刚讲到一半,他突然坐直了身子,眼神有些惊慌。他轻轻皱着眉,盯着讲台前水杯的方向,一句话没说。老师注意到他神情不对,让他去喝点水平复一下,可他却猛地摇头,嘴角抖了一下,说:“我不渴。”实际上,他喉咙已经干得发紧,可只要一想到“水”,他就感觉胸口发紧,嗓子像堵住了一样,脸色也开始泛白。
下课后,同桌发现小亮一直靠在课桌上不说话,平时最爱吃零食的他,这次连带的巧克力都没碰。他额头出了些汗,脸色苍白,嘴唇微微发紫。班主任走过来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张了张嘴,话说到一半却像被卡住一样,突然剧烈咳嗽了几下,手指紧紧抓着桌角。老师刚端来水杯,他猛地推开,惊慌地喘着气,声音有些哑:“别给我水……我喝不了……”他低着头,整个人蜷缩起来,肩膀不停地抖,眼神涣散,像在抵抗什么。
没等老师通知家长,小亮突然发出一声低叫,整个人向后倒在椅子上,眼睛瞪大,嘴唇抽动。他像被什么吓到似的剧烈挣扎,四肢不停乱动,喉咙里发出低沉含糊的声音。他的语言系统几乎完全失控,只剩下含混不清的咕哝,小亮的眼睛也死死盯着教室角落,仿佛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口水不受控地流了下来,脸颊涨红,呼吸急促。他的同学全都吓呆了,而小亮已经陷入意识模糊状态,只有剧烈的呼吸和扭动,老师见势不对,立刻打电话叫急救车。
医生采集其唾液和脑脊液样本送疾控中心检测。结果显示其唾液中检测到狂犬病毒RNA阳性,脑脊液中出现抗狂犬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明确诊断为“狂犬病(临床发病期)”。脑电图表现为广泛性脑功能抑制,影像学MRI提示脑干区轻度异常信号,更加印证了此前的诊断。
狂犬病是一种噬神经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会迅速沿神经前往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引起急性脑炎和广泛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恐水、恐光、喉痉挛等症状。很明显,小亮已经进入了急性神经系统期,而狂犬病一旦发病,结局只有死亡。医生遗憾让小亮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小亮妈妈双眼通红,不相信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会说没就没了,她情绪崩溃的抓住了医生的白大褂,质问道:“怎么会这样,我儿子明明已经接种了五针狂犬疫苗,你们医生自己也说老师携带狂犬病毒的几率低,可为什么我儿子还是狂犬病发作了,难道打的是假疫苗吗?!”
医生对此也于心不忍,遗憾的表示狂犬疫苗都是能查到溯源信息的,做不了假。医生有些怀疑小亮是不是之后又再次接触了流浪动物?但妈妈却极力的否认摇头,表示从那以后,孩子对动物有了心理阴影,根本不可能会去主动接触。
这下医生也陷入了沉思,那他为何仍然会狂犬病发作呢?医生只好再次询问了小亮被咬伤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后续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结果没想到还真在细枝末节出发现了真相。
医生连连叹气,痛心疾首道:“糊涂啊!你们是怎么做家长的?一般来说,接种完5针狂犬疫苗后人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抗衡狂犬病毒,但疫苗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小亮和临床上许多因狂犬病去世的患者一样,虽然按照程序接种了疫苗,却在接种过程中忽略了2个关节细节,这才造成疫苗白打,狂犬病病毒在他的体内生根发芽啊!”
在注射狂犬疫苗之前和期间,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会影响到疫苗的效果?
1.没有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毒在进入人体后的最初几天,会迅速在伤口周围复制,并通过周围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这段时间内,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激发免疫反应,通常要7至10天后才能产生有效抗体。而在这“窗口期”,如果病毒扩散速度快,疫苗还没起效,人体就可能已经被病毒突破。
因此对于像小亮这种Ⅲ级暴露(如被猴子咬伤且出血),必须在第一时间局部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它能直接中和伤口附近的病毒,为疫苗争取时间。小亮当时虽进行了疫苗接种,但因未注射免疫球蛋白,病毒可能在疫苗起效前就已侵入神经系统,最终导致感染。
2.延迟疫苗接种流程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有严格的时间表,一般采用“0-3-7-14-28天”五针程序,每一针都有明确作用,逐步激发并强化体内的免疫反应。如果其中某一针被延迟,尤其是前几针,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不及时或水平不足,无法有效覆盖狂犬病毒潜伏期。像小亮这样在高风险暴露后接种疫苗,如果在前三针中有一针错过或推迟几天,体内抗体水平可能无法及时建立,病毒就可能先一步通过神经进入大脑。一旦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疫苗就失去了作用机会,最终仍可能发病。
在小亮的病例中,回国后虽然开始接种狂犬病疫苗,但由于航班延误和假期安排,第三针疫苗被推迟了四天。家属当时以为晚几天影响不大,但实际上,这种延迟可能刚好错过了体内免疫保护建立的关键节点。医生解释,狂犬病毒在个体内传播速度因人而异,有些孩子传播得快,免疫应答跟不上,就容易失控。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不是建议,而是经过严格研究验证的保护周期,延迟任意一针都可能让病毒抢占先机,增加失败风险。因此接种过程中,按时、不漏、不改期是确保效果的底线。
资料来源
[1]张美玲,刘春燕.潍坊市中小学生狂犬病暴露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07):156-158.
[2]程芳.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疫苗[J].人人健康,2024,(26):88.
[3]黄文婷,何淑滢,陆青,等.狂犬疫苗接种者的临床特征及接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4,29(05):519-521+534.
(《回顾:福建9岁男孩被猴子咬伤,打了5针狂犬疫苗,为何还是去世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杨Dr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