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殡葬师,送走多名艾滋病逝者,告诉大家这3个地方一定要注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23:55 2

摘要: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曾接触过不少艾滋病患者。前不久,一位从事殡葬工作20余年的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工作经历,其中包括送别多位艾滋病逝者的经历。他那双见惯生死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的迫切期望。

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曾接触过不少艾滋病患者。前不久,一位从事殡葬工作20余年的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工作经历,其中包括送别多位艾滋病逝者的经历。他那双见惯生死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的迫切期望。

这位殡葬师告诉我,很多艾滋病患者因为害怕歧视,即使在临终前都不愿透露自己的病情。而他作为殡葬工作者,也必须严格按照防护规范操作,以保证自身安全。通过他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艾滋病防护知识的普及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数据,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数量虽然相对较低,但每年仍有新增感染者近5万例。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30%的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毒可在人体内潜伏长达10年不被发现,这段"沉默期"正是疾病传播的高危时期。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护知识,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

说到艾滋病,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认识:艾滋病并非"碰一下就会感染"的疾病。事实上,艾滋病毒传播需要特定条件,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三个特殊场所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公共浴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去的场所,也是很多人担心感染艾滋病的地方。实际上,艾滋病毒在离开人体后存活能力很弱,在室温环境下几分钟至数小时就会失去活性。然而,公共浴室潮湿温暖的环境可能会延长病毒存活时间,特别是当有血液存在时。

公共浴室主要风险不在于坐便器或地面,而在于可能接触到他人血液的情况。例如,如果有人剃须时不小心割伤,留下血迹在洗脸池边,而你恰好有开放性伤口接触到这些血液,理论上存在感染风险。

专家建议在公共浴室做好这些防护:使用拖鞋避免足部可能存在的小伤口接触地面;避免使用公共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如有伤口应妥善包扎后再进入公共浴室。实际上,相比艾滋病,公共浴室更容易传播的是真菌感染、足癣等皮肤病。

随着纹身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人选择纹身表达个性。然而,不正规的纹身操作确实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非正规纹身店使用消毒不达标工具的比例高达40%,这直接增加了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纹身过程中,针头会反复刺入皮肤,如果器具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就可能成为血液传播疾病的媒介。2019年,北京市疾控中心曾报告过一起通过纹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患者正是在一家消毒措施不规范的小纹身店感染的。

选择纹身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查看店铺卫生许可证;确认是否使用一次性针头;观察操作人员是否更换手套、消毒皮肤;纹身完成后是否提供伤口护理建议。正规纹身店会将拆封的一次性针具展示给顾客,并在顾客面前拆封使用。

美容美发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看似与艾滋病无关,实际上某些操作存在潜在风险。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不规范美容操作导致的血源性感染事件超过200起,其中包括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等。

修脚、修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如果工具未经严格消毒就用于下一位顾客,理论上存在传播风险。同样,剃须、拔眉等可能造成皮肤微小伤口的美容项目也需注意。

安全美容美发的建议:优先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机构;留意工具消毒情况,最好是使用高温消毒或一次性工具;针对可能出血的项目(如修脚、拔眉)可自带工具;如发现美容师手部有伤口,应礼貌请求更换操作人员。

除了以上三个场所,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艾滋病传播误区需要澄清: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尽管蚊子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但艾滋病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存活和繁殖。多项研究证实,即使在艾滋病高发地区,也没有通过蚊虫传播的案例报告。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握手、拥抱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毒不会通过空气、生活接触传播,病毒也无法穿透完好的皮肤。一项持续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但没有发生危险行为的家庭成员,感染率为零。

公共泳池不会传播艾滋病。泳池中的氯气会迅速杀灭艾滋病毒,加之病毒被大量水稀释,感染风险微乎其微。国际上尚未报道过通过游泳感染艾滋病的案例。

反思我们的恐慌心理,往往源于对艾滋病的了解不足。艾滋病确实可怕,但它的传播有明确途径和条件,我们应该科学认识而非盲目恐惧。

在防护措施方面,首先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这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避免共用注射器、纹身工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对于医护人员和特殊职业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范。

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艾滋病患者,避免歧视和偏见。调查显示,社会歧视是导致70%以上艾滋病患者延迟就医的主要原因,这反而加剧了疾病传播风险。

提高艾滋病防护意识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履行社会责任。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防护知识、定期检测、消除歧视,共同构建健康文明社会。

你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艾滋病防护知识?是否曾有过不必要的恐慌?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性认识艾滋病,科学防护,同时也请将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受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艾滋病防治条例解读》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