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中,还不是一道小题,或者一个命题作文,而是阅读理解,说明了刀郎新专辑《山歌聊斋》中的文学功底有多深,《花妖》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我曾经还歌词解析过这首歌挺难解析的,花费了两三个小时才梳理出来!
如何看待刀郎出现在高考模拟试卷?
能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中,还不是一道小题,或者一个命题作文,而是阅读理解,说明了刀郎新专辑《山歌聊斋》中的文学功底有多深,《花妖》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我曾经还歌词解析过这首歌挺难解析的,花费了两三个小时才梳理出来!
推荐:“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刀郎的《花妖》为什么火了?说明了什么(歌词解析)?
从这个阅读理解中,我们看到了刀郎《花妖》的文学中,给了几个比较值得赞赏的地方,例如:错乱时空,杭州的不同名称呈现;例如:古代凄美的爱情故事;例如:引用了古典的古诗词来诉说这个歌曲,让文学更加饱满等等!
一首流行歌能进语文试卷,而且不是作为选择题或者作文题,而是需要学生分析歌词深意,这说明现在的教育观念在悄悄变化,也证明了这首歌的文学价值确实能打。
先说考试题目的变化。以前语文试卷里都是经典古文、名家散文,现在把《花妖》这种当代作品放进去,其实是让语文课更接地气了。比如歌词里“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这两句,学生得知道杭州在不同朝代的名字变迁——钱塘是秦朝的叫法,临安是南宋的称呼,杭城是元朝之后的名称。
这些地名变化其实是暗示了两个相爱的人总在时空里错过,就像玩“穿越剧本杀”,一个在汉朝,一个跑到唐朝,永远碰不到面。有老师就说,这种题目比单纯考文言文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同时懂历史、会分析文学意象,还得能体会情感逻辑。
再来看这首歌本身为啥够格进试卷。它把民间传说玩出了新花样,比如歌词里“哭倒的石亭”让人联想到西湖边三生石的爱情故事,“追破裘”这个细节其实是从《聊斋志异》里借来的转世梗。
但这些老故事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用“地名穿越”的巧思串起来,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代话本里那种命中注定的遗憾。就像宋朝《碾玉观音》里,崔宁和秀秀明明相爱却阴阳两隔,这种“永远差一步”的悲剧美,放到今天照样让人揪心。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首歌在年轻人里的火爆。按理说这种充满古典味的歌曲应该中老年更喜欢,结果B站上天天有00后发解析视频。有人把歌词和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对比,发现都用时空错位表达思念;
技术宅甚至用编程代码模拟歌词里的三世轮回路线图;还有美术生画出不同朝代的杭州地图,标出主角每次投胎的位置。这种“花式解读”让一首歌变成了文化现象,连学者都感叹:原来流行音乐也能成为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生活的桥梁。
不过这事儿也有争议。有人觉得歌词为了押韵牺牲了深度,比如副歌部分太简单,不如主歌有味道;还有老师担心学生过度解读,把歌词里每个词都当成考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尝试打破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界限。就像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用全息技术让梁山伯祝英台“化蝶”,老故事用新方式讲,照样能打动人心。说到底,语文教育要的不就是教会学生从文字里看见人间百态吗?《花妖》进试卷至少说明,好故事永远不分古今,能让人共情的作品就该被看见。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她解忧”和我一起交流!
来源:曲事