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塔的基座是来自各地,尤其是我国的许多石头,很多人奇怪,不就是石头吗,让他们偷了又如何?
在日本宫崎县,有一座名为“和平之塔”的建筑,每年都有不少日本人前去参拜。
塔的基座是来自各地,尤其是我国的许多石头,很多人奇怪,不就是石头吗,让他们偷了又如何?
如果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不简单。
这座塔的官方称呼是“和平之塔”,它的真正名字叫“八纮一宇塔”。
这四个字不仅被堂而皇之地刻在塔体中央,还由日本皇族亲笔题写。
只不过,“和平”之名在今天被不断放大宣传,而“八纮一宇”则被巧妙隐藏,只在日本极右翼分子的口中继续流传。
这背后的刻意掩饰,如同给罪行披上伪善的袍子,掩盖了它血淋淋的本质。
“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出处可追溯至《日本书记》与中国古籍《列子·汤问》。
原本不过是泛指天下之地的诗意表达,但到了明治三十六年,被一个名叫田中智学的日本思想家赋予了极端的扩张含义。
他将“八纮”理解为八方极远之地,“宇”则象征着国家疆域。
于是,“八纮一宇”便被重新诠释为:将天下万邦纳入一个天皇统治的宇宙体系中,也就是日本要一统世界,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全球帝国。
正因如此,这座塔虽以“和平”为名,但它真正承载的,是日本曾经肆无忌惮扩张的狼子野心。
此塔修建于1940年,那一年,日本对外侵略达到高峰,同时又是传说中神武天皇即位的第2600周年。
神武天皇被视为日本天皇制度的始祖,是“万世一系”神权统治的象征。
而在神话中,他正是从宫崎出发东征建都。
将这样一座塔建在宫崎,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地理或自然美景的考虑,而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日本将从神武天皇的“发祥地”再度出发,完成未竟的“统一天下”大业。
为了这座塔,日本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
据记载,光是参与塔体建设的青少年就有六万人之多,大多数是十八岁以下的学生。
二战期间,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要从占领地收集“具有纪念价值”的石料,作为修建“八纮一宇塔”的地基。
他们要在塔下压上来自被征服国家的石块,借此在精神层面“镇压”灵魂。
而在这之中,南京成为重中之重。
这里曾是六朝古都,却在战争中遭遇了“大屠杀”的浩劫,其文物古迹也未能幸免。
据民间考证与文物专家推测,日本人从南京掠走的石块,至少包括三块来自明代皇家陵寝的神道石。
其中一块上刻有“中国南京中山陵”字样,另一块则铭有“南京紫金山麓”,最令人心痛的一块,浮雕着中国传统神兽麒麟,线条古朴精致,显然是明代工匠的杰作。
神道上的麒麟石座,原本是瑞兽,寓意祥瑞,那上面的纹饰,是中国文化中“天人感应”“龙脉风水”思想的具象体现。
日本人却以“战利品”的姿态,将这些文物当作战果带走,甚至没有丝毫遮掩地将其砌入八纮一宇塔的塔基。
除了南京的文物之外,还有来自长城、泰山、黄鹤楼、上海市政府等多处的珍贵石材。
在修塔所用的1789块石材中,有超过三百块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湾,更有来自朝鲜与菲律宾等地的代表性石料。
其中一些石材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原地标的名字。
让人更加愤慨的是,日本方面对于这些石块的来源,一直用极其荒唐的说辞搪塞过去。
站在日本宫崎县“和平之塔”脚下,许多不明真相的游客或许会觉得这座高塔只是一处带有宗教意味的纪念地。
但当真正理解它的建构逻辑、图像语言与材料来源之后,这座塔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便会令人毛骨悚然。
它远不是一处祭祀和平的场所,而是日本军国主义在“败而不倒”的文化遗产中,所竭力保留的一处象征物。
在日本,神道作为本土宗教,被深度绑定于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尤其是“天皇是神的后裔”这一观念,早已成为统治合法性的核心论据。
从古至今,日本对于“神”的理解,并非仅止于信仰层面的崇拜,它更是治理术的一部分,特别在战争时期,更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功能。
天皇东征的神话、神武天皇的故事,早在日本的国家构建中被神化、系统化,而“八纮一宇”的提出,更像是以神权为旗帜发出的扩张宣言。
日本军方在战争中大规模掠夺文化遗产,并非仅出于金钱或艺术价值的考虑,更源于他们对“灵物”的极度迷信。
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些承载帝王气运、护国之灵的神道石、麒麟雕柱、宫阙台基,既象征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寄托着民族气运。
一旦将这些石头掘起,带走,压在日本的“圣塔”之下,就能象征性地“镇住”亡魂,将敌国的国运压制于无形之中。
塔不再是纪念建筑,而是一件巨型的法器,成为他们幻想中对华镇压、精神征服的象征。
每一块石头的排列、方向、厚重程度都不是随意设计,而是按祭祀逻辑与“镇魂”思维排列。
日本人希望这些古石不仅压住中国的灵气,而且是为死去日军立一座魂塔,供后人顶礼膜拜。
塔不动,祭不止,便意味着那股冥顽不灵的军国意志,依旧存留在日本社会的某个角落。
和平之名之下,暗藏着镇压之意;灵魂祭祀之中,孕育着统治欲望。
伪善态度2015年,几位中国市民举着一条蓝底白字的横幅,站在日本宫崎县的“和平之塔”前。
横幅上六个大字赫然醒目——“还我南京古石!”他们是“南京市民和平之旅代表团”的成员,为首的是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并讨回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尤其是那几块如今被作为“和平之塔”基石的南京古代石材。
日本政府对此反应冷漠,态度模糊,明明是战争掠夺,却被粉饰为和平象征,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这种回避早已形成一种“系统性的伪善”。
早在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盟军压力下大规模拆除军国主义象征建筑,东京、广岛、长崎等地大量“战争纪念物”被清理。
“八纮一宇塔”却因其位于偏远的宫崎县,又被包装成“和平之塔”,侥幸躲过了清算命运。
更有甚者,1962年,日本民间右翼团体甚至计划重新将“武神像”归位塔中,试图复原这座塔的原始军事精神。
这一举动虽未得政府公开支持,但相关团体活动依旧在民间活跃,间接说明日本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战败后“和平转型”的价值观。
宫崎县如今仍年年举行祭塔仪式,有日本各地的右翼组织前往供香、祭拜。
这样的场景与靖国神社并无两样,只是形式更加“温和”,话术更加“和平”。
他们祭祀的,是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战犯之“忠魂”;他们脚下踩着的,是曾被他们蹂躏的文明碎片。
这样的景象,岂止是讽刺?
对比德国在战后归还文物、建立集中营纪念地、纳粹标识全面禁用的做法,日本的“不作为”显得格外突兀。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那些石头会重见天日,回归它们本该守护的土地。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世界至少应该知道,这座所谓的“和平之塔”,它的地基并不牢靠,因为它不是用诚意与真相筑成的,而是用侵略、掠夺与伪善铸起的无声纪念。
来源:心游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